07.16 電商下鄉,需要多一份本心與本分

在“互聯網+農業”這篇大文章中,電商無疑要佔到很大篇幅,發揮巨大作用。與電商在城市與發達地區的紅火和成熟現狀比起來,電商在“三農”領域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整體上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不明顯,“小、弱、散、單”現象較為普遍,農產品上行成本較高,農村缺乏與電商相關的帶頭人才與複合型人才等等。

實際上,從傳統電商巨頭們提出“農村電商”“電商下鄉”等戰略開始,幾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為什麼農村電商並沒有如願紅火起來?甚至在一些地方,當初著意扶植起來的“電商村”也出現了萎縮趨勢,只剩下簡單粗暴的廣告標語。我們知道,跳水項目是很講究“姿勢”的,如果入水的姿勢不對,很可能前功盡棄。傳統電商們在喊出“電商下鄉”口號的時候,內心裡實際上是打著跑馬圈地算盤的。與其說他們是為了農產品的上行,不如說他們更多的心思還是在於“消費電商”的下行。

有一句鄉間俚語講,“一雙手只能抓住一條魚。”如果想同時抓住兩條魚,最大的可能就是最終兩手空空。在農村電商的起步階段,電商平臺們的心思不妨放得更單純一點,更本分一點,從農村、農業、農民所感受到的最痛的點上著手切入。當下三農最大的痛點仍然是“賣難”,這是中國土地分散化、種植多樣化、經營初級化的國情所決定的,不可能在三五年內就產生根本性改觀。針對這樣的現實,電商下鄉首先要有助農的初心,然後也要有創新的思路。

在一些傳統電商平臺上,農產品電商營銷思路的套路化早已被社會輿論所詬病。比方說,“悲情營銷”的套路,就是通過虛構“滯銷大爺”的形象來誤導消費者。商戶們之所以一窩蜂地出此下策,根本原因就是找不到創新的思路。在這個問題上,拼多多的做法或許對傳統電商平臺具有啟發意義。他們不是去挖空心思玩情懷、講故事,而是直奔主題,用最短的路徑來達成助農的目標。具體來說,銷售農產品被分成了三步走。

第一步,在消費者方面,以超低的價格為號召,以拼團為基本手段,尋找和發現消費者最強烈的消費意願。第二步,在農產品方面,以強烈的消費意願為篩選標準,進行反向訂製,讓那些價格超低、品質有保障的農產品脫穎而出,成為爆款。第三步,通過平臺撮合,省略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和農戶都獲得足夠的利益。按照傳統模式,地頭1塊錢一斤收購的大蒜,到了消費者手中就買到了8塊錢一斤。通過拼多多的新電商模式,消費者可以用9.6元買5斤。

憑藉這種新電商模式,2017年,拼多多催生了9億多筆助農訂單,幫助農民賣出183萬噸農貨,直接拉動170.56億元收入,為126萬農民解決收入問題。在電商下鄉的問題上,拼多多借助自己獨有的“拼”模式,舉平臺之力打造農產品爆款,可以說在拉動農產品上行,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上盡到了自己的本分,創出了自己的特色。他們的這些探索,對於其他電商平臺也是有啟發借鑑意義的。

在當下的農村電商視野中,農村固然也是一個消費市場,但它首先是一個弱勢的、需要開發和扶持的農產品市場。在電商下鄉的潮流中,更需要電商平臺們多一份本心和本分,多多發揮自己的職能,為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做出更大的努力與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