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日本有什麼出名的武器裝備?

曜雨一季飄零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大家在看抗戰劇的時候,肯定都會看到熒幕中的日本侵略者,用他們“佔以優勢”的武器裝備,屠戮著我國抗日軍民。不過眾所周知,實際上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下,日軍手中的那些“傢伙什兒”,其實按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來說,並不是什麼“先進武器”。所以在這裡,小兵兵就來給大家列舉三種抗戰中日軍手裡的裝備。其中最後一種最不靠譜,大家肯定都認識,那麼下面小兵兵就給大家慢慢道來,這究竟是哪三種裝備。

第一種,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

要說起這種機槍,肯定是不光咱軍迷朋友,就連普通老百姓都家喻戶曉的“知名”裝備了,該槍的知名度恐怕只次於“三八大蓋”了。小兵兵之所以頭一個就說它,是因為其無論是在侵華日軍中的使用普及度,還是咱抗日軍民的繳獲數量上都是很大的。“歪把子”這種槍,在小兵兵看來是一種在設計上極為矛盾,且利與弊都很顯著的輕機槍。先說利的一面,該槍的初始設計思想中,雖然非常超前性地採用了機槍供彈具與步槍完全兼容的這一設計,這種設計思想無疑是能夠對後勤保障方面提供了極大便利。但是日軍又因為這個最為突出的“優點”,在實戰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這也就是“歪把子”這種槍在其矛盾性中弊端的一面,首先就是該槍為兼容步槍供彈具而特有設計的油漏供彈機構。日本的這種設計雖然看起來很巧妙,但是由於這個供彈機構在槍身軸線左側,就使得一是全槍質心偏左,連續射擊時,射手始終要有一個向右校正槍身的“勁兒”,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射彈會越來越偏左;二是迫使瞄具右置。一般槍械的瞄具,通常配置在槍身軸線的正中間或者配置在槍身軸線的左側,這樣比較適配人的頭、頸、眼和臉頰的人體工程。瞄具偏右配置,射手的頭和頸部就要歪過去斜著眼睛才能瞄準,且不說能否瞄得準,單就是歪脖斜眼這一條也讓人受不了。

第二種,92式重機槍,“野雞脖子”

這種槍的設計雖然在其剛剛問世的時候,還算是“湊合”,但是隨著日後戰爭的不斷深入,以及當時的國際主流軍事思想變革。“野雞脖子”就開始顯露出不足之處了,該槍的缺點主要體現為槍械運作時的可靠性差,和其在實戰應用中表現出的不方便。先說槍械自身的運作問題,該槍也沿用了日本機槍一脈相承的法國“哈奇開斯”式機槍結構。而且在其基礎上,還在供彈口的上方加設了一個油壺,日軍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能夠在子彈進入槍膛的時候,對子彈進行潤滑並減小故障率。在此我們且先不說這個油壺到底能給槍械減小多大的故障率,光是在日常的摸爬滾打中,這個油壺可能會在槍械供彈機構中和油泥,所造成的可靠性差,這就夠讓日軍喝一壺的了。

其次是“野雞脖子”在實戰應用中顯得不方便的問題了,這是因為日本人在槍械設計思想方面的落後所致。由於該槍在研製中,日本的戰術思想還停留在歐洲軍隊一戰後期時的水平,所以日本設計“野雞脖子”時,只重視槍械的陣地防禦能力。可是二戰中的地面作戰,偏偏屬於那種機動性很強的交戰形式,需要重機槍可隨時跟進提供火力支援,而日本人的“野雞脖子”由於重量過大,使得在戰場上不得不由一個5人制機槍組全程“伺候著”。這種操作模式使得日軍的戰術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因為“野雞脖子”是一個5人組成的“龐大”目標,也容易被我抗日軍民復仇的火力給“盯上”。

第三種,南部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

一說起這貨,大家肯定都會被這個“奇葩”的綽號,給逗樂了。因為該槍的皮製槍套,確實挺像一個王八蓋子的,哈哈~!不過,咱們玩笑歸玩笑,話還是要回到正題上來的,小兵兵之所以在本次問答中,讓該槍壓軸登場,完全是因為這種槍在抗戰中的存在,幾乎就是一支交戰雙方眼中的飽受鄙夷之槍。

這種手槍儘管在日軍中裝備十分廣泛,但是日軍自己也是比較冷落該槍的。因為這種手槍的擊針設計存在重大缺陷,在日常使用中經常發生擊發無力和擊針折斷致命問題,特別是在東北那樣高寒氣候中,由於擊針上塗抹的潤滑油粘稠度增加,問題就更為嚴重了。那時,每支手槍都隨槍多配一根擊針,放在槍套下面的備用彈盒中,以備更換。然而我抗日軍民在繳獲之後,也都不屑於一用,因此,說這種槍是人嫌狗不待見,一點都不為過。

在介紹完這三種最糟糕的裝備後,大家也一定能夠看出,任何槍械的設計所體現的,不只是該國的技術水平。而其中包含了很多該國的戰術思想,而我們從侵華日軍的這三種槍械中也就能看出,日本的步兵作戰指導,帶有了很嚴重的大步兵主義思想,而這也就是日本槍械會這麼奇葩的根本原因。


每日點兵


日軍比較出名武器無疑是擲彈筒

擲彈筒可以說是日軍眾多奇葩的輕武器中的異類,雖說有點奇葩,但無疑是最成功的。相比較於南部十四手槍、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擲彈筒就顯得非常靠譜了。

擲彈筒的射程介於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有一定距離的火力空白,而擲彈筒正好彌補這段空白。這段空白距離,敵人沒有能力打擊,自己能打的到,那肯定是巨大優勢。



擲彈筒其實是個輕型迫擊炮,口徑50mm,質量輕,長度也比較短。其實完全可以看成一根鐵棍子,打架鬥毆必備,但是不同的是,這個鐵棍子,可以開炮,這就恐怖了。

▲這個大小,打架很趁手吧

日軍的89式擲彈筒,全炮只有2.7公斤,比步槍要輕,而有效射程達到了800米。也就是說,這個小炮,可以作為支援性武器,也可以配合迫擊炮使用。這種武器,在很多戰鬥中都為日軍提供了很好的火力支援。

斷腿神器

美國大兵曾經在戰場上繳獲很多擲彈筒,但不知道怎麼用,誤以為是放在大腿上發射的,還給擲彈筒取了個名,叫“膝蓋迫擊炮”。一炮打出去,悲劇了,腿,廢了。

▲差不多就是這樣,腿沒了


▲這腿也是不想要了


軍武文齋


九四式手槍:是一種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進行時大量生產的小型輕量半自動手槍。

南部十四式手槍:是1925年(大正十四年)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式手槍作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手槍,發射同為由南部麒次郎設計的8×22mm南部手槍彈。

十一年式輕機槍: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年),研製了一種口徑為6.5毫米,自動方式為導氣式的輕機槍,並定為制式裝備。此槍俗稱“歪把子機槍”。

92式重機槍:該槍是日本軍隊在二戰中最有名的重機槍,該槍身和槍管佈滿散熱片,使用精度更高的7.7mm槍彈,射速每分鐘500發,戰場上威力極大。

百式衝鋒槍:為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槍。於1941年2月起裝備部隊。


西秦懶仙


1、“三八”大蓋(38式步槍)

二戰日軍和其它國家一樣,使用的是栓動步槍。日軍使用的步槍為三八式步槍。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採用6.5毫米的步槍彈,有效射程600米,槍長1280毫米,還可以加裝500毫米的刺刀。因此,該槍加裝刺刀後比日軍身高還高,利於拼刺刀。當然該槍比中國軍隊使用的“漢陽造”要先進得多。

2、八九式擲彈筒

日軍的擲彈筒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是一種很有創意的輕型步兵支援武器,其射程和威力彌補了迫擊炮和手榴彈的火力缺陷。連美軍都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八九式擲彈筒是日本陸軍中唯一值得評價的兵器”。

3、九二式步兵炮

九二式步兵炮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它非常適合在複雜的地形上使用。由於九二式步兵炮體積小、重量輕,加之結構簡單、生產使用和維護簡單,戰時能夠對所有步兵營所需的火力進行及時有效的支援。

4、“零式”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是二戰中日軍最著名的戰鬥機,到二戰結束時,一共生產了一萬多架。該戰鬥機爬升高、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加之攜帶的炸彈還能當戰鬥轟炸機使用。在中國戰場,中國的飛機根本不是對手,在太平洋戰場初期也碾壓美軍的戰鬥機。到了後期美軍發現該機的弱點後,開發了新的飛機,才不是美軍的對手。著名的“神風敢死隊”後來就是駕駛這種飛機,成為了美軍的靶子。

5、航空母艦: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二戰的時候,日本共擁有11艘航空母艦,比較著名的為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翔鳳號,飛鷹號,瑞鶴號,隼鷹號,鳳翔號,瑞鳳號。

6、戰列艦:二戰中日軍最出名的戰列艦為大和級戰列艦,計劃建造四艘、實際只建造了兩艘。第一艘為“大和號”戰列艦,該艦排水量達64000噸,主炮口徑為460毫米,是日本海軍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一艘軍艦,也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一艘戰列艦。1945年,該艦的處女航就被美軍的飛機擊沉。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二艘為“武藏號”戰列艦,該艦是“大和號”的姊妹艦,1944年被美軍飛機擊沉於菲律賓。


歷史軍魂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日本獨樹一幟的九零式鋼盔以及豬耳朵一般垂在腦後和耳邊的垂布,一直覺得這玩意兒跑起來一顫一顫的特別滑稽。後來看了更多資料知道日軍的垂布竟也是一款歷史沿襲下來的傳統。這種裝備在戰國時期的日本士兵中就廣泛流行了。


垂布一般適用於夏季或熱帶地區,這種奇特的制服裝備讓二戰的日軍士兵看上去像一些殖民地部隊。早在1899年軍方就規定臺灣陸軍軍人開始使用垂布,

到了1938年的陸達第31號命令時又重新規定了略帽垂布,往往由軍營車間生產或士兵自行裁製,採用布料製作,後來由於資源短缺毛巾也成了一種替補手段。

垂布往往是四塊縫製在一起,之間通過黃銅夾或者金屬鉤與孔眼相聯繫。

至於武器的話,最知名的就是三八式步槍了吧,其全長1275mm,槍管長769mm,這兩項指標可以說是二戰主要參戰國家軍用步槍中最長的,因此也就具有了彈頭初速高,飛行穩定性好,命中率高的優點,但缺點就是口徑小,進入體內後彈頭不易翻滾,所以殺傷力不夠。

輕機槍最出名的就是歪把子機槍,也就是十一年式輕機槍。因為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被設立成向右彎曲的式樣,所以俗稱歪把子。是日軍侵略中國時步兵班主要的輕機槍之一,其自動方式為導氣式,冷卻方式為氣冷式,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同樣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威力相對不足。十一年式輕機槍的供彈方式較為獨特——彈鬥式,開放的彈鬥容量為30發,彈鬥位於機槍槍身左側,可以容納6個水平放置的5發彈夾。



重機槍中就是九二式重機槍,其本質上是三年式重機槍的升級版,將口徑從6.5mm增為7.7mm,握把由框式改為摺疊式,放下呈八字形,槍口增加了可以取下的防火帽,扳機由扣動式改為對推的壓鐵式。在裝上防火帽後,籃看起來就像是一隻鬥雞,加上射擊時“咯咯咯”的聲音,所以俗稱雞脖子重機槍。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是日本投降後,國軍都接受了不少的九二式重機槍,甚至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普魯士之魂


二戰最爛的手槍非他莫屬:可以不扣扳機打響的日軍94式手槍

二戰日軍的手槍基本都是垃圾,其中以94式手槍為最。這槍不但爛,還有讓人不能接受的重大設計缺陷,也算是爛到家了。聽薩沙說一說吧。

二戰日軍的制式手槍是1925年投產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八盒子。

不過,日軍軍官很快發現王八盒子太大太重。

王八盒子長度230毫米,而以體型大而著稱的美製M1911(9毫米子彈版本)長度不過197毫米。至於重量,王八盒子也和M1911差不多,也就是空槍接近900克。

對於一款自衛手槍來說,王八盒子實在太重太長了。

作為軍官使用的自衛武器,因有可能和敵人正面槍戰,王八盒子大一些還是可以接受的。

對於諸如坦克乘員、汽車兵、飛行員等等的要求,就完全不同。

他們也需要佩戴手槍,開槍的可能性很低。對於他們來說,手槍只是一種威懾而已。

既然幾乎不會開槍,自然不需要沉重的王八盒子,而需要小一些輕一些的手槍。

該槍仍然由王八盒子的設計者,南部麒次郎負責。

有意思的是,此時的南部麒次郎從1929年開始,也設計一款民用自衛手槍。在軍方提出要求以後,南部麒次郎在這款民用自衛手槍的基礎上,完成了這款半自動手槍的設計。

該槍於1934年於南部銃製造所開始生產,取名為94式手槍(日本神武紀元2594年)。

94式手槍採用槍管短行程後座原理,裝彈6發,可以連續單發射擊。

它使用8毫米南部子彈,長180毫米,重720克。

94式手槍的優點如下:

第一,它的重量輕、長度短。

94式手槍長度比王八盒子短了50毫米之多,而94式手槍才180毫米,幾乎縮短了三分之一。

就重量來說,94式手槍720克,比王八盒子輕了170克,也接近槍重量的四分之一。

總體來說,94式手槍比王八盒子小了一圈,也輕了很多,非常適合非戰鬥人員佩戴。

當然,相比國際上一流自衛手槍,94式手槍仍然偏重偏大。

第二,它的指向性較好。

和王八盒子一樣,94式手槍的重心射擊不錯,有較好的指向性。用槍指向敵人,大體上就是三點一線,可以直接開槍擊中敵人。

指向性是手槍比較重要的性能,很多時候手槍需要迅速拔槍,根本沒有時間進行瞄準。如果指向性差,手槍是很難首發命中敵人,射擊者自然性命難保。

因為槍管較短(比王八盒子短20毫米),94式手槍射擊精度有限。

這就是它的優點,94式手槍的缺點就多了。

第一,遠距離威力不足。

8毫米南部子彈在近距離的威力不錯,稍遠距離威力就大為減弱。

它的初速只有290 米/秒,大大低於列強主流手槍。

很多日本軍官抱怨,8x22毫米手槍在較遠處,連木門都打不穿。

自然,如果94式手槍是民用手槍,這個就不是問題。民用手槍、警用手槍的使用基本都是在25米內,甚至15米,這個距離8毫米子彈威力就足夠了。

作為軍用手槍,敵人往往距離較遠,手槍很多時候必須射擊50米以外的敵人。這樣一來,8毫米子彈威力就不行了。

第二,連續射擊,槍支跳動較大。

設計的存在缺陷,94式單發射擊精度不如王八盒子,也算湊合。

如果使用94式手槍連續單發射擊,槍支跳動明顯。

也就是說,如果連續單發射擊,槍支命中率是很低的,打不中敵人。

第三,糟糕的保險。

所有槍械愛好者最樂於提到的,就是94式保險的巨大問題。

如果將94式子彈上膛,只需要輕輕按壓位於槍身左側上方的擊槌固定器,手槍就會意外擊發。

日本設計師的解釋是,94式手槍保險沒有解除時,是可以擋住擊槌固定杆,有效防止任何意外走火。如果解除了保險,就是要射擊了,原則上槍口就不能對著自己和友軍,這個缺陷並不是大問題。

話雖如此,作為一款裝備幾百萬軍隊的手槍,有如此莫名其妙的問題,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這就如同飛行員的彈射裝置,會在某種情況下錯誤彈射。即便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這種設計的重大缺陷,體現了日本設計師在手槍方面驚人的平庸。

第四,怪異的外形。

94式手槍外形非常怪異。和普通手槍不同,它的槍聲碩大,槍把很窄小。

有人解釋是因為亞洲人手比較小,但終究不能小到這種地步。

這種怪異的外形除了難看,對持槍也有較大影響。

94式手槍生產了7萬多支。在以軍刀為榮的日軍中,這個手槍生產數量算是相當不錯了。

在二戰最後1年,94式手槍和其他武器一樣,開始粗製濫造。

由此,本來就醜陋的94式手槍因加工差勁,變得其醜無比,幾乎相當於今天黑槍作坊的作品。

總之,94式手槍是一款相當失敗的作品,堪稱爛槍。


薩沙


二戰時期的日本之所以被稱為“強國、大國”那是海軍支撐出來了的。當時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海軍,世界二流的陸軍(二戰時期日本和美國是沒有空軍的)

1.“零式戰機”.這是現在說到日本海軍航空兵就會想到的一型戰機,在各個設計方面擁有許多突出的設計,在1942年之前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零式戰機是海軍的,並沒有給陸軍用)


海軍航空兵的零式

2.長門級戰列艦.現在人們說到日本軍艦肯定想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但是由於是偷偷製造的,大和級幾乎沒有和日本國民見過面,而長門級卻是當時“海軍假日”的BIG7之一,而且經常開放給日本國民,而且在“關東大地震”和“二二六”政變時的表現更讓所有日本人所認知,而且長門是日本海軍在1942年的旗艦,所以日本國民只知長門而不知大和。

大改之後的長門

3.相比海軍,日本陸軍在中國更遭人恨。而日本陸軍的裝備在當時是非常落後的,屬於二流軍隊,但是對付中國這種農業國的三流軍隊他那些武器裝備就足夠了,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三八大蓋”和“九二式重機槍”這是陸軍的標配,值得一提就是九二式重機槍的後坐力是所有重機槍裡最為小的,加個瞄準鏡就能達到狙擊槍的標準。



三八大蓋

九二式重機槍

4.九二式步兵炮.既可以向迫擊炮一樣曲射,也能直瞄,是當時窮國的一種強大火力支援武器,深受當時的日本和中國話的喜歡。對於蘇聯和美國這種能呼叫炮群火力覆蓋打擊,戰車突進的裝備,他們表示這就是渣渣。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作為二次大戰的策源地之一和邪惡的軸心國聯盟,日本人的工業和軍事力量是很強的,可以說是超過了中國幾個檔次和英美並駕齊驅也不為過,而日本人主要的作戰區域裡,幾乎沒有能和他們抗衡的對手,他們用的最出名的武器裝備(注意是最出名的)不外乎就是以下三個吧。

一 三八大蓋

學名是三八式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

三八式步槍的優勢:射程遠,精度高,容易訓練新兵,製造簡單,善於白刃戰。

這種步槍在中國也是盡人皆知的一種日式武器。


二 零式戰鬥機


熟悉二戰海空戰史的都知道,零式戰鬥機作為日軍在二戰中的主力艦載戰鬥機,被廣泛運用於亞洲主戰場和太平洋戰區,它的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當時在二戰初期是盟國飛行員的噩夢。

由於是在1940年正式採用,該年是日本皇紀2600年,後兩個數字是“00”,因此被稱為“零式艦載戰鬥機”,簡稱零式。

零式戰鬥機二戰中參加了日海軍的所有主要行動,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這包括入侵亞洲主戰場,偷襲珍珠港以及後來的B-29轟炸日本本土等

零式戰鬥機在二戰中的產量為10449架,也是日本產量最大的戰鬥機。


三 大和號戰列艦。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火力最強的鋼鐵鉅艦了,作為一個曾經的多炮塔黨,大和號雖然是鬼子的裝備,但依然抵擋不了她散發出來的魅力。


大和號戰列艦(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中文:大和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 也是搭載人類歷史上最大口徑艦載火炮的戰艦,其所搭載的9門460mm口徑火炮總重為1,720噸,加上炮塔裝甲(790噸)和彈藥的重量,單座炮塔的旋迴部的重量總重為2,774噸,這已經幾乎相當於我國建國後花費鉅額黃金購買的四大金剛主站驅逐艦一艘軍艦的噸位了。而她的每發炮彈重1.5噸,而我們在抗戰中極度缺乏的155重炮的彈重也就是五十公斤。


大和號滿載排水量72808噸,航速可以跑到27節,沒有概念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一個重達7萬噸的龐然大物在陸地上時速50公里的跑起來是個什麼情景。


1945年4月7日在被美軍命中10枚魚雷以及24枚航空炸彈後,艦船傾覆過程中主炮彈藥庫發生了爆炸而沉沒,全艦2498名官兵(連同司令部人員共有2767人)中僅有269人獲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員獲救),其沉沒地點在日本九州島南西,德之島西北,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






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

1945年4月7日,大和號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處,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特攻作戰精神的炮灰。大和號的沉沒,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

關河南望


誠邀,如題。二戰時期作為東亞唯一的列強,發達國家,其軍事力量在亞洲乃至世界上來說都是頂尖的。這也是日本敢於悍然發動二戰的原因之一,那麼二戰時期的日本有什麼出名的武器裝備呢?小編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些那些年,日軍最喜歡用的武器。

實際上日本雖然軍事工業強大,但是裝備種類嘛,其實就那幾個。

陸軍裝備:改造佩德森自動步槍、三零式步槍、三零式馬槍、三八大蓋、三八式馬槍、四四式馬槍、九七式狙擊步槍、九九式步槍、九九式狙擊步槍。九六式輕機槍、九九式輕機槍、三式重機槍、九二式重機槍、97式坦克。

水兵裝備:風祥號航空母艦,輕巡洋艦.峰風級驅逐艦, 中型驅逐艦

空軍裝備:“零式”戰鬥機、“一式”攻擊機、96式轟炸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軍的潛艇部隊很強

潛艇號稱航母殺手,來無影去無蹤的潛艇一直是一個國際海軍的利器。實際上二戰時期日本海軍潛艇已小有規模了,其部隊規劃、潛艇種類乃至逾越了二戰時期潛艇最強的德國,但其作戰思維過期,把潛艇當運兵船用,真正大材小用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二戰時期,對於中國人來說,記憶最深和最痛苦的就是日本陸軍對中國人的傷害,步兵手中使用的槍械儘管不夠先進,但對付落後的農業國已經足夠,憑藉這些槍炮,侵華日軍在中國大地上攻城拔寨,燒殺掠奪,無惡不作。

其中,日本軍隊零式戰鬥機、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戰時非常有名的武器,特別是零式戰鬥機一度曾給美軍造成了巨大壓力,但本文主要就日本陸軍比較有名的幾款槍炮介紹之。

三八大蓋:此槍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口徑6.5毫米,為戰時全球口徑最小的栓動步槍,5發彈倉供彈,有效射程500米左右。

此槍最大的特徵就是全槍有1.28米長,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以後高達1.67米,特別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拼刺刀。儘管此槍是手動單發步槍,但前期日本步兵由於訓練有素、拼刺技術好,仍然給抗戰軍民帶來極大的傷害,抗戰老兵對三步式步槍都記憶猶新。

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其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被抗日軍民俗稱歪把子,有別於其它交戰國彈匣供彈的方式,採用了獨特的彈鬥供彈,6只5發橋夾壓入彈鬥。採用和三八大蓋口徑一致的6.5毫米步槍彈,有效地解決了戰場上機槍子彈的來源問題。

由於彈鬥供彈系統非常複雜,容易發生供彈故障,因此歪把子輕機槍的副手,除了負責供彈以外,還得拿刷子不斷地給槍機和子彈刷油,以保證歪把子射擊時供彈的順暢,是二戰時期,一款奇葩的輕機槍。

九二式重機槍: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的改進型,將6.5毫米子彈換成了7.7毫米,在全球重機槍都採用彈鏈供彈模式時,日本人又奇葩式地採用了30發保彈板供彈,但此槍非常沉重,有60餘公斤,戰時需要4個步兵肩扛運輸。

由於保彈彈容易壞,副手得經常拿工具校正,同時給保彈板上的子彈刷潤滑油,以保證九二式重機槍能有效射擊,此槍存在射速過低火力不足之嫌,重量太沉累死沒什麼機械化的小日本。

八九式擲彈筒:實際上就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不要小看這門小炮,二戰時期,不知道有多少對手的輕重機槍以及射手被其發射的榴彈敲掉,是款非常實用的步兵撥除火力輸出點的小炮。

抗戰時期,攻打國共軍隊的陣地時,面對輕重機槍的嚴密火力,日本前沿壓上去的步兵,靠的就是手中口徑50毫米,射程200-500米的擲彈筒,逐個拔掉輕重機槍火力點,所以國共軍隊輕重機槍手,是戰時最易戰損的軍人。

九二步兵炮:日本陸軍步兵最主要的支援武器,每個步兵大隊僅配2門,口徑70毫米,最大射程2700餘米,由於重量輕只有200餘公斤,炮身又低矮,所以戰場上的隱蔽性特別好。

在有效射程內,對缺乏火炮的國共軍隊,手中的步槍、機槍又夠不到,所以日軍在進攻時,都先用九二步兵炮轟炸,造成對手大量傷亡,然後九二重機槍押陣掩護,歪把子輕機槍開道,到步槍有效射程時,三八步槍精準射擊,同時八九式擲彈筒敲掉輕重機槍火力點,一般都能突破守軍陣地。

當然,在太平洋戰場上,缺乏自動槍械的日本陸軍步兵,遭到了美軍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M-1卡賓槍、M-1/3衝鋒槍自動槍械的吊打,日本人器不如人了,被殲滅150餘萬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