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不該打?你打過孩子嗎?

湯老師的教育小故事


在我們觀念中,教育孩子有很多種方法,而打罵孩子是最糟糕的一種。

我在這裡分享兩一我的經歷,一次失敗的,一次成功的。 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看到別的小孩子1-10都能認了,我就比較著急,天天晚上下班了教她認數字,幾天下來,成效甚微。於是,有一次,我沒有控制住,打了她的手心,而且很兇。那結果就是那天晚上她不願意和我睡覺,抱著她的小被要去外婆房間。


當然,我後來還是通過與她的溝通,和我表達了我對她的愛後,她還是“原諒”了我。

後來反省,在這件事上,我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孩子的超前教育,二是用了錯的方式懲罰孩子。

還有一次,她吃飯不認真,還鬧脾氣,我當時很生氣,但我壓住了火氣,讓她下桌面壁。她一開始很抗拒,鬧的越來越兇,但我很堅持。估計10分鐘左右,她冷靜下來了,我和她說:“不哭不鬧,站五分鐘,等到鬧鐘響了,就可以回到飯桌。”

她接受之後,我讓她自己說做錯了什麼,後面需要怎麼做。最後我說,媽媽還是愛你的,但是你做錯了事情媽媽要懲罰你。嗯


這次的處理方式,達到了想要的結果,沒有破壞親子關係,也達到了懲戒的作用。

所以,我們想要打罵孩子的時候,先想想,是否有可以替代的方案。一兩次打罵孩子有可能達到你要的結果,但時間長了,孩子會逆反。

在孩子的教育上,沒有一塵不變的法則,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找一條合適自己孩子的方法。


閒來無事逗糖寶


凡事沒有絕對性,我們是中國,打孩子不犯法,控制自己絕不對孩子動手確實挺難,反正我沒做到,不過我媽做到了,以前每次和女兒有衝突以後都會反思:我媽養了四個孩子,從沒見她對我們任何一個發過火,別說動手了,怎麼做到的?反思結果是母親性情溫和,我們姊妹四個也性情溫和,從小聽話,從不和母親起衝突;女兒卻個性太強,有時明知故犯,有時錯了還要胡攪蠻纏,最後逼出了我的名言:事不過三,抓住就揍;對付不文明的人就用不文明的方式。直到一次衝突以後氣勢洶洶地說:告訴你,靠武力永遠征服不了別人!我才基本收手。



後來我去了上海,衝突轉移到了父女之間。在這期間我給她寫了封信,承認自己的行為不恰當,也分析了我們衝突中她的個性原因。後來胡攪蠻纏就變成了嬉皮笑臉:我就無賴怎麼滴?

班級管理時有時我們不動手的“弱點”被孩子掌握了,也會給我們工作帶來困擾。孩子在家被打過的應該不少吧?尤其是一幫“熊孩子”。記得一次幾個孩子又在做危險的事,我半開玩笑的說:你們已經犯了幾次這樣的錯誤了,再犯我要揍小孩啦!眼睛餘光看到幾個孩子捂嘴樂馬上猜到笑的含義:我會不會揍你們?一群孩子高呼:不會!……



我是不完全否定打孩子的行為的:如果孩子不停挑戰你的底線,你總不能妥協,總要解決問題。

但是媽咪老師72提醒大家:打是最迫不得已的手段,千萬不要濫用。打多了也就無效了。


媽咪老師


幾個月前,我回老家的時候,突然聽說我的表姐的女兒,也就是我的侄女吃藥自殺,好在是她媽媽半夜回家要檢查她的作業完成情況,想著叫她起床,可是發現怎麼也叫不醒她,媽媽就慌了神,連忙把孩子送到醫院急救。

後來才知道是偷拿了奶奶的安眠藥,想要自殺。幸虧是剛上中學的小孩子,只是聽說吃安眠藥可以自殺,悄悄拿了一點,沒造成嚴重的後果。

這事告一段落之後,關於自殺的原因,小侄女也始終不說,就是一直哭,姐姐問不出來沒辦法,就去找醫生做了心理治療,希望能明白孩子是怎麼了。

之後得出的結果讓大家都很吃驚,13歲的小侄女竟然有輕度抑鬱,然後醫生說出了其中的原因,這孩子一直有一個心結,就在於媽媽總說她是一個“小廢物”,一直說“後悔生了她,總是給我丟人”,而在孩子看來那原因就是自己“考試成績不好,總是不積極寫作業,天生很笨,媽媽不喜歡我”,所以導致孩子越來越自卑,也總是鬱鬱寡歡。

表姐聽了醫生的話之後,立刻反駁道,“她太不自律,總說好話她也聽不進去,我也是沒辦法呀。我可能是有問題,先不談這個,您看看有什麼辦法能讓她情緒穩定一點,現在家裡人都很擔心的。”

……

後來,表姐又帶著小侄女去看了幾次心理醫生,可是一直沒有很好的效果。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把孩子轉到了寄宿制學校裡去上學,離家之後反而聽說現在精神狀態有所好轉。

在這件事上,表姐是因為女兒總是不自律,一直貪玩,導致學習成績不好,希望她能夠改正,可是卻採用了一種極不妥當的方式,以至於造成了這種不好的結果。

其實這種情況在每一個家庭當中都或多或少有所表現。 小孩子,放學回家扔下書包就沉迷在動畫片和手機遊戲當中,既不寫作業也不吃飯,只是低著頭緊緊盯著屏幕,父母們怒火中燒,大吼著“快把手機/遙控器放下,要不然就給你砸了它!你總這樣做,將來有出息嗎?!”

可是你卻不知道,你盯著手機屏幕,刷著短視頻哈哈大笑的時候,孩子就在偷偷地看著你;當你說著“今天有工作沒做完,看會電視先不急著做”的時候,孩子正按照你的要求先寫作業然後才能去玩。

家長們一面要求孩子自律,一面又在告訴孩子“不必自律”。

那麼,自律究竟是什麼?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一種重要原則。

某種程度上來說,所有人都害怕痛苦,但是總有人迎難而上,也總有人對痛苦望而卻步,遇到問題就落荒而逃。靠著不斷拖延時間,企圖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或者對問題視而不見,人們總在排斥困難、遠離問題,這在家庭教育當中常體現為:面對孩子身上的毛病和問題,總是一句“你真笨!”,

“你看看你的同學是怎麼學的!”

“你別手賤!”

這樣的斥責,彷彿訓斥過之後,孩子身上的問題就自然而然消解掉了,其實恰恰相反,舊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增添新問題。

那我們該怎麼做?

孩子們的自律來源於父母的愛,並且教育孩子的第一原則也是愛。

父母的愛心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家庭當中只要有愛,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具有良好修養和高尚情操的孩子,哪怕生活貧困不堪;

同時一個家庭如果沒有愛,這之中成長的孩子,也很難擁有健全的人格更不要談懂自律了。

這裡的愛並非“自以為是的愛”,也並非以打罵等方式“反向”表達的愛,而是在理解、寬容、傾聽、幫助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愛。

讓孩子學會自律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一些父母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寥寥無幾,自然也就談不上愛,物質是很重要,但是“立人先立德”精神教育是更為重要的。

總有父母以“我沒有時間去管你,你只要好好學就行了!”,當孩子們的心理出現問題時,又是一味地打罵,根本不願意跟孩子平靜而深入的交流,去了解深層的原因,只是通過暴力行為去發洩自己的不滿,提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就強迫孩子自行改正,這結果可想而知。

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切身感受到自己的付出,積極傾聽孩子的需求,觀察他的言行,有張有弛的教育,通過擁抱、鼓勵和適度的警告來幫助孩子認識問題,改正問題。

而不是用嘴來付出,事實上孩子們很聰明,父母如果只是用嘴來表達愛而不付出努力,只會讓他們漸漸喪失對於家庭的信任,即使不會發牢騷,但是父母們的許諾和要求,也會變得一文不值。

而且他們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因為在孩子童年時期,缺乏其他的模仿對象,只能盲目地複製父母的處事方式,完成性格上的“家族遺傳”。

這讓我想到小叔家七歲的弟弟,用小叔的話來形容就是,“整天只知道抱著平板電腦,叫他一百聲也不會答應一聲”的一個孩子。

有一次,我過去送一些堂妹找我借的書,到了小叔家正巧趕上吃飯的時間,奶奶在家裡幫忙做好了飯,說了很多次像“開飯了!”“吃飯吧!”,可是沒一個人動,甚至連回應也沒有,大家都一聲不吭,小叔懶洋洋地躺在床上玩手機,弟弟則在一邊玩平板,直到我吃完飯離開,小叔才放下手機來到桌旁,弟弟也緊隨其後跑了出來。

這就涉及到第二原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小叔教育孩子的時候,我經常聽到,“你就按我說的做,我說的就是對的,但是你千萬不能學我,學我你沒出息!” 我們可以試想,一些缺乏理性和自制力的家長,經常酗酒,看電視到深夜,在背後數落他人,熱衷於將自己藏奸耍滑的經歷分享出來並自以為豪,他們自身的生活就混亂不堪,可是卻對孩子提出“正直,剋制,理性,整潔”的原則,要求他們有條不紊的生活,多麼可笑,可這竟然正是我們很多父母日常生活中正在做的事情。

家庭教育的第三原則:營造安全感。

嬰兒在六個月大的時候,就會意識到自己是與父母分離的,這會使他們潛意識裡感覺無助,並且內在的恐懼會持續到青春期,父母們會發現孩子的這種安全需求並做出相應的保證,“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不會離開你的”,父母做出保證並積極實施,則會慢慢減弱這種恐懼。

而很多孩子從小就受到極嚴厲地體罰和謾罵,即便是像吃飯時掉了勺子,地上的玩具忘了收起來,這樣小小的過失也會換來父母劈頭蓋臉的一通臭罵甚至是順手抄起手邊的東西丟向孩子,並且時常動用遺棄的手段來威脅,“你再胡鬧,就找個人販子把你賣掉!看你能怎麼辦!”這會使得孩子們對即將發生的事充滿恐懼,他們會對一切都持不信任的態度,因為父母都願意將自己賣掉,還有什麼事情是值得信任的呢。

這可能導致孩子們即便成年之後,也更傾向於選擇及時行樂,將一切快樂放到最開始享受,眼睛裡只有當下。

所以孩子不願意把娛樂推遲到寫作業之後,不僅僅是因為貪玩,也因為他們心中無意識的恐懼在作祟。

從幼兒到成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成熟,也是心智上的成熟,很多人窮其一生,依舊沒有達到心智成熟,因為這種心智的培養是父母給孩子的專屬禮物,成年之前沒有獲得的話,雖然其後也可以自我去發展心智,但是這一過程的艱辛令人難以想象,經歷長達一生的改變,最終卻往往以失敗告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要改變孩子,先從自己開始,父母變得隨和、自律,用愛的眼光看待一切,孩子自然會向你學習,並且你的一言一行將成為他終身的標準和榜樣。

公眾號:談美WeNeed,我會時常在其中分享有關讀書、生活、教育等相關內容和熱點評論,以及介紹哲學、心理學、傳媒和美學等相關知識,既是為我自己做註解,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裨益。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個人成長號,謝謝各位。


山海長真摯


我家男孩今年15歲。長這麼大,沒有被我和他爸打過一次。


教育孩子,是一門技術活。而這門技術活,我們做父母的還沒有拿到資格證就上崗了。


所以,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共同成長的過程。


以下是我不打孩子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首先,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既然平等,那麼孩子理應得到尊重。


理解、尊重孩子不同於放縱孩子。減少命令,但要講究規則 。


孩子最反感家長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命令他,不可以這樣,不允許那樣,必須這樣,一定要這樣等等。但好的規則和習慣還得需要潛移默化的灌輸和影響。


家長如何要求孩子,首先家長自己必須以身作則,首先做到。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要求孩子吃飯快一點。那麼家裡吃飯的環境就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家長主動遠離手機,安靜靜吃飯,吃完後安排十來分鐘刷手機資訊和聊聊當天學校的見聞。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會犯各種各樣的小問題。如果每個問題,父母都提高嗓門或用命令、威脅的方式讓孩子聽。


孩子到最後就會不知道哪個是重點,哪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對無關緊要的小事,家長不要擺出太過威嚴和焦慮的樣子來命令孩子,孩子會產生牴觸,而且也會傳染上你的焦慮。


另外,給孩子提要求時,要給孩子適當的緩衝時間。


沒有人喜歡自己在做著一件事情時,突然被打攪,或者被邀請執行一些新的命令。


就像你伏案寫報告書,同事突然過來說要和你商量週末戶外活動的事情。你與客戶談事情正深入,突然老闆一個電話,要求你馬上去辦一件事情。


孩子也是這樣的,他們不喜歡被打攪,被要求瞬間執行新的命令。


一定要給孩子一些緩衝的時間,比如我們常用的倒計時5個數、倒計時3個數,把時間拉長到5分鐘1分鐘,再試試效果。


對待孩子,能用講道理解決問題的,不要動用武。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


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因為在打罵孩子時,一片硝煙瀰漫的籠罩之下,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其實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還是很迷茫,沒有真正認識錯在哪,更不知道該如何修正了。甚至有些孩子因為害怕和難過,想辦法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應該真誠地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和孩子說,“你剛才說那句話,我覺得很難過。”


“你剛才這樣做,我覺得有些失望。”“你的表現讓我傷心。”等等。


在向孩子坦誠描述自己心理感受的過程,不但能平靜自己的情緒,也能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促進孩子的反思。


我們常說要給年輕人試錯的機會。那麼對於孩子犯錯,也要有試錯的機會。


孩子犯了錯,給機會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


對於小孩子,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孩子把玩具箱踢翻,插塑片滿地。


那就告訴孩子,需要自己動手收拾整理。建議玩具箱放在角落,下次就不容易踢翻了。


對於大孩子,錯誤自己承擔,不幫修正。比如,孩子忘記帶假期作業,在學校被罰站。


家長不需要批評打罵,也不需要急急忙忙地從辦公室飛奔回家幫他拿作業到學校。他自己承擔的後果就是讓他學會建立備忘錄。


這樣,孩子既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的結果,也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找到今後避免錯誤再次發生的方法了。


最後就是,建議父母多些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遊戲,讓孩子感受來自父母的關愛。



父母自身也要不斷學習,如果你自己很糟糕,卻對孩子要求很高,甚至想用武力讓孩子變得很完美,那一定是不現實的。


總結一下不打孩子的原則:尊重孩子,減少命令,但要講規則。和孩子坦誠自己的想法,講道理,給孩子試錯和思考的時間,更多的陪伴孩子。


最後記住一句話,打孩子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聰明的父母不打孩子。


有書課堂


孩子有時候也該打,但是不要經常的打,打孩子是能給孩子一個深刻的記憶,但是打孩子是要有分寸的,說的狠,落手的時候要輕之又輕。打孩子不目的,是為的讓孩子有個深刻的記憶,知道是他自己錯了。錯了要受到懲罰。




我作為媽媽也打過孩子,但是打了之後也特別的後悔。心裡也特別的痛,但是我的兒子學習特別的馬虎,能把減法算成加法,把加法按減法來算。我看了特別的生氣,就打了他一巴掌,手掌落到孩子身上的那一刻我也特後悔,不應該打他。可是孩子捱了一巴掌就還好些了,明顯的錯題少了。

有些內向的孩子真不應該打他,女兒小的時候特內向,那時候家裡環境也不是太好。女兒也是特別的馬虎,她有錯了我就打他,也許是我當時的心情不好,拿孩子出氣而已,打女兒的時候還是比較多的。可是女兒也不愛訴說。內心的壓抑造成了孩子大病一場。那時候我才認識到自己作為媽媽的錯。內心真是有些對不起女兒,這個過失一生都不會彌補回來。



有些孩子真的不能打,對於內向的孩子只能是說服。千萬不能打。


貝樂媽成長記


孩子不能打!不該打!
即便我後來長大後跟媽媽關係好,與媽媽求證過,她完全忘記她曾經打過我,但是我非常深刻地記得小時候被我媽打的兩個畫面,刻苦銘心。
一個是很小的時候,回憶起來的畫面是恐懼,當時媽媽好像是心情不好,將情緒發洩在我身上;第二個應該是我惹媽媽生氣了,媽媽是帶著怒氣的,在打我的時候,但是我非常地倔強,站著不動,也不哭,任媽媽打,任眼淚往外留。
我們不知道真相如何,不知道到底是因為什麼媽媽要打我,可能真的是因為在當時媽媽的眼裡,我淘氣,不聽話,讓她很生氣。顯而易見的結果是,被媽媽打的恐懼一直留在我心裡,被權威(大人)管制的束縛和不自由在我心裡形成了“憤恨”,這些印象,這些情緒,不僅不利於我與媽媽之間的關係,也不利於我的個人成長,甚至,對於我與其他人的關係更是產生了影響。
孩子的成長階段,是孩子從弱小依賴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個體非常關鍵的過程,他親近的撫養人(一般是媽媽)對他的態度就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第一印象,這將直接影響到他成人後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及他的人際關係。
淘氣的孩子,大概是在3歲之後開始。這時候,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嬴嬴弱弱的小嬰兒,而是已經開始會爬會走會跑,會自主地去探索這個世界。這個時候,他會發現很多他第一次接觸到的東西。
包括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日常用品,大自然、動物,也包括這個世界的規則,關於這個社會里的有一些是非對錯。但是,因為是第一次出現,所以他並不知道。很容易會踩到錯的坑,在媽媽看起來是淘氣,但其實是因為他不懂。
這個時候,當他做錯時,大人的表現,是指責,還是引導將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僅僅是指責,都可能會帶來內疚、恐懼、害怕的情緒,這將阻止他更加勇敢地取探索世界,且形成自責的習慣,容易引發自己無用、無價值感的抑鬱情緒。
更何況,比言語的暴力還更讓孩子害怕的,肢體暴力。
想用暴力教育孩子的家長,還請三思。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李曉純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其實小孩是特別講規則的,只要你跟他定好規則,他們都會本能遵守。

對於淘氣的孩子,很多家長不是辱罵就是打。這種做法是有問題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今後的成長及性格是有很大影響的。

我兒子三歲時,對著家裡牆上撒尿,說了幾次孩子不當回事。有一次又對著牆撒尿時,爸爸看見了,過去給孩子屁股上打了一巴掌。這一打,孩子深深記住了。也變得膽小了,很多新事物不敢去探索了。

所以,教育孩子打不解決根本問題,還會造成孩子性格缺陷。多跟孩子溝通,耐心說服教導。希望年輕的父母可以借鑑。


炫然姐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心一揪。


我是一個性格比較急燥,大大咧咧,幹活非常麻利的一個媽媽。對於孩子穿衣吃飯的照顧比較細心。但曾經對育兒知識比較漠視,傲慢,瞧不起!就是這樣的一個脾氣性格。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曾經單純的認為,我媽生活上把我照顧這麼好,我也這麼做,肯定會很好的!所以,曾經我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是很平靜的。

在孩子上了學以後,每天下午放學做作業,我們家就開始了雞飛狗跳。因為我的急躁。我看到孩子在那裡磨蹭,拖拉,我的氣就不打一處來!我就高聲指責他“怎麼這麼慢啊!就一點點作業還用這麼多時間!快點!”……就這樣孩子在惶恐中寫著作業,還得看我的臉色,聽著我的指責和囉嗦。那時候也根本不懂得,是我的這種方式導致了孩子很難集中注意力。偶爾大聲的訓斥不過癮,看著他默不作聲,我就動手,撕過他的作業,扔過書包,有時還會動手打孩子,現在回想起來,孩子當時的心情是有多恐懼,我現在還能想到他驚恐的眼神!我是他最親最親的人,就這樣無情的動手,把我們之間的感情至於不顧。每次動完手,我都深深地自責,內疚。可是傷害已經造成了,哪有那麼容易彌補。當我深深地認識到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時,我知道我是一切的根源,所以我開始學習育兒知識,看育兒書,心理方面的書……


這時候我更加明白,動手打孩子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行為。是因為和孩子沒有有效的溝通,才會出現情緒的失控,暴力行為的出現。其實孩子雖然小,但是我們和孩子的交流如果做的好,他什麼都能明白。所以當和孩子能夠好好溝通的時候,我們的想法他能真正懂得的時候,我們是不會情緒失控的!

所以,當你想動手時,請考慮一下,打了對解決問題有用嗎?如果沒用,請放下手,拍拍孩子的肩膀,去了解孩子和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怎樣做才是更有效的呢!



真心如如媽


孩子不該打,因為會記仇,而且你越打,他越恨你,等你老了,你做一點事情他不如意,你不能保證他是否會打你。

我很小的時候就挨老爸老媽的打,現在還記得痛感,每次打我,我想的是,等我有能力,我就離家遠遠的,看你怎麼管我!

現在長大了,講真,不是一個戀家的人,在外面飄蕩,父母經常問我想不想念家鄉呀?要不要回家工作?

我還真不是很想,因為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逃離家鄉。


小米的生活號


我認為打孩子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聰明的父母不打孩子的,我們家長應該尊重孩子,減少命令,但要講規則。和孩子坦誠自己的想法,講道理,給孩子試錯和思考的時間,更多的陪伴孩子。

我們常說要給年輕人試錯的機會。那麼對於孩子犯錯,也要有試錯的機會。孩子犯了錯,給機會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對於小孩子,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孩子把玩具箱踢翻,插塑片滿地。那就告訴孩子,需要自己動手收拾整理。建議玩具箱放在角落,下次就不容易踢翻了。對於大孩子,錯誤自己承擔,不幫修正。比如,孩子忘記帶假期作業,在學校被罰站。家長不需要批評打罵,也不需要急急忙忙地從辦公室飛奔回家幫他拿作業到學校。他自己承擔的後果就是讓他學會建立備忘錄。這樣,孩子既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的結果,也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找到今後避免錯誤再次發生的方法了。

教育孩子,是一門技術活。而這門技術活,我們做父母的還沒有拿到資格證就上崗了。所以,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共同成長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