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抖音會威脅到微信的社交網絡地位嗎?

鑽石華老五


“威脅說”並不是空穴來風。今年5月8日凌晨,張一鳴在朋友圈發文,慶祝抖音國際版“Tik Tok”於2018第一季度獲得App Store下載榜全球第一,並在評論區提到“微信的藉口封殺,微視的抄襲搬運擋不住抖音的步伐”。此話一出,馬化騰直接在評論區開懟,認為張一鳴的說法“可以理解為誹謗”。

2016年9月,抖音正式上線。2017年8月,騰訊“冬眠”兩年的短視頻項目“微視”進入重組整合狀態。2018年4月11日,微信、QQ暫停抖音APP外鏈直接播放功能。無論怎麼看,微信“對標”抖音的痕跡實在明顯。

抖音裝載著用戶狂歡與沉浸體驗,微信積澱著即時通訊與情感基石。抖音基於短視頻產品的優勢傳播,加之頭條的算法機制,實現了用戶快速成為“網紅”的心理需求與滿足感。作為2011年1月便推行的微信,在這場“戰爭”中無疑佔據了強大的時間優勢與用戶資本,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社交情感基礎”。

抖音以短視頻方式拓展了社交網絡的傳播途徑,卻無法撼動微信本身固有的社交內核。在社交APP中,用戶的時間爭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與市場。抖音與微信的“戰爭”,無疑需要產品本身的精細化定製與不斷優化的運營機制。

誠如一位網友評論道:“抖音與微信,就像是打遊戲與吃飯。我會在沉迷的階段選擇打遊戲,但不會是一輩子;我始終是要吃飯的,這樣才能維持遊戲日常。”

說到這裡,我要去朋友圈分享剛看到的抖音視頻了。


AI財經社


以抖音為代表的頭條系產品威脅騰訊在內容領域的地位不假,但幾乎沒有可能會威脅騰訊的社交地位,甚至可以說,抖音儘管多方嘗試向社交發展,但因為短視頻天然的侷限,使得其社交關係難以建立,別說騰訊了,就連微博的社交地位都難以衝擊。

原因也很簡單,微信是強社交關係,除此之外皆屬於弱社交關係,比如陌陌是陌生人社交,微博的界定是弱關係社交媒體平臺,而抖音用戶之間存在社交交流的必要嗎?大多數人只不過是被內容吸引,最多形成關注關係。所以說,基於強社交關係的不可取代,目前沒有任何產品可以威脅騰訊。

換句話說,與其對比騰訊,還不如模仿微博,抖音也正是這樣做的。

7月底抖音上線了“熱搜榜單”功能,用戶可根據熱搜榜單選擇觀看熱門視頻,形式上接近於微博已有功能。有分析稱,上線熱搜功能表明抖音要對自身商業模式進行調整和升級。和微博熱搜買榜的邏輯相同,抖音很可能效仿微博,將熱搜其中的幾個位置進行廣告位出租,為競標成功的抖音號提供流量入口。

不過微博的熱搜,源於其平臺的媒體屬性,新聞事件和熱門話題都在微博上得以發酵,與之不同的是,抖音只是一個內容分發平臺。即使抖音熱搜發揮作用,也只是侷限於抖音現有的內容,而抖音上又以表演性質的內容居多,如何與微博話題度高、社交價值大的熱點相提並論。

其實更深入地講,微博的社交體系並不適合抖音這種短視頻平臺,簡單地模仿不足以構建自身的社交生態。一方面,底層邏輯不同,微博先有關注的社交鏈,然後獲取相應內容,而抖音從用戶興趣入手,靠分發內容獲取關注度。也就是說,熱點事件發生之後,如果用戶此前並沒有瀏覽過相關內容,抖音很難推薦此次熱點,更何況抖音還沒有轉發的關係鏈,基本不可能起到發酵作用。

另一方面,受短視頻製作時間的限制,即使有了社交關係的推動,和微博文字媒介的傳播速度比起來,抖音也沒有優勢,還有可能出現短視頻未出、熱點已過的尷尬情境。由此,抖音的社交發展走微博的老路,必然會受到商業邏輯和用戶習慣的阻礙。

微博曾一度受微信衝擊而岌岌可危,後來找清定位才得以和微信錯位競爭,在社交市場佔得一席之地,而抖音一個內容平臺,要想威脅微信只會更難。


歪道道


1.抖音真正威脅的是微博:

微博最大的價值不在新聞中心,而是娛樂中心,而抖音憑藉短視頻的產品形態有可能會取而代之成為下一代娛樂中心。原因是兩者的用戶群體都是年輕群體,這些人花在抖音上的時間越多,花在微博上的時間必然會變少。

在微博上大家關注的大都是范冰冰這種明星,而目前在抖音上最受關注的是美妝博主等素人。為了成為娛樂中心,抖音開始改變自己的產品形態,可以看到已有大量明星入駐抖音。在這種情況下,微博年中上線了短視頻APP“愛動小視頻”,似乎也做好了準備。

2.抖音只是有弱社交屬性,暫時還無法撼動微信根基

微信的產品核心是異步消息工具,做的是熟人社交,而抖音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根基。

抖音並沒有完成社交的視頻化,它的弱社交屬性甚至不如微博的陌生人社交,有人會通過微博私信交朋友,但很少有人用抖音交朋友。

抖音7月發佈的“抖音好友”被微信封鎖鏈接,應該是微信感受到了威脅。QuestMoboile 7月19日發佈的《2018年半年大報告》顯示:2018年6月,短視頻總使用時長佔比8.8%,同比增長3倍,即時通訊的使用時長雖然仍排名第一,其中即時通訊時長佔比在一年間從36%下降到30.2%,而微信正是主要的即時通訊工具之一,微信恐慌抖音正是因為對用戶使用時長的佔據。短視頻視覺衝擊力強、看的時候不需要思考很放鬆,因此用戶成癮性強,必然會消耗用戶大量時間。而微信作為幾乎覆蓋所有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平臺,現階段最需要保衛的就是用戶使用時長。

3.抖音目前沒有實現社交視頻化,但即便形成弱社交,對整個騰訊都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抖音這類短視頻平臺做社交,更容易實現“類微博”的弱社交。實現社交化的難點在於,其目前的產品形態、商業模式對日活數據有很強的依賴性,而任何的產品調整都可能影響日活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抖音產品的進化。

但抖音還是有很大機會完成社交化。回看微信實現社交化的過程也幾乎沒有大幅調整產品形態,首頁基本沒變,只是在第二界面或者小程序上做社交化的嘗試。因此,抖音也有機會通過較小的產品調整實現社交化。

4.抖音、快手等還沒有發展到頂點變現能力可以使其獨立生存

抖音、快手的發展還沒有達到頂點,一旦他們能夠構建更緊密的社交關係,這類短視頻平臺將會更火爆。而當手機這類移動互聯網的載體開始向新的載體遷移,短視頻不再滿足新載體對產品的要求時,短視頻平臺才有可能衰落。換句話說,只要手機還是移動互聯網的主要載體,短視頻平臺就會一直火爆下去。



尋找中國創客


威脅不到,微信已經有了支付,快手抖音都是快餐,吃完了就走,厭倦了就換。抖音沒有粘性,只是玩玩,以後有沒有都很難說。而微信粘性特別高。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5ee00000a90cfcd5c81\

盼得環保燒烤設備


1,抖音並沒有打算要去威脅騰訊微信在社交網絡中的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騰訊容不下抖音,更容不下志向遠大的今日頭條。特別是抖音成了一大爆款應用,在全球的日活躍用戶數大約有2億、月活用戶數估計已不下4億戶後,騰訊對抖音的想法是相當的複雜。騰訊在國內享有“社交霸主”的稱號,結果到頭來,反而是今日頭條的社交產品,亦即抖音不僅在國內迅速走紅,在進軍海外市場的初期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遠遠跑在了騰訊的前面。

2,當年騰訊有意向今日頭條投資,結果被創始人張一鳴果斷地拒絕了。況且,那個時候今日頭條的體量和競爭力比起目前還要弱了很多。多少的創業公司都巴不得入騰訊的懷抱,可今日頭條偏偏就是個特例。之後,騰訊又不止一次地向今日頭條示愛過。而今日頭條一面努力地發展壯大,一面仍是堅持不站隊於騰訊。或許,正是因為今日頭條這樣的堅持,才使得騰訊對今日頭條“愛之深、恨之切”,真是像極了那首歌的一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愛的都有恃無恐”。

3,騰訊或許又想,既然自己不能投資今日頭條,那就只能把今日頭條當作自己的對手了。既然今日頭條在億萬的人群中越來越火,於是騰訊新聞、天天快報、QQ瀏覽器、QQ(看點)等產品都今日頭條化,就連微信(看一看/搜一搜)也都要全面今日頭條化。後來抖音也火了,騰訊又趕緊復活了微視,舉全公司之力扶持微視,並宣稱自己家的微視就是要跟抖音一爭高下。或許騰訊沒有預料到的是,騰訊這麼多的產品同時今日頭條化,但依然擋不住今日頭條持續發展壯大。於是騰訊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就找這樣那樣的藉口,用這樣那樣的手段,來打壓、甚至封殺今日頭條及其旗下一眾產品。

4,以抖音目前的產品形態和活躍用戶規模來看,抖音是不大可能讓廣大的用戶徹底放棄騰訊的微信、QQ等社交產品的。所以,最起碼在目前,大家與其說抖音對騰訊構成了威脅,倒不如說抖音是以創新引領者的姿態給用戶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社交,並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供自己娛樂休閒、聊天交友和展示自我的平臺。至於未來抖音在產品架構和形態上是不是會像微信一樣,也不斷地進化,以及最終進化成什麼樣子?這個目前包括圈內人士都沒法去猜測出來的。

5,如果抖音對騰訊構成了威脅,那快手豈不是也對騰訊構成了威脅?但騰訊不僅沒有大力打壓快手,反而還與快手建立資本聯姻,還在流量上給過快手大力的扶持。當初抖音還像個出世不久的小孩子時,快手在國內的日活躍用戶數已經達數千萬戶,月活躍用戶數突破了1億戶,比抖音多出百倍以上。並且,騰訊也是在那一時期領投了快手,與快手建立資本聯姻。除了騰訊自己當時不看好短視頻社交外,騰訊投資快手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讓快手充當自己的急先鋒,去狙擊抖音。結果卻是,騰訊和快手並沒有達成狙擊抖音的目的。從2017年初到2018年5月末,抖音從起初遠落後於快手,到最後反超快手一段距離,這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國內甚至全球互聯網行業中的一大非常經典而又少見的商戰案例。今日頭條也因抖音在第一階段的成功突圍,而讓一些業內人士初步看到了今日頭條具備成為繼BAT之後又一極的特質。

6,馬化騰在創立騰訊的前期,一路走過來可謂是相當的不容易。相信馬化騰是深知創業的艱辛的,也非常能親身體會到其他創業者們那種追求事業成功,實現個人理想的心境。張一鳴曾在央視的《對話》現場就表示,中國互聯網現在這種格局(主要指BAT三巨頭壟斷中國互聯網)也維持了比較長的時間了,如果能夠有新生的公司或平臺起來,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釋放。張一鳴說:“我們希望能夠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很大價值、很大意義的平臺級公司,主要是想跟員工或者跟業界表達的是,頭條還是有自己的志向的。”


我為科技狂


和QQ、微信不同,抖音的定位一直都不是網絡社交領域。在筆者看來,抖音更偏向娛樂,利用短視頻的形式填補了人們碎片化的時間。

在沒有抖音、快手、西瓜視頻之前,人們在空閒地幾分鐘時間裡可能刷刷朋友圈,發發動態之類的。但頭條火了之後就不同了,大家可以看抖音、刷短視頻。雖然並沒有威脅到微信和QQ,但是面對其吸引的巨大的流量和用戶,騰訊眼紅了。

說實話,如果抖音是騰訊的,估計騰訊現在的市值暴漲個0.5倍不成問題。加上騰訊在社交方面建設好的生態鏈,其很可能形成一個比頭條更大的封閉流量環,到時候用戶就會發現,無論怎麼轉,自己的流量都被騰訊握在手中。

但壟斷對於互聯網市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大家才會一股腦地支持頭條。原因很簡單,萬一騰訊實習壟斷後短視頻只有VIP用戶才可以觀看,加上諸多霸王條款,用戶該何去何從?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騰訊封殺抖音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謝謝!


科飛貓科技公社


抖音不會威脅到騰訊微信的社交網絡地位。騰訊微信以及qq的社交王者地位無人能撼動,這是產品基因和使用場景以及用戶習慣所決定的。十億用戶在微信上社交、溝通、連接、閱讀、支付,微信是強社交關係的存在。


1、社交關係的巨大想象空間是各家都不會放棄的探索

基於社交,能產生巨大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看到,曾經無論是做搜索技術的百度,還是做電商的阿里,都曾想吃到社交領域的蛋糕,各家都推出了自己的社交產品,並且至今,阿里仍在力推釘釘,切入辦公社交領域,支付寶裡,也無處不充斥著社交元素。

據說微信開發的初衷是因為tony感受到微博社交崛起的威脅,無論真相是否如此,都說明社交對互聯網巨頭的強大吸引了。

如今,我們更是看到社交電商起家的拼多多,藉助社交的東風,一路扶搖直上,成為令電商巨頭淘寶都無法忽視的強大存在。

基於微信的強關係社交背後隱藏的巨大價值,基於微博的弱關係社交,以及媒體化泛社交歸屬認知,甚至連彈幕b站,背後都隱藏著,小眾二次元人士的社交歸屬和同類相吸。

社交的背後,是精準的人群定位、商業營銷投放、小而美的產業驅動以及無限的成長想象空間。


2、短視頻社交化的發展與侷限

用戶在哪裡,流量就在哪裡,作為新興的爆款產品,短視頻以其無門檻的快速傳播,新奇的大眾參與,掀起了全民參與,全民觀看的熱潮。全民化的產品,必將是有社交基因的,以抖音為例,隨著平臺的運營,一條數百萬播放量的短視頻,能輕鬆收穫上萬評論,而評論,就是社交的雛形,一個人的狂歡是孤獨的,和志同道合的網友一起吐槽或欣賞有趣的短視頻內容,變成一種新的娛樂方式。

所以,除短視頻外,看有趣的用戶留言,也成了一種娛樂,甚至一條平平無奇的短視頻,因為用戶的風趣留言,而形成了大規模的二次傳播。

當然,短視頻社交的侷限性也十分明顯,短視頻平臺並沒有成熟的社交機制,僅靠留言-回覆這一基本的社交機制並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若社交關係聚攏起來的用戶,僅僅是因為觀看同一條短視頻產生基本的互動,雙方並不具備進一步深度互動的動機和必要性。所以我們看到,有用戶運營思維的up主,會通過平臺公開自己的私人微信或者粉絲群,將關注到他的粉絲引流到微信或者qq這類成熟的社交平臺,進行維護。


3、社交的閃婚、閃離

雖然我們不斷強調,社交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不做社交產品的公司都不叫互聯網公司,連小米都曾推出米聊。但社交併不是一個輕鬆的項目,並不是說擁有了巨量用戶,就能躺著賺錢。以前陣子風靡一時的王菊粉絲群和互罵群為例,我親身加入過一個王菊粉絲群,親眼看見群從一開始的500人滿員大軍,人數一路下滑。

這個群是基於王菊粉絲這一概念成立,群成員之間的共同點只是王菊的粉絲,之後在群裡熱聊的時候,基於王菊粉絲這一標籤不斷髮散,開始認老鄉,聊八卦,但這類關係,仍然是弱社交關係。互罵群的概念興起後,群一度轉型成愛豆粉絲互罵,而隨著世界盃的火熱進行,群又變成了世界盃群,群成員人數也一路掉到了四百出頭。

這說明,有近一百人喪失了興趣選擇退群,在網上衝浪年代,社交的發生和中止都是如此迅速,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社交如果不能做到有效沉澱,其實仍然沒有質的飛躍。


社交或許是孤獨的城市人寂寞的狂歡,也或許是黑夜中那一點燈火般的溫暖,無論如何,網絡一線牽,珍惜這份緣吧哈哈哈哈。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1、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抖音做的中心是媒體,而微信做的是熟人關係。抖音的內容是各種蹦蹦跳跳,唱歌段子等視頻,在別的平臺上也能看,只是人物不同。但微信就不一樣,作為一款實時通訊工具,換了平臺,就聯繫不到熟人朋友了,除非熟人也跟你一樣再用其他的通訊軟件。



2、騰訊的社交軟件地位是任何新星社交軟件都威脅不了的

騰訊的QQ以及微信,屬於王者級別的社交軟件,QQ受年輕人的喜愛,而微信受成年人的青睞,沒有任何的社交軟件能撼動這兩款社交軟件的地位。就好比新朋友見面,總是會講加個微信或是留個電話號碼,而不是講“加個抖音”好友。



3、抖音只是在內容上更吸引人們的關注

抖音只能靠著千奇百怪的內容來影響用戶使用微信的時間,讓用戶把關注公眾號和刷朋友圈的時間更多的停留在刷抖音上。很明顯,抖音和微信的用戶有重疊,總時長有限,看抖音意味著不刷朋友圈。6月12日,抖音首次對外公佈了自己用戶的數據,國內日活用戶突破1.5億,月活用戶超過了3億。但是想要通過社交軟件來聯繫熟人,那麼一定會用微信而不是抖音。



使用微信的用戶,習慣在微信裡面看圖文信息,而不是短視頻,在短視頻方面,微信的發展是很艱難的。在與Twitter、Facebook等用戶數據的對比中,微信的用戶增長數據也相對變緩。




首席發言者


抖音會威脅到騰訊微信,但不是威脅到微信的社交地位。微信的社交地位可以說在中國已經是無可撼動了,不管是熟人社交還是陌生人社交,都是從留一個微信開始的。想到要聯繫一個人,最先想到的估計就是微信聯繫。

抖音現在的強大與火爆,不在於它的社交屬性,而是其本身短視頻的內容生態成就了抖音。定位在年輕化的短視頻分享平臺,把抖音的內容競爭力完全展示出來,征服了時下年輕人也就搞定了網絡傳播的話語權。所以,我們看到抖音愈來愈熱,佔據了大多數人的注意力和時間,甚至在短視頻平臺一家獨大了。

而微信會害怕而封殺抖音,並不是擔心它會撼動自己的社交地位,而是抖音抓住了這個社會太多人的注意力,用戶雖然還使用微信,但使用的時間變短了。因為用戶的注意力全都被抖音吸引去了,進而導致用戶使用微信的時間縮短、注意力變弱,那微信上的內容(朋友圈、公眾號、服務號、電商、小程序等)就會缺乏流量來源,微信本身不帶廣告和收費,如果這些付諸在微信上的內容得不到流量發展,那騰訊、微信還這麼賺錢?

所以,歸根結底,這是抖音和微信的注意力競爭。微信希望通過封殺抖音以遏制抖音的發展,以希望用戶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刷微信上而不是抖音。

抖音目前來說,還是一個比較純粹的短視頻平臺,社交屬性不強,至少現在是這樣。騰訊擔心的不是抖音變成社交軟件,而是擔心微信淪為純粹而簡單的社交工具。騰訊希望用戶能用微信做更多事情,而不只是用來發信息聊天。

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公司都希望抖音能夠收斂點,以釋放出更多的用戶注意力和時間。只是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去做,而騰訊有。對騰訊來說,他們希望用戶能夠在微信上做更多事情,而不是希望用戶只把微信當作單純的管道來聊天、分享。所以,騰訊要封殺那些搶走自己用戶時間的產品,特別是那些搶走了自己用戶時間還用微信來分享、做廣告的產品。

而抖音貌似也沒有想法變成社交軟件,它只想通過內容吸引流量,然後做廣告、做電商。當然,也不排除以後會依靠抖音的流量做社交產品。所以,能抄就抄,不能抄就扼殺在萌芽吧!

-

‘24小時內你使用抖音多還是微信?’


初始值


根據國外分析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抖音全球下載量達到4580萬次,不僅超越了微信,更超越了Facebook、油管、Instagram等知名應用。


為什麼出現這個情況?新商業紀事很明確地告訴你,抖音在以下三方面做得比微信好。


一、首先抖音更年輕,增速更迅猛,而微信已經進入平緩期。

微信月活用戶10億,抖音月活躍用戶1.5億,也就是說,一個月有1.5億用戶活躍在抖音上,有10億用戶活躍在微信上,表面看來,微信用戶規模遠超抖音,但是你要知道,微信2011年上線,而抖音2016年9月才上線,微信的用戶增長已經到了平緩期,而抖音還在瘋狂增長中,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抖音用戶量追上微信並不是沒有可能。

二、抖音更純粹,更容易讓人上癮,而很多人正在逃離微信。

抖音是一個純粹的短視頻社交軟件,主打陌生人社交。而微信主打熟人社交,同時還有公眾號、小程序、電商等一攬子業務,所以微信變得越來越臃腫,不如抖音純粹。

張小龍希望把微信打造成一個“用完即走”的工具,但是背上一攬子業務的微信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

三、抖音更讓用戶上癮,而剋制的微信,正在流失用戶時間。

與今日頭條旗下的其他產品一樣,抖音是根據用戶興趣進行的算法推薦,它可以做到比用戶更懂用戶,所以你點開抖音app,不經意之間就會刷掉一個小時,用戶花在抖音上的時間不斷增長。

但是微信,一方面很多人已經關閉了朋友圈,隨著微信訂閱號改版,向“信息流”看齊,很多公眾號面臨洗牌而遷移到頭條號,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也在快速發展,分食了微信的一部分市場規模。所以總體來看,微信的用戶使用時長在下滑趨勢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