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何民國時代,國民黨軍隊的武器,來源眾多?

既無忘


三十年代四川大小軍閥之所以能被蔣介石收服,至少是表面遵從號令,沒有公開與蔣系中央軍武力對抗,與1932年的“漫川關戰役”和1934年的“松潘戰役”關係甚大,胡宗南的第一師在上述戰役中以優良的裝備重創紅軍二個方面軍的主力部隊,一個加強營就在毛爾蓋堅守八天不破。而劉湘發動對川陝根據地的“六路圍攻”時,20萬川軍損失8萬有餘,大敗而歸,由此川中軍閥認清了與中央軍的裝備與戰力之差,不得不服。

(手持晉造湯姆遜的紅軍戰士)

民國時期所謂的“國民黨軍隊”包括蔣介石的中央軍和若干地方實力派軍隊,雖都掛“青天白日”帽徽,只是表面統一而已。這些部隊所裝備的武器之所以稱為“萬國造”,既有歷史原因,也有政治、經濟、地理等多方面因素。

歷史沿革。

蔣系中央軍由於有江浙財團的支持、以及掌握著“中央政府”資源和較多的出海口,武器獲得最為便利,但仍然被國際關係所影響,先後經歷了四個時期:

1924到1926年時間段,黃埔建校和建軍,主要依靠蘇聯的武器援助;
1927到1937年的“黃金十年”因為分共與蘇聯翻臉,利用中央財政轉而從德國進口武器;
1938年德國在日本壓力下撤回全部軍事顧問,也不再對華輸入武器,蘇聯為牽制日本再次援華;
1941年蘇聯與日本簽定《日蘇中立條約》,再次拋棄中國,成為中國抗戰最艱難的時期。
1943年以後,隨著美國參戰,根據《租借法案》開始逐步向國民黨軍隊提供美械,1944年達到高潮。

也就是說,僅國民黨中央軍就經過了蘇械-德械-蘇械-美械的四次主流武器裝備變化。



(手持鞏式手榴彈的德械師士兵)

軍工貧弱。

舊中國是個農業國,鋼鐵和軍工等重工業非常落後,國民政府接收的主要是北洋時期的兵工廠,主要有漢陽兵工廠(代表作品漢陽造步槍)、金陵機器製造局(迫擊炮、二四式重機槍)、鞏縣兵工廠(鞏式手榴彈)等,全國最大的瀋陽兵工廠被張學良送給了日寇,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自產自用,而其他地區軍閥的軍工企業幾乎就是作坊規模,很難大量生產製式武器。雖經國民政府在十年間大力整頓,受限於財力、技術等仍不能滿足軍隊需要,尤其是這十年內戰不止,也使軍工生產雖有起色,卻沒有質的提升。

抗戰爆發後,國府將華東和華中的主要軍工企業內遷,途中損失頗大;並且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戰場打掃權基本歸於日寇,所以武器裝備損耗嚴重,重慶和四川的兵工廠加班加點也補充不及,蔣介石只能儘量滿足所部中央軍的武器配發,仍顯力不從心。至於雜牌軍和地方部隊,那就各憑本事了。



政治影響。

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各路軍閥紛紛尋找政治靠山,成為列強的勢力代言人,直系親英美,皖系親日,其他實力派自然也引進了各色武器。李宗仁新桂係獲得的是英式和日式武器、龍雲滇軍靠近越南獲得法式武器、馮玉祥西北軍曾經獲得相當的蘇式武器、張作霖奉軍以日式武器為主、四川軍閥由於派系眾多身處內陸能弄到什麼就是什麼、閻錫山是日式加“晉造”、盛世才是蘇式,連歐洲小國捷克、比利時等都跑來中國推銷武器,混亂的一塌糊塗。到抗日戰爭中,使中國軍隊的彈藥補充和裝備制式深受其害。極大影響了部隊戰鬥力。

1936年中日戰爭迫在眉睫,國府軍事採購團借參加英王加冕之機,在歐洲緊急訂購了2億美元的軍火,包括英國、法國的飛機60架、意大利裝甲汽車100餘輛、美國飛機200餘架、比利時步槍5萬多支、捷克的輕機槍2000挺,雖然解了燃眉之急,萬國貨的後遺症也隨之體現出來,彈藥、零件、維修和保養,都令國軍大為頭疼。

(中央軍裝備的二四式重機槍)

財力有限。

如果全靠買買買,似乎也能完成中國軍隊的武器制式化,但是舊中國實在太窮了,蔣介石和各地方軍閥養著幾百萬軍隊,僅軍餉一項就使國力不堪重負,國府幾次縮編軍隊都未能成功,沒有哪一派勢力願意裁撤部隊。而南京政府成立後為了恢復國際信用和爭取政治支持,承認了晚清到北洋時期的鉅額外債義務,儘管關稅在宋子文等人的努力下有所提高,仍然是入不敷出,蔣介石為了保持對其他派系的軍事優勢,軍費只增不減,兩人多次大吵。

龐大的軍餉支出,使國民政府在軍工生產和外購武器方面也困難重重,對德軍購時不得不以鎢、錫、鋅等礦產易貨,到1935年11月,也不過進口了1萬支步槍(1億發子彈)、5000挺捷克式輕機槍、5000把駁殼槍,僅能滿足第一批德械部隊的裝備,根本無法完成組建60個“調整師”的任務。1936到1937年加大了武器採購,約計馬克沁重機槍2000餘挺、手槍3萬支及數百門各型火炮,對於100多萬中央軍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大部分輕武器還得靠國內仿製,這又回到了第二條。



抗日戰爭,是一個農業大國對抗一個完成工業化的東亞軍事強國,艱苦卓絕非語言可以描述。


度度狼gg


你是我的朋友?不,你只是我圈養的羊羔

文|皓月

隨著一發呼嘯的炮彈落入盧溝橋後方的守軍營中,緊接而來漫天的炮火,在轟鳴聲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域戰事的起始。

那象徵著中德友誼的樹苗,也在連天的炮火中泯滅殆盡……

1

鳴笛聲中,十多輛敞篷車依次剎車,車上下來幾十個穿著軍官服的官兵。所有車打開了遠光燈,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中間那個人身上。

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他幾句玩笑將所有人的情緒調動,由於一戰的失敗,國家割地賠款,接踵而來的金融危機,所有人都在飢餓中掙扎,所有人都在壓抑中沉淪太久了。

“為一個新的、公平的世界而戰!我們為人人有工作而戰!……讓我們見證德意志民族的復興。” 那充滿憎恨和慾望的吶喊,衝擊著德國人沉淪的靈魂,暴力和野蠻的一次一次揮拳,彷彿打碎了他們的枷鎖。

希特勒慷慨激昂的演講,就如一束耀眼的光芒出現在迷茫的德國人民眼前,所有人開始瘋狂的向著光追逐。

而他就是光。

遠在萬里的蔣介石因與蘇俄斷絕關係後,急需找尋新的靠山時,恰巧被這次演講所吸引,蔣介石認為日耳曼民族所具有的“認真、遵紀、執著”的民族精神,就是針對舊中國貧窮、散漫、落後的國情,醫治社會頑疾的良方。


終於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國元首的寶座,蔣介石拋出了橄欖枝,中德合作由此展開。

有人會問,為什麼準備復興的希特勒會接手橄欖枝呢?

一戰後,在《凡爾賽條約》宰割下,德國軍力削弱到了最低點,德國在希特勒的領導下想要復仇,想要重整軍備,但以英法為首的國聯對其監視很嚴,恰巧這時橄欖枝的拋出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一場精心策劃的博弈即將拉開帷幕。

2

兩國統帥的曖昧之後,大批的德國軍事顧問來華訪問,中德之間的貿易也迅速發展。

1934年8月,中德簽訂《中德易貨協定》,國民政府以鎢砂等稀有金屬和農產品換回德國的“工業產品”,德國則向中國提供重工業企業設備。中德關係走向了蜜月期。

這時的德國不再追求在華特權,而是一門心思賣武器、進行投資軍工設施。成噸的農產品在德國港口卸貨,讓曾經飢不果腹的德國人民嚐到了“一個麵包”的願望,所有人眼中再次亮起狂熱的信仰。

在中德貿易的同時,美、英政府想進一步剝奪德國的財產,他們鼓勵美、英等民間資本積極湧向德國。可是這些資本在希特勒的操控下,使德國工業生產開始復興,建設趨於現代化。

大量的新建讓德國民眾有了工作,1938年德國失業率僅1.3%,這個數字代表什麼?

代表著希特勒帶領著德國納粹創造了經濟復甦的奇蹟,當曾經許下諾言一一實現時,那麼曾經繪製的雄偉藍圖還會遠嗎?

希特勒被推至神壇,德國民眾的狂熱度達到沸騰。

說到這,有人會說,這跟德國與中國友誼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因為蔣介石一直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他曾經宣稱“我們需要中國的希特勒”。蔣介石認為以中國傳統文化加上法西斯主義理論,就是今日中國由亂變治的法寶。

蔣介石整天“攘外必先安內”不是隨口說的,德國就是先安內後攘外的。可是,自蔣介石上臺之後,日本已經開始侵略中國,蔣介石根本沒有時間發展經濟。

隨著日本的入侵,國民政府局加快了從德國進口武器的步伐,同時,1935年在德國顧問參與下,時任行政院秘書長的翁文灝主持制訂了重工業發展的三年計劃,該計劃確定了中德合作進行的10大工業項目,有鎢鐵廠、鋼鐵廠、鍊銅廠、煉油廠、中央機器廠等,德國方面除供應設備外,還負責工廠的設計、主要廠房的建築和設備安裝。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

是的,德國對中國的投資,就如美、英政府對德國的投資,這是變相剝奪他人財產的最佳方法。試想一下,用著別人的礦產,別人的工人,生產出高端的產品,然後高價賣給別人,這中間的利潤是非常巨大的。

德國與國民政府的不同,人家上下一條心,而國民政府只能用呵呵來表示了。

據統計,國民政府出口德國的鎢砂礦基本支持了整個二戰時期,德國彈藥的消耗。同時國民政府出口的大量農產品,讓德國不用將稀有的人手用在耕種上,而是將人手用在現代科技化。

可以說,德國納粹只是給國民政府餵了一點青草,國民政府就被擼了10多年的羊毛。

3

要知道,發起戰爭,不是腦子一熱就開戰了。而是要制定策略,一步一步想好攻打計劃。

二戰前的世界五小強,分別為德國、蘇聯、日本、英國、法國。而美國這種靠一戰二戰賣軍火,已經不能用小來概括了。

德國需要的是一個東方盟友來夾擊蘇聯,所以在中日之間猶豫了很久。日本的陸戰水準實在是戰五渣,可是現民國的水準比日本還渣好幾倍……

於是在1933年6月,一位特別牛逼的人物來華給民國當總顧問。

這個人是誰?

十萬德軍之父馮西克特啊!他是“十萬陸軍”的締造者,奠定了德國陸軍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礎,可以說二戰德軍逆天戰力的基礎就是他一手打下的。

這位大佬在中國可真是盡心竭力,小到訓練,大到戰鬥,他都一併抓手。蔣介石曾命令參謀本部、軍政部等中央軍事部門都必須向馮西克特全面報告有關情況。

可是國民政府的軍隊真的是爛泥扶不上牆,在一位超級大佬的帶領下,都沒有將那戰五渣的日本趕出去,這實在是有點太尷尬了。為保晚節的大佬,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中國。

而德國納粹也下定了決心,既然羊變不成狗,那隻能選狼了,那羊還是繼續圈養著吧。

1940年,法西斯三國同盟成立。

4

在德軍之父馮西克特離開後,德國還是不斷的將德國軍事顧問派往國民政府。德國納粹的重心也發生了偏移。

曾經馮西克特的看法,中國大約百分之八十的軍工生產落後於時代,因此規劃了諸多對長江沿岸已有兵工廠的擴建升級和設立新的兵工廠和其他裝備生產工廠。

雖然大量的木柄手榴彈、鋼盔、毛瑟步槍、捷克制輕機槍生產出來,卻沒有一樣是德國軍工的頂尖產品——飛機和坦克。


二戰中的日本,自始至終都沒有裝甲作戰的意識,而且戰術思想也偏落後。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納粹是有意限制中國抗日。

那麼德國納粹這次的目的又是什麼?

在中國練兵,實踐一些猜想的軍事理論,為二戰儲備軍事理論庫。同時,有戰鬥就有消耗,大量的吸收中國的經濟,用來購買石油,為二戰軍備做儲備。

隨著盧溝橋的守軍在炮火中,慘叫著死去。

德國納粹露出了他本來的面目,曾經笑著擁抱著蔣介石的希特勒,轉而牽起了東條英機的狗鏈。

國民政府憤怒的咆哮著:“我們不是朋友嗎?”

希特勒紳士的說道:“朋友?不,你只是我圈養的羊羔!”

想看更多有趣的歷史,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風月史官。


瘋貓皓月


國民黨使用萬國牌武器其實原因很好解釋。第一,國民黨本身派系林立,所謂“國軍”其實本身就是由各支軍閥部隊組成的。不僅有老蔣的中央軍,還有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川軍、桂系、粵軍、滇軍、黔軍等等部隊。這些部隊根本就不統一,各自為政。中央無法統一軍令,更談不到統一武器制式了。乾脆就各扛各的槍,各打各的仗。

第二,民國時期我國的工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在27——37之間的黃金十年,紡織、麵粉等輕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像鋼鐵、機械製造等重工業卻遠遠落後於西方工業國,從技術上和實力上都無法支撐武器製造業的發展。自己製造不了多少武器,那就只能到處買。加上又沒錢,那隻能緊著王牌部隊裝備了!


文史侃上天


這和當時國際對華武器禁售、中國當時的武器採購方式等有一定的關係。

一戰結束後,歐洲各國開始重新審視在華利益,當時中國國內軍閥混戰,而為了遏制這種趨勢,在巴黎和會召開期間,包括英國、美國、法國等多個國家,照會北洋軍閥政府,為了消除中國內戰戰禍,開始禁止向中國輸入武器及相關的武器製造技術。

因此,中國各地軍閥等難以籌集到足夠的武器,一時間軍火價格飛漲,而各國的商人、兵工廠等自然不會放著這塊肥肉不要,通過過各種渠道和名義出售武器,比如廢舊機器、廢鋼鐵等等,於是包括英制、美製、法制。日製等多個國家的武器都輸入到了中國。

而像德國、捷克這些沒有簽署禁令的國家,直接大肆傾銷武器,這也是當時中國毛瑟手槍、ZB26輕機槍等大量出現的重要原因。後來國民黨北伐,各路軍閥開始逐漸被收編到國民黨軍編制內,因此各地的國民黨軍武器都比較雜亂。

武器禁售最終在1929年取消,中國也能合法獲得很多外國武器了。而當時的國民黨中央軍是按照德軍的思想進行改編的,因此包括武器裝備採購等主要是德制裝備。而當時很多地方部隊,雖然也是國民黨軍,但是主要還是歸地方人物管轄,因此在武器購買等方面也就和國民黨中央軍有很多的不同,自主權更大,比如東北軍的日械、滇軍的法械等等,都是這種原因。


用戶5770541302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1928年4月,東北王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隨後張學良成為了新的東北王。在12月份的時候,張學良向全國通電,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蔣校長也終於實現了他所謂的“南北統一”。但是,當時的中國依然是軍閥林立,大戰不斷,小戰經常發生。這些軍閥大部分是沒有生產武器裝備的能力,只能依靠從它處進口,從而武裝自己的軍隊。

這些武器裝備部分源於國內自行生產,另外一部分就是從國外進口的武器。國民政府也只具備生產基本槍彈的能力,武器也是需要大量進口,比如曾進口過不少的德械武器。除了德械武器,還從美國,蘇聯,法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捷克,瑞士等國家進口過武器。民國時期,中國仿製的武器也是源自國外眾多國家的經典裝備,比如民國二十四式重機槍就仿製的是德國馬克沁機槍。

抗戰前夕,中國依靠著“萬國牌”武器,抗擊著日軍的侵略。在抗戰中,有許多國家給中國提供過幫助,進行軍事援助。這些武器大部分武裝了國民黨軍隊,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戰爭。我們都知道抗戰的時候有德械師,美械師,其實還有蘇械師。這些都是它國對中國的援助的武器裝備。


兵說


其實不止民國時代,早在清末時期,中國軍隊的武器就已經被稱為“萬國牌”了。到了民國國民黨之時,軍閥割據,混戰不斷,軍閥的軍隊所拿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門,來源眾多。為什麼會這樣呢?



第一,也是根本原因,中國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沒有足夠的工業能力和技術,也沒有足夠的人才和產業工人,更沒有足夠的資源,為中國軍隊生產和提供完善齊全數量龐大的裝備。

民國時期,中國人民朝不保夕,溫飽和生命安全都未能保全,絕大多數人更沒有條件和機會享受教育,中國的識字率自然慘不忍睹。而就在這極少數受過教育,乃至上過大學的“文化人”中,卻有70%以上都是學的文科,學習並擅長工科的人極少。因此,即使有少數軍閥有發展軍工的意願,也沒有足夠的人才。




第二,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導致軍隊裝備無法統一。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包括各個軍閥的軍隊在內的部隊高達數百萬,而中國有能力批量製造武器的兵工廠,只有瀋陽的奉天兵工廠、湖北的漢陽兵工廠、山西太原的太原兵工廠和河南鞏縣的孝義兵工廠等少數幾個大型兵工廠。


但是,這些少數的兵工廠每年生產的數量也遠遠無法滿足數以百萬計的軍隊裝備要求。更何況,這幾大兵工廠分別屬於不同的軍閥,擁有兵工廠的軍閥,也根本不可能為其他軍閥提供武器裝備。因此,各個軍閥為了發展各自勢力,有且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從列強處購買武器。

第三,民國時期的中國,沒有發展軍工業的條件。民國之時,城頭變幻大王旗,中國始終處於紛亂割據的局面,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也只是名義上統一了全國,而實際上中國大部分地區和省份均處於半獨立狀態。


各軍閥割據一方,軍閥們自己也朝不保夕,極少有軍閥能夠長久佔據一地。他們除了橫徵暴斂,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發展經濟,更遑論發展工業了。不但如此,軍閥長達數十年的混戰,更導致了中國本來就十分薄弱的工業基礎在戰火中被損失殆盡。

第四,軍閥割據的局面也導致軍閥們為了各自利益,投靠了不同的列強。為了討好列強,也為了裝備軍隊,軍閥們從各自投靠的列強中獲得了種類、類別、型號、數量均完全不同的裝備。這也是最終導致中國軍隊的武器“萬國牌”的原因之一。


鳶飛九天2018


民國時期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之所以極為混亂,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這給後來的抗戰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因為彈藥等後勤保障本身就十分困難,而混亂的武器裝備更是增大了保障的難度。

首先,民國時期的軍工生產力不行。就那著名的漢陽兵工廠來說,其生產漢陽造步槍雖然已經嚴重落後,但是無奈需要武器,所以一直在進行生產。而其也是在早期的國民黨軍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當時的紅軍,游擊隊等武裝的裝備了相當數量的這種武器。而在抗戰中,由於日本對我國兵工廠的攻擊等,武器生產數量嚴重不夠,完全無法彌補前線的損失量。甚至連不少子彈都是從美國進口的,比如著名的7.92毫米美式步槍彈。

其次,早期中國軍閥割據的局面以及列強的干預。早期的民國各地方之間幾乎是不同的政權,再加上和外國勢力的關係等,這就造成了各地在武器體系上的不同。比如東北軍,由於和日本的關係,很多武器是日式武器,當然也進口了一些其他國家的武器。

再比如西北軍,則主要用的是蘇聯莫辛納甘步槍等蘇式武器,廣西桂軍主要用的是法式勒貝爾步槍等等,幾乎當時世界各國的武器都能在中國找到。也正是因此,在新中國建立後,其中的一項工作就是武器體系化,簡潔化,主要採用蘇式武器,而不再使用其它武器。

最後是走私等途徑。雖然曾經有對華武器禁售令等,但是由於軍火生意的利潤極大,很多國家將一些庫存的或者二線武器提供給了中國,這又進一步導致中國各地軍隊的武器極為混亂。

總之,建立簡潔的武器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戰爭之王


民國成立之初,由於國內工業基礎極度薄弱,重武器的生產幾乎是空白,僅能低產量的生產步槍之類的輕型武器。再加上軍閥割據紛爭,各個軍閥爭相依附歐美等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維持戰爭的需要,多數武器都是從帝國主義國家進口。一時間,美式、日式、英式、法式、德式武器充斥著國內各系軍隊。勢力較大的軍閥可以依靠列強發展自己的軍工,仿製少量的武器彈藥。

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由於國共合作的關係,在國際上開始得到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勢力的援助。從1923年至1926年,蘇聯一共援助國民政府蘇式、日式帶刺步槍2.1萬支,機槍55挺,火炮16門,子彈1200萬發,炮彈1000發,炮彈1000發,裝甲車2輛。為國民政府北伐統一全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南京國民政府於1928年底統一全國後,陸續接收原北洋軍閥各系的軍隊及所屬軍工企業並加以整頓。但是由於財力和技術力量的巨大限制,加上連年戰爭不斷,國內的軍工生產根本不足以滿足軍隊的需求,萬國牌武器依然大量充斥著軍隊。

進入30年代,德國出於重整軍備的需要,製造出來的武器迫切需要國外戰場的檢驗,於是和中國一拍即合。國民政府以極為有限的中央財政和以物易物、低息貸款等方式從德國進口武器裝備。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革命軍參戰德軍的編制和裝備標準零零散散的組建了20個陸軍師。全面抗戰爆發後,經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百萬人級的大會戰,德械武器損失巨大,再加上法西斯德國在日本的壓力下被迫與中國斷交併終止雙邊合作。

這時,蘇聯為了維護其遠東安全,向艱難抗戰中的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從1938年至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一共向國民政府提供了價值2.5億美元(國際軍火價格的一半)包括飛機、大炮、坦克在內的各類輕重武器幫助國民政府重新組建了20個蘇械師,重建了空軍。

40年代後,隨著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美國徹底放棄中立的立場全面援助中國抗日。除了提供武器彈藥援助外還幫助國民政府改組軍隊,至抗戰結束,國民革命軍一共組建了39個美械師部隊,隨後又走向國內戰場。


大將軍威武K


因為民國時代政局動盪,不斷更替政府,直到抗戰才勉強有個能夠號令全國的中央政府。處於軍閥林立,並且各大帝國主義列強都在試圖干涉中國,因此就有了軍閥向列強求援,列強扶持軍閥;大量的不同國家的制式武器流入中國。

而且中國自身軍事產業相當薄弱,連步槍都不能夠做到滿足自身需求,而且火炮至多能生產迫擊炮,連一般的野戰炮都無法生產,只能夠大量向國外進口。但是中國當時受到國際制約,因此在軍火貿易上經常斷斷續續,因此不斷購買不同國家的武器。

在進入抗戰以後,還有大量來自同盟軍陣營內的蘇制,美製,英制等武器援助。


戎評


第一是中國大部分造不了,能造的也不如外國的好。中央政府的兵工廠只裝備中央軍,有實力的地方實力派有自己的兵工廠。

進口的武器種類也不算多,主要還是幾個工業國列強,其餘有捷克斯洛伐克、瑞士這種工業國家。

第二是很多地方軍閥購買走私武器。能買到就不錯了,哪還敢挑肥揀瘦?

在中國佔主流的武器,除了自產的,就是俄,美國,日本,德國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