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部隊派人千里之外送軍功章和立功喜報,這樣做綜合來看是否合適?

6月12日,位於重慶市永川區的楊必清老人家中迎來了兒子陳洋當兵12年來的驚喜。他們收到了來自空降兵某旅“慰問比武立功官兵”工作組代表送來的屬於一家人的榮譽。當天,楊必清老人的兒子陳洋也隨工作組代表一同回到家中,接受來自民政部門、人民武裝部和所在單位一同送來的軍功章和立功喜報。

部隊慰問代表現場宣讀了獎勵通令,並將喜報和獎章頒發到陳洋家人手中。陳洋在這次的群眾性比武競賽“導彈專業搶修”項目中勇奪冠軍,並榮立三等功。參軍12年來,家人能親自接到單位送來的喜報和獎章,難以抑制住內心的喜悅和自豪,同樣,佩戴獎章和綬帶的陳洋也十分激動。

部隊派人千里之外送軍功章和立功喜報,這樣做綜合來看是否合適?

部隊派人千里之外送軍功章和立功喜報,這樣做綜合來看是否合適?

部隊派人千里之外送軍功章和立功喜報,這樣做綜合來看是否合適?

其實,關於給立功官兵家庭送喜報,《軍隊獎勵和表彰管理規定》有明確要求,官兵所在部隊和官兵原籍所在地民政局、人武部各有應承擔的職責。但前些年,送喜報一事落實得不夠好,這一點從官兵父母收到喜報還能成為新聞可見一斑。但我們相信相關規定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所以,今天我們不談規定,而聊聊規定之外的東西。

好多人武部政委和民政局局長的手機裡存著不少現役軍人的電話,不少還是微信好友,手機相冊裡還珍藏著許多年底送喜報到官兵家裡的照片。他們坦言,最初送喜報是出於落實規定的需要,後來漸漸成了發自心底的一種自覺自願,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收穫了最純粹的感動。很多時候,他們會在把喜報送到官兵家裡時,當場撥通官兵的電話,請這頭笑得春光燦爛的父母跟遠在部隊的孩子說兩句……

很多工作需要靠硬性規定推動,但當一份工作逐漸成為一種需要、甚至是渴望時,這份工作背後的價值和意義才更深刻地顯露出來。送喜報工作同樣如此。軍人摸爬滾打365天,換來這一份喜報;家屬們遙相思念365天,盼著這一份喜報,所以當一份薄薄的喜報從你的手裡寄出,從你的手裡送出,一種參與其中的感動一定注入了你的心間。我們相信,每個人的心底都還是渴望感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