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上海16個區,未來誰站C位?

上海16個區,未來誰站C位?

CFIC導讀:

上海有16個區,傳統上以人民廣場為圓心,向外擴展,分為中心城區、近郊、遠郊。面積大就一定是C位嗎?離人民廣場、外灘近,就理所當然是C位嗎?並非如此。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一)

啥是“C位”?60後、70後大叔大媽不好意思向年輕人請教,怕被嘲笑“老土”。默默地百度一下:C位,網絡流行語,即center,中間位置的意思。

據說,C位一詞最早來源於遊戲領域,每個戰隊都有一個C位的存在,也就是“核心”。後來擴大到娛樂圈,在合影、海報、舞臺表演的時候,只要幾個明星往一塊湊,就喜歡爭搶C位。

除了“C位”,“Z世代”(出生於1990-2009年間的年輕人)的新興語言還有許多。今年5月,浦東新區區委中心組學習會上,嗶哩嗶哩(B站)董事長受邀來上課,為一群以60後為主的地區幹部做一場“網言網語”報告。除了普及“C位”知識,還講解了視頻裡飄過的一行行彈幕是啥意思。比如,“UP主”,指在視頻網站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up是upload(上傳)的簡稱。又如,“失蹤人口迴歸”,是指UP主好久沒有出現,視頻不更新,然後突然間更新了,就稱之失蹤人口迴歸……

不學不行啊!從今年起,浦東將每年投入3億元,五年累計投入15億元,創設“文化創意(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宣傳文化發展基金”。其中,前一類專項資金每年將投入約2億元,聚焦扶持影視、演藝、動漫遊戲、網絡文化、創意設計、出版等重點業態。扛著“排頭兵中的排頭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大旗的浦東,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得有C位意識。

打響文化品牌,必須跟得上“Z世代”的思維和步伐。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二)

C位,爭奪起來不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上海有16個區,傳統上以人民廣場為圓心,向外擴展,分為中心城區、近郊、遠郊。

但面積大就一定是C位嗎?離人民廣場、外灘近,就理所當然是C位嗎?並非如此。

記得多年前,筆者採訪閔行區一位領導,問他“地區未來的發展目標是什麼”?他回答,“成為上海中心城區”。當時聽了大跌眼鏡,現在想想不無道理。

新經濟新業態層出不窮,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重塑經濟社會發展格局,誰都可能成為節點網絡中的一個主體,誰都可能從側位躍升到C位。

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相關報告顯示,2017年,上海各區區級財政收入排前10位的是:浦東,996.3億元;閔行278.7億元;嘉定252.3億元;靜安232.8億元;黃浦212.2億元;松江192.6億元,青浦188億元,徐匯186億元,長寧154.3億元,寶山151.1億元。16個區的全榜單中,有中心城區排到了倒數第二名。

2017年區級財政收入全年增速在20%以上的有:奉賢24.8%;松江,21.2%;青浦,20.9%;金山,20.5%。卯足了勁“爭上游”的郊區,躍升勢頭良好。

對優質企業和項目的爭取,大家既遵循良性競爭規則,又虎視眈眈、各展所長。檢驗檢測行業的“潛力股”譜尼測試企業,去年4月底,由於在市中心發展空間受限,公司籌劃整體搬遷,當時在三個地方進行了實地考察,松江政府部門的反應很快。起初該企業負責人只是找到了松江一個鎮級產業園,當天下午就被領到了區投資促進中心;第二天晚上,區經委主任特地到公司來拜訪;第三天早晨8時之前,松江區領導與他會面談項目……短短几天后,該企業基本敲定落戶G60科創走廊松江區域。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任何階段,發展總是硬道理。正如上海市領導反覆強調的,要“以環境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畝產論英雄”;“淡化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質量的GDP”。沒有經濟體量支撐,一切都是空話,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

2018年第一季度,上海超過半數區的工業總產值增速達到兩位數,汽車製造、電子信息、高端智能裝備等新興動能助力作用顯現。各區服務業保持高質量平穩增長,新金融、創意產業、新消費、互聯網+應用服務成為支撐區級稅收增長的主要動力。

今年一、二月,在區級財政收入方面實現增長的有12個區,其中金山、奉賢、崇明、松江等區增速達兩位數。重點產業、重點區域稅收收入貢獻度持續提高。虹口區三大功能區支撐區域經濟發展作用明顯,其中北外灘功能區實現區級稅收8.7億元,同比增長49.2%;靜安區“一軸三帶”格局日趨完善,前2個月三個集聚帶實現區級稅收34.5億元,同比增長13.3%。

C位不僅侷限在區級財政收入方面,機遇無處不在:

楊浦,身為首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高舉“上海創新創業”大旗。這面大旗也進一步激發了楊浦的“大志向”,區領導組團到清華、北大招賢,遠赴大洋彼岸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和西雅圖全球創新學院攬才。繼五角場創智天地後,具有強大“磁力”的點位也越來越多,如長陽創谷、復旦創新走廊、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楊浦濱江國際創新帶等。

世界技能博物館近日宣佈正式落戶楊浦濱江,將來在楊浦濱江沿線還將通過老建築修復和更新,建設七八個博物館,形成博物館集聚效應。工業鏽紅混合咖啡飄香,習習江風融入創新因子,百年老廠房裡演繹新技術新工藝……此處或將成為上海新的城市地標。

靜安,“國際範兒”更加凸現。今年5月,市政府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靜安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靜安區將在服務業市場準入、政府管理服務創新、產業功能平臺建設等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到2020年,靜安區基本建成國際化、高端化、品質化、創新型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閔行,好戲連臺。作為全市唯一的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三年行動方案日前正式啟動。同時,騰訊近日宣佈,要在閔行打造全國第一家全功能專業電競產業園。

說閔行偏居上海西南邊?閔行人攤開上海地理版圖告訴你,“閔行其實位於上海正中心”,它的形狀像一把靈動的鑰匙。連續多年區級財政收入穩居全市第二的閔行,是一把名副其實的金鑰匙,如今更是一把閃耀著“紙變錢”科創光芒的金鑰匙。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靜安一軸三帶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楊浦濱江

(三)

陶淵明說“心遠地自偏”,地區的定位和發展正好與之相反,換一個視角,換一種思維,傳統概念裡的“偏遠”或許也可變成C位。也就是說,地區主政者心中要有“C位意識”,時時刻刻做好準備迎接機遇到來。

青浦區自去年底喊出“從‘上海之源’向‘上海之門’邁進”的發展目標後,便勢不可擋。

上海市中心的人覺得青浦遠,可“長三角人”不這麼認為。在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青浦——上海唯一一個同時與蘇浙兩省接壤的行政區,其“上海之門”的優勢愈發凸顯。西虹橋商務區,某企業高管早上八點半還在位於青浦的公司總部開晨會,轉眼就到了虹橋樞紐跳上高鐵,十點能趕到南京和客戶談事,談完再乘上高鐵,中午能趕回青浦的公司吃午飯;西虹橋的公司員工去虹橋機場接客戶,從來不用提前去候機廳舉牌子等,告訴客戶“下飛機發個短信我再出發”,客戶發完短信拿完行李走到航站樓,接機的人就已經在那兒等著了。

金山區,“兩個扇面”的理論由來已久:如果瞄準中心城區接受輻射,只能是相對弱勢的遠郊區;如果在接受中心城區輻射的同時,還轉身面向長三角地區接受輻射,則可能成為中心地帶。這些年,金山與平湖,各相鄰鎮之間,“走親戚”開展文化、旅遊、黨建聯建、社會治理的項目和活動日益豐富。

眼下,聚焦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金山區正在高起點描繪“三張圖”:一張是“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地跨上海和浙江兩地,總規劃面積87平方公里,將打破傳統地方行政區劃格局,探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另兩張圖是“田園五鎮”綜合體、環楓涇城鎮圈,都將通過區域協同來完成。

放眼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上海幾個郊區都在搶抓新機遇,與長三角各地市之間“繡球”頻拋,掀起簽約高潮,有地區幹部戲謔“三角戀變成了多角戀”。

在6月1日松江舉行的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上,上海市松江區、浙江省嘉興市、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金華市、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宣城市、安徽省蕪湖市、安徽省合肥市,九地市簽署共建共享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作準備。標誌著G60科創走廊已經從松江“一區”邁向滬蘇浙皖“九地市”,有望成為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重要引擎。

青浦與嘉興、與蘇州簽約,全方位深入合作;嘉定與蘇州簽約,共同打造“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崇明和啟東兩地環保局簽約,共建“聯防聯治區”……長三角地區畫出了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同心圓”。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尚都裡-青浦朱家角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遠眺金山三島。趙思希攝

(四)

最近,聽到不少關於崇明人扔垃圾的小故事:

一位機關幹部,早上拎著垃圾袋出門,發現錯過了小區定時扔垃圾時間,垃圾箱門關閉,志願者巡視,只能把一袋垃圾拎到了單位裡。

在崇明區政府機關大樓內上班的公務員們,進單位後,習慣掃一眼樓梯口的告示欄,看看自己這個月“上榜”了沒。上什麼榜?就是張貼在牆上的區政府大院垃圾分類檢查情況公示,還配有不合格辦公室的照片,並指出錯在哪裡?比如,“將薄型垃圾袋錯投進有害垃圾桶內”,“薄型垃圾袋屬於幹垃圾,應投放至對應垃圾桶內”。

不少人原以為,在郊區農村推行垃圾分類,比中心城區要難。早些年,村民扔垃圾通常隨手扔在村宅邊,河道里,之後才養成扔在垃圾桶裡的習慣;過了沒多久,現在竟要讓村裡老伯伯老媽媽們垃圾分類,能行嗎?

加強垃圾綜合治理,是破解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世界級難題的重要環節。上海正加速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首批選取了6個試點區——楊浦區、長寧區、靜安區、松江區、奉賢區、崇明區,今年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6個試點區,郊區就佔了一半。選這幾個區,固然是看中他們垃圾分類基礎條件較好,有條件整區域推進。而有的中心城區,地方不大,基礎條件卻弱,只能先從部分街道“小盆景”做起,需要分三年才能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域覆蓋。

事實上,許多工作只要相關部門和領導真正重視,下定決心,大力推進,持續推進,“後進生”可以成為“模範生”,可以站C位。垃圾分類如此,架空線落地如此,智慧城區建設如此,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許多工作都是如此。

小小一袋垃圾,是個縮影,可以折射出許多——基層治理、執行能力、群眾智慧、文明素養……崇明,自確立起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目標後,幹部的胸懷和眼界,以及對區域的定位已發生很大變化,“原先,崇明是上海‘後花園’;今後,崇明將是長三角的‘中央花園’”。

不僅是長三角的“中央花園”。最近,崇明區獲2021年第十屆中國花博會承辦資格。這場有著中國花卉界“奧林匹克”之譽的盛會,將助推崇明建成“海上花島”。

不僅是中國的“海上花島”。崇明2035總規確立了“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目標,到2035年將基本實現,到2050年將全面完成。未來崇明將成為世界自然資源多樣性的重要保護地、鳥類的重要棲息地、長江生態環境大保護的示範區、國家生態文明發展的先行區。上海最“偏遠”的這個區,正在更大的視野中謀求C位。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崇明溼地歡樂嬉戲的水鳥。張斌攝

對話區委書記第一期!看看浦東將如何打響“四大品牌”?

本期導讀

談到浦東,你會想到什麼?在服務、製造、購物、文化方面各有什麼特色?

東方廣播中心和上海發佈聯合制作的“打響上海四大品牌,改革開放再出發——2018區委書記訪談”系列節目今天中午12:00正在FM93.4、AM990《市民與社會》欄目播出,今天是第1期,訪談嘉賓為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節目錄制現場

服務品牌

外國人工作許可證

翁祖亮:浦東新區推出的“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背後體現的是整個改革理念和引才方式的巨大變化,浦東要打造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核心功能區,人才是第一資源。

浦東要能夠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的競爭,我們的人才觀也應該具有全球視野,所以怎樣把國際、國內一流的人才吸引到浦東來發展、創業創新?這是我們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我們推行外籍人士畢業生到浦東就業的直通車制度,就是這樣的創新,對高端人才永居政策也是這樣制定出來的。浦東就是要讓各類人才都能在這裡很幸福地工作和生活,這就是我們思考的著眼點。

人才便利化直接影響到企業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問題,也直接決定了企業創新創造的能力問題。因為這是核心問題,所以我們始終把人才政策創新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推進。

一系列人才工程

翁祖亮:我們還有一系列的人才工程,一方面要貫徹好市委市政府出臺的“人才20條”“人才30條”等政策,另一方面還要結合浦東的實際,再深化一些細則。

比如,我們既需要引領高精尖技術發展的高端型人才,也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工匠型人才。實現上海製造不可能脫離工匠人才的支撐,還有許多其他領域浦東需要的人才、上海需要的人才,我們要按照各類人才的需求,因人而異,精準施策。

還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企業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既要考慮對開展重大科學研究的人才有政策,也要考慮對企業中的研發領軍人才、骨幹人才有政策。要讓各類人才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都能在上海打響“四大品牌” 的舞臺上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相信,人才迸發出的能量是無窮的。

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翁祖亮:轉化平臺實際是創新的薄弱環節,也是一個難題,特別是對中小企業,他們搞出來的產品如何儘早進入市場,轉化平臺十分重要,好在浦東有推進自貿區跟科創中心這兩個國家戰略的機遇,有很多自貿區改革的經驗成果。

比如生物醫藥行業,我們原來覺得,研發成果要變成市場的產品,變成生活中的“靈丹妙藥”是很難的。

所以我們通過制度創新,將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進行分離,讓研發企業專注於研發,研發出來的新藥交給有生產能力的企業進行生產,實際上這些企業就變成了轉化平臺,同時我們也對一些中小企業在創新研發中有共性需求的科研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浦東的市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已經佔到全市的三分之一。

通過這些平臺的構建,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大大提高。同時,制度創新也為轉化後的產業化提供了支撐,這樣雙管齊下,對促進科技創新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製造品牌

生物醫藥產業

翁祖亮:生物醫藥是浦東重點發展的產業,它在張江地區已經形成了很好的生態,既有產業鏈、也有創新鏈,所以對整個生物醫藥的成長是很好的。

很多企業之所以選擇在張江,選擇在浦東,因為浦東有許多優勢。

第一,制度創新的優勢。生物醫藥也好,高端智能製造也好,需要一些制度的改革,需要制度供給才能保障好。

比如它需要國際國內的資源、國際國內的人才,包括在一些研發中的合作、資本的介入等等,都需要一系列制度性的突破,全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就在浦東,這是一個制度創新的高地,所以我們有這方面的優勢。

第二,有創新資源的優勢。浦東有許多大科學設施,例如蛋白質中心、上海光源、“超算”等一系列重大科學裝置,這都為我們生物醫藥的創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我們有用於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科技創新券資助,大量中小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以以創新券來支付在公共服務平臺上的研發費用,大大降低了他們的研發成本,還有中國(浦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一系列的安排,可以降低知識產權維護成本、研發成本、通關進出口成本、融資成本,這些對於創新企業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人才優勢。浦東的人才總量有137萬,其中諾貝爾獎有5位,院士90位,國家千人計劃的專家219位。人才集聚的地方,也是創新創造最容易發生的地方。

第四,最主要的是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優勢。企業在這裡找得到對話的地方,找得到合作伙伴,找得到資金的合作,也可以形成共享的服務對象,包括上下游的延伸。

浦東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對這些創新型企業是福音,所以生物醫藥產業就這樣應運而生。當然,不僅僅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在浦東發展的前景也很好,我們還有大飛機、汽車、集成電路,也有重大成套裝備,浦東在上海製造方面門類齊全,有許多處於國內領先的行業和企業,品牌美譽度應該說還是具有影響力的。

集成電路產業

翁祖亮:浦東打響上海製造品牌,重心是創新創造,總的想法就圍繞幾句話,兩個突破,兩個轉化,兩個融合,兩個邁進。

“兩個突破”:在重大的科學研究方面要實現重大突破;對於一些核心的關鍵技術要實現重大突破。

“兩個轉化”:要把浦東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研發成果轉化為經濟實力。

“兩個融合”:要加快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

最後實現“兩個邁進”,即浦東製造、上海製造邁進到高端製造、智能製造,邁進到價值鏈的中高端。

圍繞上面的目標,重點要抓兩件事,第一要加快建設大科學設施。浦東現在已經有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超算”,下一步正推進建設光源二期,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超強超短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平臺等項目,為實現重大科學研究突破奠定基礎。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第二抓好攻堅和突破。浦東新區的生物醫藥最近有122個新藥進入臨床,估計兩三年裡面就有一批新藥面世。還有集成電路,浦東的集成電路是全產業鏈的,產業規模佔了全市的約68%,其中我們的設計和製造佔了全市的75%,封裝測試和設備材料佔了全市的60%左右。

現在有許多令人鼓舞的成果已經出來了:包括振華港機參與建設的洋山深水港四期,全程自動化裝卸智能化生產,體現了我們的技術攻關能力水平。正是通過這樣的努力,使上海製造、浦東製造更有魅力,更有實力,更有影響力。

眾創空間

翁祖亮:我們在全力以赴推進眾創空間的建設,通過建設孵化器、加速器等一系列的眾創孵化空間,使微創新轉化成大發明,從微創新變成大產業。我們就是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對有成長潛力的創新型小微企業進行扶持,為他們營造創新的環境,助推他們成長,這也是政府一項重要的任務。

購物品牌

1浦東正在打造一流的商圈

翁祖亮:浦東正在打造一流的商圈,陸家嘴的商圈創造了三個“第一”。

去年,它的零售額在全市所有商圈中排名第一,國金中心是全市單體銷售額最多的購物中心,第一八佰伴是全市單體銷售額排名第一的百貨公司,這三個第一就可以反映出目前陸家嘴商圈的特徵。

圍繞著打造一流商圈,我們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一,怎麼樣把它變成各種知名品牌的首發地。陸家嘴地區也好,世博地區也好,它的氣質應該是大氣,有品位,有品質,國際化。這跟知名品牌的定位是高度契合的,很多知名品牌的首秀希望放在這個地方。下半年有很多知名品牌要在陸家嘴舉辦新品發佈會。東方明珠廣場、梅奔中心都已經成為新品發佈青睞的地方。這方面我們還要加大力度。

第二,要成為各種知名品牌的旗艦店首店集聚的地方。比如陸家嘴商圈裡面各種首店大概有近百家,旗艦店有近40家左右,下一步還要加大集聚力度。

第三,要跟一些國際知名的商業零售公司進行合作,他們有渠道、有團隊,能夠幫助我們引進一批首店等等,比如法國知名零售商老佛爺年底也將開業,就是通過各種努力把陸家嘴商圈打造成令人嚮往、願意買買買的商圈。

消費購物環境

翁祖亮:我們的商業佈局中,社區商業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怎麼樣把老百姓日常的買買買和家長裡短的事情合理佈局好,我們一直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在推進。從社區方面來說,三林前灘地區正在建設太古裡地標性商業綜合體,以後在家附近就能有很好的購物體驗。

打響四個品牌,跟市民的獲得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怎麼樣讓購物更便利,服務更貼心,文化生活更豐富,在滿足群眾物質需求基礎上,滿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我們就是想通過四個品牌的打造,讓城市實現高質量的發展,讓老百姓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文化品牌

互聯網文化產業

浦東是互聯網發展的高地,也是互聯網文化產業的高地,在網絡文學、視訊、音頻、教育領域誕生了行業裡面的排頭兵。

不僅閱文集團上市了,在浦東成長起來的國內最大的年輕人文化社區B站也上市了。

我們在構築有形空間的同時,還跟線上進行聯動,是浦東的優勢,也是可以大作文章的途徑和渠道。

在推進各類書房建設中,我們就跟互聯網文化品牌進行了有效銜接,例如在陸家嘴打造的融書房,建立至今幾個月已經辦了14場活動,網上預約時一票難求,面對龐大的需求,我們也有途徑、渠道來傳播這些文化活動,通過電視錄播,通過和喜馬拉雅FM等新媒體平臺合作推送,受眾面可以以億為單位。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位於浦城路150號的陸家嘴融書房,在不久前還是一家傳統的圖書館(浦東圖書館二分部),如今已華麗轉型為新型閱讀空間

打造文化高山

翁祖亮:高山不是孤峰,一定要變成山脈,我們不是講的單峰,而是要變成群嶺。

我們的書房新空間,除了陸家嘴的融書房,還在浦東圖書館打造了學習書房,在張江打造了科技書房,在臨港打造了湖畔書房。這些新型的文化空間都使用了“在線+在場”的方式,以空間構建加上互聯網的形式,提高了便捷度,擴大了受眾面。

同時我們推進文化的重大地標設施的建設,上海圖書館東館、博物館東館、美術館、浦東足球場,包括天文館等等,一系列的重大文化新地標,我們都在全面推進建設。

再比如,家門口服務站也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老百姓能就近享受到優質文化資源。去年我們就通過文采會平臺推進文化大采購,採購的都是國家級的名樂名團。

我們通過各種政策,利用一小部分財政資金撬動社會大資源,不斷地提高公共文化的水平和內涵,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文創產業的發展,剛才講的閱文、B站、喜馬拉雅等等都是在浦東發展壯大的,我們還要集聚更多文化企業,給他們提供平臺,在發展壯大他們自身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浦東的文化產業能級。

翁祖亮說:

上海“四個品牌”的建設,質量是核心要義,所以不管是上海製造、上海服務、上海購物、上海文化,一定要立足於質量。

怎麼體現?上海製造,要做強一批千億級的產業,比如汽車,電子信息、成套裝備;還要做大一大批百億級的產業,比如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等。

上海購物,我們要不斷吸引一大批首店、旗艦店,讓老百姓能夠就近享受到國際上最新、最好的產品。

上海服務,要通過我們的服務,使浦東的服務業能級不斷提升,運作國際國內的各種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強。

上海文化,我們要使全球的各種文化資源在浦東集聚,滿足多元文化需求。這樣才能體現出高質量,展示出“四大品牌”的魅力。

上海16个区,未来谁站C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