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養羊為什麼一定要放羊,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累麼--


養羊分為放養和圈養,如果有條件,最好的養羊方式還是放養配合圈養。

首先是放養羊的飼料成本低,青草季節,羊能夠自由採食各種營養物質的青飼料,放養的羊,遊走著還可以鍛鍊體質,羊還可以自由的攝取需要的營養元素,羊有了足夠的運動量,才能使羊的體質健康,由於放養的羊,經過鍛鍊,體質好,因此放養羊的肉的營養高,肉質相對也好。對於發情期的母羊,放養更容易懷孕,且受胎率高,但是成年公羊和母羊應分群放牧,以免濫配或公羊之間爭鬥影響採食。

放養時,要根據羊的數量、品種、大小、性別以及放牧的地方具合理的組成羊群,為了很好的控制羊群,可以把羊群排成一定的隊形,這樣可以使羊都能吃到青草,為了防止羊食用有毒的草,應提前給羊餵食一點乾草,如果發現羊中毒了,及時給羊解毒。

放養的羊在放牧季節可以不需要很注意羊的營養,但是到了冬季和早春時一定要給羊充足的營養,要適當的補充飼料,增加營養元素,預防羊的營養不良。

放養的羊要注意按時給羊驅蟲,每個季度都要給羊驅一次蟲;,放養的羊也要及時補鹽,補鹽時讓羊自由舔食或者是把鹽加入水中讓羊自由飲水根據季節變化,要給羊預防疾病,懷孕後期的母羊和體弱的羊也不能和大群的羊一塊放牧。

放牧的草場也要有計劃的輪流放牧,如果長時間的在一塊草場上放羊,不但草不能長好,而且羊也吃不好。

文 | ta

#新農大視野是方亞農業商學院新媒體的官方賬號,主要研究與關注國家農業政策發佈、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生產技術推廣、鄉村經濟投資與建設等方面的內容。如果贊同觀點請幫忙點贊評論,如果有不同觀點歡迎討論,謝謝關注不甚感激#


新農大視野


養羊為什麼一定要放羊,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記得小時候,村子裡養羊的特別多,在上下學的路上經常能看到放羊的人,那個時候我家也養了幾隻山羊,爺爺在每天下午都會趕著幾隻羊去吃草,後來有一段時間因為一些原因我家沒有養羊,前幾年爺爺去別人家串門,看到那個人家剛下了幾隻小羊羔便又動了養羊的想法,爸爸沒有同意,因為爺爺歲數大了不放心爺爺一個人去放羊,其他人要上班更沒時間要放羊。那麼為什麼養羊一定要放羊呢?

養羊要放羊的原因

1、天性。我國養羊最多的地方應該就是內蒙古和新疆有草原的地區,在那裡羊就是放養,而在其他地區雖然沒有那麼多的草原,但是每天都要將羊帶出去讓他們吃一些新鮮的草,也讓他們適當的運動運動,不僅可以提高羊的免疫力,還會使肉質更加嫩。羊之所以要放羊是和它們的天性有很大的關係,在老祖宗馴化羊以後之所以不是像豬一樣圈養而是選擇放羊,其實和羊生性愛動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養羊一定要放羊,否則羊不僅容易生病,肉質也不好。

2、節省飼料。記得我家養羊的時候,每天爺爺都要去地裡割好幾袋的鮮草,因為冬天沒有鮮草爺爺在秋天還會耬好多梨樹葉留著冬天給羊吃,因為羊是食草動物,餵豬喂飼料就可以,但是餵羊一定是以草為主。因為羊的食量驚人,如果單靠人割草來喂的壞會把人累壞,所以放羊不僅可以讓羊吃個飽,人也能減少勞動量。

其實在農村小範圍養羊基本靠放養,但是如果大規模養殖場來養羊的話,肯定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他們在修建養殖場時會將場地擴大,其實就是為了讓羊有很大的活動空間。


以上就是我對養羊為什麼要放羊的個人觀點,哪裡有不對的地方還歡迎大家更正。


悠悠鄉村路


以前我家裡養了十幾只養,爺爺每天都會去放羊,有時候也會帶我一起去。放羊也很簡單,把羊趕到地方,羊就會自己找草吃,放羊人這個時候也可以歇一歇,只要看著別讓羊跑丟了就行。等羊吃飽了,人也歇夠了,就可以起身往家走了。雖然每天都要出去放羊,但是放羊也好處多多。
1,節省飼料。別看羊不大,但是吃的卻不少。一隻成年羊一天吃乾草就要3斤,十隻羊就是30斤,注意,是乾草,不是鮮草。因為放羊可以讓羊在外面吃個差不多,回來以後再喂點精飼料就可以了。所以很大程度上,放羊節省了一大部分勞動力。

2,提高肉質。放羊讓羊每天出去撒撒歡,運動運動,也可以刺激肌肉代謝,從而使羊肉更加鮮嫩、更加有彈性。這就是為什麼內蒙古的羊肉好吃的原因,天天跑個沒完能不好吃麼😃😃

3,天性。老祖宗馴化羊以來,沒有像豬一樣圈養,而是選擇放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不管是圈養還是放養,多讓羊出去放風運動,還是很有好處的。

現在很多大型養殖場因為飼養數量太多,都不會選擇去放養,但是也會加大羊舍的規模,讓羊有一定面積可以運動。


小馬話三農


看到這個問題,我一下子想起了小學課文《草原英雄小姐妹》。文中講述的就是姐妹倆在草原上放羊,天氣突然變化下起了大雪,為了保護集體的羊群,姐妹倆同暴風雨搏鬥了差不多一天一夜,兩個孩子被嚴重凍傷。所以那時候,雖然我們這裡很少有人家養羊牧羊,但那時候就知道,羊是需要趕到有青草的地方放牧的。

現在有很多人不願意出去到異鄉打工,就在家裡養十幾或幾十只羊,掙幾個零花錢。雖然我們這裡沒有草原,但是我們這裡屬於丘陵地帶,也有一些半高不高的山和山坡。而不管是山上還是坡上,都會有青草和其他的綠色植被,青草和那些綠色植被,都是羊比較喜歡吃的。每次我們去爬山的時候,經常會在很高很高的山頂上,一般人無法上去的地方,卻能發現有羊糞。羊的身體要比人靈活多了,不管是上山還是下山,它們都能夠身輕如燕,穿梭在叢林之間。



養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圈養,另一種就是放養。圈養當然就是圈在羊圈裡面,吃喝都有飼養員去伺候。圈養在羊圈裡面的羊吃的粗飼料,一般都是農作物的秸稈和藤蔓粉碎以後,再加上一點兒精料,摻雜在一起餵羊。像我們家每年都種紅薯,秋天收紅薯的時候,扯下來的紅薯藤蔓,都被養羊的鄰居家拿去,留著粉碎以後冬天餵羊。因為我們是生活在北方,冬天的時候必須圈養,而春天青草發芽以後,就可以把羊放到山裡。



把羊放牧到山裡,最主要的一點,首先就是減少費用,降低成本。養羊當然是為了賺錢,賺錢就要考慮降低成本。山裡野生的青草和綠色植物,不需要花一分錢,羊趕到山裡以後可以隨便吃。羊本來就是食草動物,最喜歡吃的就是青草。特別是苜蓿草草和白三葉等,含蛋白質量高,肉食羊吃了以後,肉質細膩。奶羊吃了同樣可以增加羊奶的營養成分。

其次,放牧羊可以減少勞動力。如果只養幾隻羊的話,還可以有能力照顧的過來,可如果養殖的羊多了的話,每天給羊拌飼料,也是一項繁重的勞動。真不如把一群羊趕到山裡,讓它們自由的活動,吃自己喜歡的野草,省時又省力。如果碰上一個喜歡讀書的牧羊者,在山裡牧羊的時候,坐在藍天白雲下,與清風山野相伴,還能夠既不耽誤放羊,也不耽誤看書學習。

還有一點兒就是,羊不喜歡被圈養在羊圈裡,不管是羊還是牛馬,他們更喜歡在田野裡覓食,因為它們的習性如此。這一點兒跟人有共性,那就是喜歡自由,不喜歡被桎梏在一個角落。總之,也就是說在曠野裡,更利於動物生長。


靈子


羊的養殖方式有三種:一種是放養,一種是舍飼,一種是半放養半舍飼。題主說的養羊一定要放養,這個有點太絕對了。現在的規模養殖場絕大多數都是舍飼養殖,很多地方已經不允許放羊,只能舍飼養羊。要說放養羊比圈養羊有一定的養殖優勢,這倒是很有道理。


首先,放養羊能節省很多的養殖成本。和圈養羊相比,放養羊省下了修建羊圈的資金和購買草料的資金,而這項成本在養羊過程中要佔相當大的比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放養羊基本不用為草料發愁,而圈養羊就必須要人工購買來牧草飼料才行。

其次,放養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要普遍強於圈養羊。放養羊在野外吃百草,有些草本來就可以治病,羊吃了之後可以起到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的效果。再加上放養羊經常運動,可以增強自身的體質,不容易生病。

最後,放養羊的肉質要比圈養羊的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羶味小。經常吃羊肉的人很快就能分辨出哪個是放養羊的羊肉,哪個是圈養羊的羊肉。兩者相比較,放養羊肉質明顯要比圈養羊的肉質質量高。


最後總結:至於題主擔心的問題,圈養羊不放牧會沒有奶,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要圈養羊的日糧配方搭配均勻,能提供給它們充足的營養需求,圈養羊的泌乳量完全足夠哺乳小羊羔。適量運動對母羊下奶有幫助,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西北郭郭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相信很多在農村長大的朋友都放過羊,小時候覺得放養挺無聊的,沒事兒就坐在羊群旁邊看著自家的羊,不讓它們跑丟了。其實現在放羊的已經很少了,就連養羊的農戶都已經少了。

為何要放羊?

首先是因為羊的食草性,養過羊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羊的食量很大,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一隻羊平均一天需要草料3斤左右,這樣算的話如果養了十幾只羊一天就需要幾十斤的草料,如果圈養的話這樣的草料量可是不少。但是放羊的話就能夠省去不少的草料。並且以前農村家裡面養的羊也不是很多,多是老人們在家放羊,既能夠節省草料,老人們還能夠出去轉轉。其次就是羊的天性問題,不光我們國家的羊需要放養,其它國家的羊也都是放養的,看來羊確實還是放養的更好。羊不同於豬這樣的家畜,羊更適合放養,這樣能夠有利於羊的肉質更加鮮美,有嚼勁,有彈性,肥肉不會太多,並且有利於羊自己的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在很早之前人們在馴化羊的時候並沒有像馴化豬一樣,完全採取圈養的飼養方式。

放羊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問題?

首先就是要注意安全問題,羊是小事,生命是大事。其實在養個十幾只羊的普通農戶家發生危險的幾率還是比較小的。但是如果是養羊大戶,家裡面有幾百只羊,還聘請的有羊倌的,就需要注意了,尤其是羊倌,要注意放羊時候遭遇劫匪之類的,還要注意避免遇到狼群之類的。其次就是放養的一些注意問題,夏季放養屬於羊育肥的最佳時間,不過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很多。因為夏季比較炎熱要注意避免羊群中暑,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這段時間最好不要外出放養,就算是出去放養一定要在陰涼處放羊。

夏季的雨水較多,所以陰雨大風天氣盡量避免羊群在外,如果遭遇雷雨天氣最好是用隨身攜帶的大塊纖維布蓋住羊群,讓羊群暫時避雨,最好不要在有陡坡的地帶放養,避免羊群受驚。羊群歸圈以後,要注意保持羊群的飲水潔淨,避免羊群發生傳染性疾病。冬季的時候牧草不足要注意及時給羊群補充草料,給羊群的飲水要注意溫度適宜,不可過涼。放羊的時候要注意牧草的生長情況,不要把羊群趕到有刺、有芒牧草地,這樣羊群吃過牧草容易造成腸胃損傷。(R)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在大草原上放養牛羊的一個場景,在養羊的過程中,對羊為什麼一定要放養,放養到底好不好,有什麼道理。

養羊為什麼一定要放羊,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一、羊為什麼放養好。

①從羊的天性上來說就適宜放養。

從古代老祖宗對羊馴化以來,就沒有把羊圈養起來,而是選擇了放養的形式,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從羊的天性上來說,羊就是適宜放羊,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場景,白天在領頭羊的帶領下,牧羊人把羊趕到山上去吃草,下午的時候,趕回來關回圈裡面。

②從節省羊的飼料來說適宜放養。

根據簡單的進行計算,對羊進行放養,可以節省一些飼料,對圈羊的羊來說,如果一隻羊每天需要2公斤的草料,那麼100只羊就需要每天200公斤草料,這些草料就需要自種或者是購買,極大的提高了養羊的成本,而進行放牧的話,羊自己到山上去吃草,可以很好的減少飼料的儲備量,降低養羊的成本。

③放養的羊肉質更好一些。

放羊的羊通過運動,通過爬坡上坎去找草吃,促進了肌肉的運動,羊肉吃起來更嫩,更好吃,這一點是最關鍵的。

④放養的羊可以減少疾病。

對於放養的羊,更有利於羊的生存,圈養進行集中飼餵,採用集約化飼養都會導致羊的疾病多發,控制困難,預防措施難。

二、羊能為什麼不能像養豬那樣採用廠房規模化飼養。

①羊的胃不能適應。

在羊的養殖過程中,羊的胃不適應只吃精飼料如玉米豆粕等,還需要吃青飼料牧草秸稈進行補充,精飼料與粗飼料的比例為4:6才行,這樣羊的胃才能適應。

②養羊的成本高。

如果採用圈養的方式,不僅羊的胃適應不了,消化不了,而且養羊的成本太高,這樣會讓收益減少。

③養的生產能力沒有豬的高。

一般的羊(除了小尾寒羊以外,一次可以產下2至3只羊)一次生產,只能產下一頭小羊,不可能與豬相比,如果採用圈養的方式,會讓養羊的成本更高,賺不到錢。

三、什麼條件下養羊可以不放養。

①有足夠的運動場所。

在現代養殖過程中,在一個寬闊的場所裡面,建一些羊舍,但是要有足夠寬的場所,可以讓羊進行適當的奔跑,運動,這樣才行。

②必須種植足夠的牧草。

在種植牧草的地方,種植足夠的牧草供羊食用,如果牧草不夠,還要進行收購,保證羊能吃上青飼料。

四、羊在放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①每個季度給羊驅一次蟲。

在放養羊時,還要注意按時給羊驅蟲,每個季度都要給羊驅一次蟲效果最好。

②給羊補充鹽份。

放養的羊也要及時給羊補充食鹽,補鹽的方式,可以讓羊自由舔食,或者是把鹽加入水中讓羊自由飲水補充。

③做好羊疾病的預防工作。

要根據季節變化,做好羊疾病的預防工作,如果羊懷孕後期的母羊和體弱的羊,也不能和大群的羊一塊放牧。

④做好牧草的放牧計劃。

對於放牧的草場,也要有計劃的輪流進行放牧,如果長時間的在一塊草場上放羊,不但草不能長好,可能會讓草場被破壞,而且羊也吃不好,吃不飽。

總結

常規的養羊,都是早出晚歸的進行放牧,因為在養殖羊的過程中,羊更適宜進行放養。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擊關注:以文溫暖三農。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歡迎交流、討論,每天會有精彩為您呈現!

以文溫暖三農


在農村長大的花腰妹從小就懂得如何放羊,養殖的羊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山羊,羊為什麼一定要放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羊的天性需求。羊是一種草食動物,有瘤胃,對粗纖維利用率較高,不適宜餵養精飼料,天性就適合放牧。因為廣袤的山場可以為羊提供免費的青草飼料,養殖成本比較低。同時,養在山上覓食,就要滿山遍野的跑,這樣既符合羊的天性,還可以增加羊的體質,使羊的肌體更健壯,肌肉發達,脂肪減少,提升了羊肉品質。經常在野外放養的山羊,就連羊羶味都會降低。


原因二:羊的草料需求。羊的食草量非常驚人,如果採取圈養的話,羊每日的草料要麼自種,要麼採購,先不說養殖成本增加,就連羊的日常草料需求量也難於滿足。再說了,羊經常得不到跑動,生長速度、受胎率等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最經濟最省力的養羊模式就是進行放牧,讓羊自己找草料吃。


就我們本地山場來說,羊最喜歡吃鮮嫩的青草、樹葉等,尤其是一些白刺花、蝦花、野馬桑等嫩葉。每次去放羊,我們還喜歡把羊趕到山箐裡,讓羊喝足山泉水的同時,也會舔舐箐溝裡石塊上滲出的白色的硝酸鹽。老人說,羊要接地氣才長得快長得壯,肉質才好吃。


原因三:減少羊疾病的發生。山場和田野,生長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和草料,羊在放牧的時候,它自己會選擇性地吃,這樣營養比較齊全、均衡,本身吃的食物就屬於純天然,羊患病的幾率就降低了。同時,羊喜歡邊吃邊跑,一年四季下來也可謂是風吹日曬,這樣身上的病菌就會大大減少。


我們養殖的大部分是黑山羊,如果連續關養的話,不出半個月,肯定就會有羊生病了。所以目前,好多人在圈養羊的時候,基本上有條件的都是除了建蓋羊舍外,還要圍起一大塊場地,好讓羊經常跑動,目的就是讓羊得到更多的運動,降低羊疾病的發生。

你是怎麼看待養羊為什麼一定要放羊?歡迎關注花腰妹一起留言交流!


花腰妹


養羊當然要放羊了,如果不放的話,羊所吃的青飼料全靠人採集來喂,那豈不是把人給累死。當然,現在也有養殖場用飼料來圈養羊的,還有一類就是半圈半放養的!

眾所周知,放養的羊優點很多,一,肉質鮮美,緊緻細嫩,耐煮有嚼勁,羶味不濃,吃著香甜。二,飼養成本低,放養的羊可以自由找食,體格健壯不易生病,還能節約青飼料。

而圈養的羊肉質蒼白,不耐煮,煮一會就爛,粘嘴,羶味重,口感上遠遠沒有放養的羊肉好吃。再一個就是圈養的羊活動範圍小,不能自由採食到各種類型的草料,糞便隨意拉,食料單一,容易生病不說,飼養成本高。

當然,羊肉好吃不好吃除了跟圈養和放養有關外,還和品種有關。小丫在今年的火把節去了一趟大西山,在大西山的花街上吃的羊肉就不好吃,雖然也是放養的羊,但不是山羊而是綿羊,感覺吃起來羶味重,扒軟滑膩沒嚼勁。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家裡就放養過一群羊,大約40多隻,常常是我爺爺去放。別看放羊很簡單,其實是個體力活。

因為羊比較好動,順著山跑找草食,只要你和人家嘮嗑一分鐘的時間,看踏一眼就溜到了人家地裡吃莊稼,那個年代是要賠錢賠糧的,所以通常放羊的人都不敢馬虎,人也長得比較瘦。



我爺爺每天去放羊,口袋裡都要裝著鹽巴,羊趕放到山箐裡有水的地方,爺爺口裡就喊“爺搓搓搓……”,搓在彝話裡叫鹽,爺叫羊,所以我爺爺這麼一叫,羊就立馬圍過來,然後我爺爺把鹽撒在石塊上,手心裡,羊就直接來舔著吃。

細心的人會發現,山箐的石塊上會有一些白色的印跡,我們家鄉管那東西叫硝,羊看見後會去舔吃,其實,這種東西是和鹽一樣的性質。

羊吃百草,喝山泉水,公羊,騸羊,母羊,小羊都會長得健壯。母羊奶量充足,小羊也就長得快。

但有一種情況,就是母羊產了小羊後,一兩個月內是不上山放牧的,一是母羊產後體虛,不能上山奔跑,二是小羊小跟不上羊群,會丟失。所以放羊時,就把母羊,小羊和羊群隔開,單獨的拴在一個地方,割草來喂,或添喂一些有營養的食物,如玉米等。

題主問羊不放養就沒有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羊有奶和沒有奶是和產仔有關係,這是生理現象,和放不放牧無關,只要你把料添足了,母羊吃飽了自然就會有奶喂小羊了。


泥糖小丫


放羊,對於我們80年代的孩子來說,都是一些童真的記憶。不過目前來說,我們當地人養羊,各家最多養三兩隻,趁著冬季農閒的時候,找個事做不閒著,去放羊。專業化的養羊場,由於需要一定的放牧條件,比如說山區植被茂盛,或者有草場的地方,會採用放羊的方式養羊。還有一些養羊場,冬季春季圈養,夏季和秋季去大山裡放羊。這些養羊方式,都因地制宜來操作。



1、降低養殖成本。我們小時候放羊,就明白,在露水下去以後,會趕羊去荒郊野嶺的地方放羊。春天有嫩草,夏季有茂盛的牧草,秋季有落葉雜草,還有收秋以後的田間殘留的豆葉豆子等。這些天然的飼料,可以為養殖戶,節約很多的飼料投入成本。

2、放養的羊,抗逆行強,更健康。放羊的時候,羊是一邊吃,一邊溜達。這樣養殖的羊,由於其活動量比較大,飼料轉化率比較好,那麼羊的機體防衛能力更強,就不易生病,在隱形中,為養殖戶省去了諸多麻煩。間接等於提高了養殖效率,提高了飼料利用率。


3、放羊降低養殖成本。放羊的羊,好比散養的雞,吃些活食,有吃著糧食以及殘渣等。那麼,實際上它們生長的速度餅沒有圈養的羊生長快。說白了放羊屬於粗方式養殖,圈舍飼養羊屬於精細化養殖,雖然養殖放式不同,但是養殖目的一樣。都是為了羊快速長大,出欄換錢。這裡面有區分的是,粗放式放羊,投入的綜合養殖成本比較低,圈養羊雖然長勢快,但是飼養成本投入大增。按照養殖附加值來說,放羊的羊更勝一籌。

4、放羊的缺點。我們知道,一隻羊,甚至幾十只養羊,在一個地方放養,問題不大。如果成千上萬只羊,在一個地方放牧,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特別是植被環境造成嚴重的損害。所以對於大型養羊場來說,他們需要有自己的人工草場,才能循環利用草場放養羊。


所以,我們放羊,要根據當地的植被情況,養殖環境,以及相關的養殖政策等,來選擇最恰當的養殖方式。比如說我家這邊,規模化養殖,都是採用圈舍飼養,羊群沒地方放羊;小農戶養殖幾隻羊,屬於半舍飼養,農閒才去放羊;如果說當地山區或者草地,比較適合放羊,當地相關允許放牧,我們採取放羊的養殖模式,養殖出來的羊,投資少,肉質細膩鮮美,還能夠賣個好價錢,何樂而不為呢!反之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