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枯木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五月四日,北大一百二十週年慶,校長林建華髮表題為《大學是通向未來的橋》的演講,本來是一篇振奮人心的文章,結果林建華將“立鴻鵠志”念成“立鴻浩志”,一“浩”驚起千層浪,此舉立刻成了網絡的熱點,各種質疑的聲音和文章紛至沓來,諸如此類的“痛點”再次被提及,不少名校又一次陷入尷尬境地。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2005年5月11日,在贈送來校演講的宋楚瑜先生一幅小篆書法時,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唸詩作“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卡了殼(究竟是瓠(hù)亦或是侉(kuǎ)再說),念成“瓜”,這是直播!短短兩個月後,人大校長紀寶成在歡迎臺灣鬱慕明先生的詞中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而事實上“七月流火”指的是天氣漸涼,令人詫異。還有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念連戰先生題字時,把“黌(hóng)宮立東南”錯念成了“皇宮立東南”,而臺下竟然熱烈鼓掌。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以上種種,畢竟是字詞典故較生疏,似乎情有可原;單獨一個“鵠”也可能迷糊,可是“鴻鵠”連在一起,這可是初中生都不會犯錯的,然而林校長卻犯了。幸好,林校長隨後在論壇中給予北大同學們道歉,坦然承認自己文學功底差,底子薄,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這點我們應該予以肯定和讚賞。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白字事件對當事人來說也許小事一樁,可是對廣大民眾來說卻是軒然大波。民意洶洶,我自巋然不動,有的人熟稔網絡輿論規律,過不久就會有新的熱點話題將之覆蓋,置若罔聞,其自然偃旗息鼓。可是,我們並不想就此打住,此事雖小,然而事關教育水平、文化傳承、民族興旺、國家基業,豈可等閒視之?於茲肇始,進以反思,希冀可以振聾發聵,撥雲見日,餘雖不才,略陳一二。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首先值得反思的是,為何我們整體的傳統文化素養如此差強人意?有人說寥寥幾個代表不了整體,然而這可是全國屈指可數的最高學府,代表了當前國民教育的最先進水平,尤其是北大,那可是文科的魁首,現代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呀!雖然幾位校長可以辯稱自己專業是物理、化學、經濟、法律等等,並不是漢語言文學之類專業,可是,畢竟,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呀,捨本逐末,豈不謬乎?而且,哪一門專業不是以漢語為基礎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常人自難窺之全豹,詰屈聱牙的典故詞語出現失誤難以避免,自然無人揪著不放,然而一些常識性詞語和典故,出現失誤確實不該,這點實在難讓人釋懷。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其次,當事人都可以坦誠道歉,為何不容置喙?《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眾目睽睽之下,失誤自然難以遮掩,知錯就改,依然不失風範。事關大體,眾人之評論,大多非常中肯,值得警示,可是為何要屏蔽或刪除?難道這樣就可以展示正能量?美化權位者形象?《國語·周語上》:“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堵不如疏,真理越辯越明,一味地防範,一味地限制,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前面提到的晉靈公就是知錯不改,最後被臣下刺殺。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再就是,當事人勇於道歉,可是“補鍋洗地”的人卻不少。就在這一兩天,還有人為錯字找典故,企圖來“證明”言之有據,依靠大數據搜索,找出南宋文學家洪邁爺爺洪彥先寫給父親

洪浩的《寄子詩》“太學何蕃久不歸,十年甘旨誤庭幃”,以此來說明有“洪浩之志”,本來是老爹嫌兒子為了功名不歸家奉養雙親,去被當成有志氣,我想如果洪老先生泉下有知,也當奮起“以簿擊頰”耳!幸好,林校長勇於認錯,對那些拍馬者也是一個響亮耳光。同樣的事例以前也有很多,往往一旦有權勢者出現失誤,自然會有阿諛奉承之流為之“補鍋”,死拉硬扯,牽強附會,奴顏屈膝、拍馬溜鬚,極盡能事,其骨之柔,其臉之厚,不能不令人歎服。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那麼,為何會造成以上現象?我想網上流傳的前耶魯大學校長8年前對我大學之評論可略窺一斑,雖然有人說是假新聞,可是我們要分辨人家講的有沒有道理,至於有沒有說就在其次。其中耶魯校長批評我們大學“大而不強”,“把經濟上的成功當成教育的成功”,“對某些利益的迎合,損害了對智力和真理的追求”,這三點,我認為講得非常有道理。回顧民國北大校長蔡元培對中國現代教育的貢獻,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強調獨立研究之精神,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同樣,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在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時講道:“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可是再看看近些年的發展,似乎我們一些名校已經忘了創校之宗旨,一味地講究大而全,體量不夠就進行拉郎配,學科建設有無能力都全面開花,一味地在數量上追趕世界一流大學,卻在教學質量上差強人意。我們看到2018年的全國大學預算,清華大學一騎絕塵,近270億,其他名牌院校動輒上百億,從資金上來看,國家是十分重視教育,可是,具體到教學質量以及研究成果上,我們就和國外名校相差甚遠。其他不說,就連我們本應該進行堅守的根本——母語都掌握不好,還何談屹立在世界之林?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教育已經突飛猛進,滿足了大多數學子的受教育權利,國人的整體文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可是,似乎在傳統文化上我們卻停滯不前。傳統文化是什麼?那就是一個民族的魂,一個國家的根,離開了傳統文化、民族語言,只能成為他人的附屬品,被人恥笑的二等公民。這些年,英語成了主流,從幼兒園到大學,無處不在,有的恨不得從孃胎裡就開始,有的企業要求工作語言是英語,甚至某些國內會議也如此要求,這真是讓人痛心疾首。我不是否認英語的重要性,畢竟我們是中國人,國家建設還要依靠我們,漢語是我們生存和吃飯的根本,漢語不單單是講話和寫作,更多的是傳承的一種優秀思想,一種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那就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幾千年文化未被割裂的因素所在,這點,難道還不值得我們每個人自豪嗎?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傳統文化的失落,是由於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其中作為教育單位的大中院校自然難逃其責,而師長更是第一責任人,自己的文化素質都不過關,如何來引導學生?如何來教育子弟?雖然是一個小失誤,可以看出這些教師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雖然自己以前有缺失,疏於學習,可是後來呢?難道就不能自己加強?知錯就改,善莫大焉,言不由衷,徒然無益。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林校長敢於認錯,勇氣可嘉,然而道歉之文卻值得商榷,生於哪個年代並非個人意願,然而不能完全卸責於斯,倘若內心求進,孰人能阻?國文低下,雖時代之不重視,自己也是掉以輕心,因此根本在自己身上。再則曰

“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果真如此?恰恰相反,古往今來,都是因為有質疑與焦慮,才能促進社會進步,倘若瓦特對茶壺水湧習以為常,自然難有工業革命;牛頓對蘋果落地置若罔聞,自然不會有萬有引力;有了焦慮,產生質疑,人們才能更好的思考,審慎的面對各種危機,倘若萬馬齊喑,一個聲調,自然僵化萎靡,面對質疑,不容置喙,社會何談進步?文化何談為繼?國家何談興旺?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校長之誤,看似頗小,影響體大。囉唣陳言,非圖一時之快;喋喋不休,只為文化傳承擔憂。《詩經》有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痛陳其弊,非以博名;言其所失,不為誅心。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歷史之積蘊深厚,我等自然盡其所能予以發揚傳承,人人有責,概莫能外。借題發揮,本意為善,並非針對某個個體;探源求解,良知所驅,皆為國民整體文化提振。若有冒犯,敬希諒解。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2018-5-7榆木齋

校長道歉尚可諒,文化傳承誰為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