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咸阳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工作侧记

朝霞升起、夕阳斜照时,渭河咸阳段全民健身长廊上跑步、健步走阵营日益壮大,城乡广场上广场舞方兴未艾,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门球、太极、马拉松等运动备受青睐……“运动使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咸阳已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体育强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的要求和期待,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

2015年6月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了咸阳市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四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首次保障了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严肃性、法律性。

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咸阳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工作侧记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我市承办“省十六运”这件大事,把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列为重点监督工作,组织专项调研,寻找问题原因,提出意见建议,为进一步加快体育事业发展,蓬勃群众体育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壮大体育产业链条保驾护航。

查实情,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为了全面了解市政府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4—2020年)实施和体育事业发展情况,3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听取七个市级职能部门汇报的基础上,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利用一周时间,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彩虹体育馆、渭滨花海运动区、奥体中心体育场和兴平市、武功县、永寿县、彬县等市、县区的17个体育场(馆)、学校操场、全民健身广场、社区(村镇)文化站、国民体质检测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发现,近年来,咸阳市政府坚持规划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完善,群众体育丰富多彩,校园体育有声有色,竞技体育水平提升,全市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8.9亿元的奥体中心体育场、投资1.76亿元的市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场游泳馆、投资3300万元的800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咸阳段)、投资1600万元的市体育馆、体育场改造提升工程基本建成,8个县市“一场一馆”全面建成,3个县体育场馆建设已启动。全市164个社区、126个乡镇实现了健身工程全覆盖,1905个行政村实施了村级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72%。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群众体育丰富多彩。依托学校和社会,采取市队校办、市队社会办的方式,全市已成立各类市级体育协会45个,市级体育俱乐部4个,县级体育协会168个,体育健身站点400多个。全市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331人,全市体育人口近200万。开展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活动300余场,国家级赛事10余场。

学校体育均衡发展。落实“两操一活动”阳光体育运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队150支,足球特色学校68所,足球队员3000余人,足球参与者1.3万人。

竞技体育阶梯输送。基本形成了市上以游泳、跳水、射击、射箭为重点,秦渭两区以乒乓球、篮球、水上项目为重点,兴平、泾阳以田径、女子足球为重点的竞技人才培养格局。2017年省运会资格赛,我市741名运动员参加了19个项目的角逐,获得总分3392分,全省排名第五,比2016年上升两个位次。

找问题,受限因素仍然存在

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是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调研过程中,委员、代表们主动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情况。

“我市全民健身广场在室外健身器材维护方面还不力,有些器材破损、老化不能及时维护、更新,运动场地标识不明确,存在安全隐患。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依然不高。”李小桥委员说道。

王福堂委员指出:“体育总会的缺失、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水平的不齐,导致群众虽然有强烈的健身愿望,锻炼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盲目性。”

史盈富委员不无感慨地讲到:“我市群众体育健身人群仍然集中在老年人和妇女,农村地区以及中青年群体、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参与较少。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不强,优势项目不多,优秀人才缺乏。特别是青少年体校不健全,影响了竞技人才的梯队建设。”

在座谈会上彬县副县长董金玲说出了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短板之一:“体育产业发展滞后,就彬县而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但是现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商业运营措施单一,导致财政资金在场馆后期维护运营方面压力较大。”

“就我了解,乡镇基本没有室内健身场所,户外的体育设施也相对简陋,数量和种类都偏少,这与群众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永寿县监军街道干堡村干部指着村委会广场的健身器材谈道。

……

对委员、代表发现的问题,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调研组进行了认真归纳整理,主要是:部分单位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与新形势下体育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与咸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体育基础性设施及科学指导与广大人民群众新的体育健身需求不相适应;竞技体育及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我市的定位及在全省所处位置不相适应。同时,检查组指出了省十六运涉赛场馆建设需要加紧完善、全民迎省运氛围需要大力营造、城市环境需要继续优化、赛事准备需抓紧抓实等问题。

破难题,借春风促体育事业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事业的“初心 ”。以上问题如何解决?在4月27日召开的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争先发言。

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咸阳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工作侧记

“要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让不断发展的体育事业惠及全体人民。当前我市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承办好110天后正式开幕的省十六届运动会,因此市政府要再宣传,提高全民知晓率,形成人人参与的赛事氛围;要再完善,加强全方位配合,从细节入手提升保障能力;要再鼓劲,激发队伍应战状态,全面推进竞技体育新突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勇锋一语中的。

唐艺萍委员、王剑委员从运动爱好者的角度提出“要重视群众身边的设施建设。着重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去哪儿健身’的问题,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让广大人民群众靠得近、用的上”,“要加快成立市级体育总会,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的培养;打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人才流动的快车道,让专业运动员也有机会指导群众体育的发展”。

“要加快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步伐,打造品牌赛事。要加快市县青少年体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竞技训练网络,补好竞技体育短板。”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张文瑞委员提出意见建议。

“要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完善公共体育器材管理,加强体育与旅游、农业、文化、科技、卫计深度融合。发挥我市纺织工业、医药产业的研发优势,培育引进体育服装、体育保健等相关产业,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需要。”这是乔禄瑞委员开出的一剂良方。

……

省十六运在我市的召开,不仅考验着咸阳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全省人民展示咸阳各项事业发展成果的载体,更是彰显“崇德包容、尚法创新 ”咸阳精神,“大秦故都、德善咸阳 ”城市品牌的机会。借助承办省运动会的春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依法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让其成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最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