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日本為何要派間諜打探新加坡會談

日本為何要派間諜打探新加坡會談

橋本隆則/文

本文是頭條號《橋本看日本》的獨家文章,今日頭條享有獨家版權,未經允許轉載侵犯今日頭條的版權權益,將受到法律追訴。歡迎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一直心存疑問,日本與美國關係好的什麼程度?從賬面數字說,現在日本與美國的關係是前所未有的緊密。因為在特朗普總統執政以來,日本首腦與美國的首腦熱線聯繫超過了20回(總計23回),並且首腦會談也超過了6次。如果按照這樣的節奏,到特朗普總統第一次任期結束時,首腦熱線大約會70次,而首腦會談要接近20次。這樣的數字是可以在日本政治史上留下一筆。但是實質呢?如果僅看數字是兩國是緊密了,而看內容日本與美國的關係並非如安倍首相向日本國內宣傳的那樣親密無間。

日本為何要派間諜打探新加坡會談

今天安倍首相再次飛往美國,據說是要在美國總統前往新加坡前好好勸說總統一番。並且還有重要的任務帶到美國去。同一天,日本政府發言人菅義偉在例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突然透露一條驚人的消息,日本政府已經派出諜報人員前往新加坡刺探會談情報。如果說日本是美國的最親近的盟友,如果日本非常關心會談內容,美國應該會向盟友通報會談內容。但是日本海要派遣諜報人員前往,這就是對美國的不信任,害怕美國再對日本隱瞞什麼。

日本為何要派間諜打探新加坡會談

日本為何要派間諜打探新加坡會談

為何日本會有對美國不信任情緒?根源還是在特朗普總統身上。日本安倍首相一直自滿的“最大限度的壓力”“日美主導國際政治”“堅如磐石的日美關係”在特朗普總統的嘴裡完全成為笑柄。如“最大限度壓力”,特朗普總統這樣認為:所謂新加坡會談只是一個開始,僅僅通過一次會談就使得目標達成,這樣的期待不合實際。本次會談美國也沒有考慮簽署文件,美國認為多使用時間也沒有關係,迅速推進,緩慢推進都可以,從現在開始我不使用最大限度壓力。關於半島和平,美國不會出錢支援,需要日本,韓國等國出錢。

這樣的發言不僅僅是對安倍首相打臉,而是重拳擊中安倍首相臉部的正面。安倍首相在去年年底的大選中,自稱最主要的功勞就是與美國100%的一致,兩國協力一起使用“最大限度的壓力”,這樣才有了日美同盟的基礎。而現在特朗普總統公開宣稱不再使用“最大限度壓力”,安倍首相形影孤單,完全被孤立了起來。筆者佩服安倍首相的饒舌般的狡辯:現在相關國家向正確的方面前進,就是提高了壓力,不允許有任何的漏洞的日本堅定立場,主導了國際社會,與國際社會一起施加了壓力。請注意,這裡施加壓力已經沒有了美國,也沒有談到100%與美國一致。如果日本的真的與美國一致,安倍首相也只能說放棄“最大限度的壓力”,這樣的打臉,安倍首相實在承受不起。

日本為何要派間諜打探新加坡會談

日本為何要派間諜打探新加坡會談

日本被美國“甩”已經不止這一次,但是這次日本自我感覺特別好,一直認為自己是在主導國際社會,但當美國說出“真相”以後,猶如“皇帝新裝”中兩個孩子說破了秘密,日本根本沒有主導世界,只不過自我感覺太好的緣故。不得已,日本只能夠慌忙做出調整,如在使用語句上,已經聽不出安倍首相等人的世界領袖的“豪情”。從“維持最大限度壓力”悄悄地改變為“維持現在正在實施的最大限度壓力”,給自己找了臺階下。

與文中談到的,日本即將派遣諜報專家前往新加坡,就是為了搞清楚美國的底牌在那裡的問題,安倍首相與特朗普之間看上去很熱絡,其實什麼都不是。日本政府內部傳出的消息:很多防衛省,自衛隊的高官對日本方面的“最大限度壓力”的做法表示異議,認為一貫強硬只能使日本自己孤立。更多人的幹部要求安倍首相的美國之行,一定要把美國的真實想法摸清,否則日本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會陷於被動。

筆者發現有一點日本媒體沒有顧及到的,就是特朗普總統原文中:“美國認為多使用時間也沒有關係,迅速推進,緩慢推進都可以”這樣的提法就是美國贊同日本鄰國的階段性解決問題的說法。問題解決不會像日本認為的那樣短期,而是長期的漫長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也是日本方面認為中途有變的擔心根源。

顯而易見,美國特朗普總統的會談的目的很明確以下兩點:

1) 為了美國中期選舉,希望美國選民看到外交成果,多投特朗普陣營的票

2) 消除對美國本土的威脅,至於其他國家,就沒有考慮這麼多了。

日本為何要派間諜打探新加坡會談

筆者認為,特朗普總統心裡很明白,美國第一併不是說說而已,只要美國好了,安全,那管日本的安全,人質問題。最終解決問題時,美國一分錢都不出,美國認為自己已經出過力了,去年那些折騰光汽油費美國出了很多,不再為日本免費“亮肌肉”了。一週前,安倍首相還充滿信心地說,特朗普總統會提及日本人質問題,現在看來不但不會提,美國對這個問題是繞著走。安倍首相的抱大腿,一廂情願的做法,最後不但沒有獲得應有的效果,而且使得日本更加孤立。

原名:安倍難逃被特朗普拋棄的命運

請關注橋本微信公眾號sinkanaoka 這裡有有趣 完全不一樣的大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