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自我完善」如何尋求較高的目的指向,成功實現人生目標的竅門

1888年,法國巴黎科學院發起一次有獎科學徵文活動,要求參者在提交一篇論文的同時還必須附一條格言。38歲 的俄國女數學家柯瓦列夫斯卡雅的論文和格言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她的格言是“做自己想做的人”,她以行動實現了自己的格言。在婦女毫無地位的世紀,她成了走進法國巴黎科學院大門的第一位女性,也是數學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她的人生目標也因而得到了充分的實現。


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將人的基本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並按順序從低到高排列如下:1.生理需要。即通常所說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2.安全需要。主要指人對秩序、穩定、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有保障的需要;3.歸屬和愛的需要。在這一層次上,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需要朋友、愛人、孩子等等,並渴望在自己的生活圈中佔據一席之地;4.尊重需要。它主要分作兩類 自尊和他尊;5.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把這種需要描述成“一種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樣子,實現人的全部潛力的慾望”。按照這種分類,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健康人格的最高層次,而依這種健康人格理論所行動的人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人。

所謂的自我實現,通俗地講,可以認為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較高的目的指向,從而以創造性的追求進入一種較為高尚的境界。巴甫洛夫認為,在人的一切活動中,“目的反射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因此,“整個的生命,它一切的改進和進步,所有的文化與文明,都是通過目的反射而促成。”一個人生活目的層次的高低,也就意味著人生價值實現的程度,這正如俄國作家契柯夫所說的“我們以人們的目的來判斷人的活動,目的偉大,活動才可以說是偉大的。”


「自我完善」如何尋求較高的目的指向,成功實現人生目標的竅門

當一個人將自己的人生目的和較高的需要層次聯繫起來時,他就具備了明確的實現目標,而且還會建立起與之相應的思想結構、道德結構、人性結構等,他的人格結構也就會逐漸走向完善。因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制訂遠大而又具體的目標,並調動起自己的全部潛力執著於自己選定的目標。這樣,一個人的生命就是充實而完滿的,它將使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統一起來,最終攀上成功(自我實現)的頂峰。

約翰 戈達德在13歲時,就把他一生中想幹的事列了一張表,表上寫著一系列他要實現的目標,譬如, “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拉瑪峰、乞力馬扎羅山和麥特荷恩山;駕馭大象、駱駝、駝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歷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帕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寫一本書;遊覽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孩子;參觀月球 ⋯ ”

這張表共列有127 個目標,當他制訂出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從16歲就開始抓緊一切機會來實現它們。到了59

歲 時,戈達德已經完成了其中的106 個。在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他歷經艱辛,並有過18 次死裡逃生的經歷。

誠然,如戈達德後來所說的,他在少年時期確立的一些目標未必能實現,如攀登珠穆拉瑪峰或當影星等,但他卻認為正是這些較高的人生目標,對他的生活質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自我完善」如何尋求較高的目的指向,成功實現人生目標的竅門

自我實現未必都體現在建立奇功大業的目標方面,而主要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樂觀的、積極進取的人生觀。“駝負千斤,蟻背一粒”,一個人只要竭其所能,儘可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力所能及的人生目標,那麼他的創造性就不會受種類和領域的限制。這就像馬斯洛所說的,“第一流的菜湯比第二流的繪畫更具有創造性。”

因而這就涉及到在自我實現過程中,一個人如何恰當地選擇自己的目標定向問題。這應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方面要實事求是地估價現實中的自我,另一方面則要力求在現實的自我基礎上建立起理想自我。具體地說, 它要根據這樣兩個原則:一是可行性。它指的是一個人的目標定向應符合自己的

實際條件,使目標和現實較好地銜接起來,而不是不切實際地好高騖遠,這樣才能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二是超限性。這是在可行性的前提下,以理想自我作為基礎,提高自己的目標抱負,甚至提高到一個人在某些方面的限度。這種超限性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掘人的潛力,使人時刻都有較高的目標定向激勵自己。這樣,一些看來似乎無法企及的目標,只要我們全力以赴地投入進去,常常會獲得成功。我們前面所舉的約翰 戈達德的事蹟,便是一個頗典型的例子。

「自我完善」如何尋求較高的目的指向,成功實現人生目標的竅門

可行性和超限性兩者是互為補充的。在可行性基礎上的超限性,可以使我們保持較大的目標定向,並使它永遠充滿新鮮的活力和強盛的生命力。這正如居里夫人所說的,“我相信我們應該在一種理想主義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這種理想主義要能夠不使我們驕傲,而又能使我們把希望和夢想放得更高。”

試想一下,如果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沒有以窮盡宇宙的奧秘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那他們怎麼會有堅韌不拔地獻身科學的精神?試想一下,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志士仁人如果不是為了建立起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那他們怎麼可能會赴湯蹈火而義無反顧 。

高爾基曾經說過,生命的意義在於美好,在於嚮往目標的力量,應該使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有崇高的目的。因而,我們尋找較高的目的指向,正是立足於現實自我,建立理想自我,追求自我價值實現這一高層次人格需要的首要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