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永康有個人胡冬生——沒有血緣的鄉愁!

永康有個人胡冬生——

沒有血緣的鄉愁

人的一生其實可以歸結為兩件事:做人和做事。就是“輕輕”為人,“細細”做事。——題記

胡冬生,1954年10月生於永康市,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金華市第六屆人大代表。1994年,永康有了‘‘中國第一班’’50名村支書上大學,這是胡冬生任永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時的一項超常之舉。2007年,他從駐京辦主任退居二線,又回到老家西溪鎮馬塢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達6年之久……

為官:從山村民辦教師到組織部副部長,後到市委辦主任,再到市政府駐京辦主任。他的逆襲告訴大家,只要努力發奮,人生路上有精彩。

胡冬生出生在永康偏僻的普通農村家庭。青年時代,他種過地,教過書,後來參軍入伍,在部隊宣傳部門從事新聞報道工作。退伍回鄉後,到人武部門當過臨時工,一度以為人生註定平凡。不料,部隊裡鍛練出來的寫作能力讓他顯山露水,很快就被當時的永康縣委破格錄用,安排他到縣委報道組工作。

幾年後,由於文字基礎紮實,工作勤奮努力,剛滿三十歲就走上了市機關部門領導崗位,先後擔任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和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1995年5月,永康市進行十大實幹家評選活動,他被評為市十大實幹家。在擔任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期間,他通過對全市農村基層黨組織現狀的調研,提出“建設一支企業家型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的調研課題,得到省委組織部的肯定,被評為省級優秀調研課題。

與此同時,首批50名村支書選送到浙師大進行為期兩年的深造,以全面提升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素質。當時,農村支部書記上大學首開全國先河,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重點報道宣傳,譽為“中國第一班”。在他的提議下,永康還適時推出加強私營企業黨建工作的新舉措。這兩項工作分別得到中央和省委的肯定和推廣。直到1996年夏,李強同志到永康任職後,他才離開熟悉和心愛的組織工作,走上了永康市委辦公室主任的新崗位。

為利:他早在80年代初就開始搞收藏,他當時還是永康古錢幣研究會的副會長,近40年的收藏,既陶冶了情操,也收穫了喜悅。現在他加盟明珠建設集團,擔任了集團公司的企業文化平臺——明珠藝術館的館長。這樣一來,興趣愛好成就了工作重心,他如同魚兒得水,在藝術收藏與鑑賞的天地裡幹得更歡了!

在同胡冬生的閒聊中,言語之間可以感受到他對藝術品收藏的不同理解。他反覆談到,這是一種興趣所在。他收藏古物的更大的意義在於收藏曆史,收藏一種古老文化,在於談古論經,在對古老文化的遺存的接觸研究中享受無窮的樂趣。

問及他的藝術藏品,胡冬生總是談然一笑!隨口一說,沒什麼,玩玩而已。然後他正言道,一個人真的需要有一種愛好,甚至是偏愛!它能豐富、充實人生,陶冶情操,何樂而不為!他有他許許多多如訴如歌的收藏故事,談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商品經濟大潮在永康大地悄然掀起,芝英的廢銅市場應運而生,他作為市委雙夏工作組組長進駐芝英鎮,在廢銅市場來自來全國各地的廢銅堆裡還真淘到一些好東西。一次,他見到一位攤主前堆著一大堆古銅鏡,一問得知是買主從廢銅堆裡挑選出來棄之一邊的“次品貨”。他見此光景,欣喜若狂,居然以略低於廢銅市場價的價格買下了這堆無人問津的寶貝,足足裝了一麻袋。像這樣的收藏故事,今天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天方夜譚!

在駐京辦期間他和京城的一些玩家交上了好朋友,其中不乏在國內頗有名氣的資深鑑賞家,原國家文物局老局長、中國收藏家協會名譽會長孫軼青就是其中的一位。老先生不僅傳授鑑賞知識,引薦他加入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理事,還專門為他題了“談古論經”四個字。他打算待條件成熟和相關資料彙集後,運用幾十年的收藏經驗與實踐,撰寫《談古論經》一書,以不負孫老先生的厚望。

為名:2007年底,他從駐京辦退居二線,他選擇回老家陪伴父母雙親,結果“被上任”成為村支書,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資源,讓小山村出名,讓村民致富,六年兩屆他為民辦實事,村民們說他是全村的帶頭人,也是村民的貼心人。

胡冬生為什麼要放棄舒適的生活,回到故鄉擔任村支書,說起當時的初衷,胡冬生說:“我並不是要當這個村書記!我退居二線後,拒絕多家企業的高薪誠聘,回到從小長大的小山村,是為了陪伴已經年邁父母雙親,盡到做兒子應盡的一份孝心。是村民把我推上村支書這個崗位的”。事實也是如此,一開始有人勸他不要接這個著力不討好的行當。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辦主任都當過的還來當村支書,丟人!但胡冬生面對村民們真誠與渴望的眼光,他不忍心拒絕了!他說,這裡畢竟是我的家鄉啊!

胡冬生曾經分管過全市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對村級組織工作情況比較瞭解。比如,他上任後不搞“三把火”,而是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走東家、串西家,開展調查研究,向村民們灌輸先進的思想,與他們建立起感情,將他們的傳統思維先打破。

2007年12月15日,胡冬生擔任村支書的當晚,村裡的清潔員胡加元就把3把村裡公廁鑰匙交到胡冬生的手裡,說不幹了。遇上這等事情,老胡只好硬著頭皮一戶戶找人頂替,結果誰都不肯接手。2008年大年初一,村裡的三個公廁糞便橫流,臭不可聞。老胡心裡急啊,才覺得當村官有時比當市委辦主任還難。他換上雨鞋,拎起掃把,到公廁搞衛生去了。第二天一早,胡冬生又去掃公廁,卻發現十多位村民早就幹起來了:有年邁老者,有年輕後生,甚至有10多歲的學生,大家爭先恐後打掃沖洗廁所。“要掃廁所發動一下就是了,何必你自己動手?”大家說道。之後,公廁每天被人打掃得乾乾淨淨,直到開會選好清掃員為止。

胡冬生在與村民的接觸中,有兩件事對他特別震動,一件是他連著走訪了五戶獨居老人家庭,這些老成儂大都是燒一餐食三頓,更有的孤身老爺們燒一鍋吃二天,冷了熱,餓了吃。這一幕真的深深震撼到他。另一件事是一次他從市裡開會回到村,夜幕降臨,路燈已亮,一村民迎上來告訴他說,一阿婆家燈頭天晩上到現在一直亮著,門緊閉,家裡沒有動靜,會不會……。他邊給阿婆在外地的兒子打電話,邊往阿婆家趕,並叫人搬來梯子,他爬梯上二樓心裡七上八下肉洋洋的。果然是出事了,阿婆裸趴在地上一動不動,他翻窗進屋馬上開開一樓大門,喊人給阿婆穿上衣服。最後,這位阿婆是得救了,但落了個半身癱瘓。這兩件事的接連發生,作為村支書的他該怎麼辦?幾天後,一個創辦村級老年食堂的方案就這樣出臺了。在市民政局的資金支持下,馬塢村辦起了全省首家村級老年食堂,各地紛紛前來學習觀摩。馬塢村一下子出大名了。

有一天早上,他來到村口綠化帶工地時驚呆了,黑壓壓的全是勞的人,連90多歲的老太婆也出馬在澆水,他讓老人家放下水桶,坐在邊上看就行。聽說村裡做義務工,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也一拔拔趕回來,以至於發放毛巾、香皂的經辦人跑了三次鎮頭地才發放完成。

6年村支書,胡冬生的人生迎來了別樣的精彩。這6年,村裡大變樣了。祠堂重修,修了水庫和自來水,村口修了景觀和公園,村道路硬化,安裝上了路燈,並主打生態觀光牌,村裡成為了生態村。馬塢村由此一躍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一面紅旗!

這6年支書生涯也給了他大大的贊!他當上了金華市第六屆人大代表、評為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金華市十佳實幹型幹部、永康市十佳實幹型幹部,還被授予浙江省公務員廉政高效先鋒榮譽稱號,被省委組織部、省勞動人事廳榮記三等功。

“心換心,賽黃金”。他用一顆真誠心換來村民一片情。他無論做什麼事,都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敢想、敢做、敢拼,胡冬生帶給馬塢村人的是不斷向前的正能量,是永不止步的致富夢。

濤哥說

濤哥我靜靜地聽胡書記聊了一個下午,坐在對面泡茶的胡冬生消瘦,臉部輪廓清朗,感覺他很像《人民的名義》的李達康。一個有思想有頭腦,工作幹練,有氣魄的人。

釆訪快要結束時,才瞭解到胡冬生是一個剛落地就被抱領的孩子。從小到大養父母對他視為親生,關愛有加,弟妹間情深意濃。他動情地說,有這樣的父母既是緣分,也是福分,我應該也必須知恩圖報啊!如今弟妹都已成龍成鳳,當時父母也都年過八旬了,覺得要好好報答養育他的父母和山村,他才答應村民們當了村支書的。

六年,他當了一名好支書+孝子!這種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情就像一片無雜的雪原一樣純潔,用那份真誠去守護彼此一生的天空。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自古以來人們都說忠孝不能兩全,然而,他卻讓我們看到了踐行共產黨職責對黨的無限忠誠、歷盡千辛萬苦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高尚品質和大孝情懷。這種義舉不正是對“忠”和“孝”最好的詮釋嗎!

永康有個人胡冬生——沒有血緣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