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通真觀

應《詩話十二圩》編委會約稿,最近對舊港附近進行了探訪,這一篇是說通真觀的。


根據《道光重修儀徵縣誌》記載,通真觀又叫通真萬壽宮,位於縣城東南十五里、新城舊臥虎閘南半里,是在元朝大德年間,由五老峰人雷希復始建的。後來逐步荒頹。明朝洪武年間,兵部尚書單安仁令通會路通玄重建。永樂年間又被毀,後又重建。弘治年間,再建,由於通真觀地處濱江,經常經受水患,屢修屢圮。天啟三年,邑人汪鉞重修。

元朝翰林程巨夫(山陰人,官行臺侍御史,著有《程雪樓文集》),為真州通真觀寫了一篇《記》,記中說到:道家講究無為,但又說無不為,這就如同水流一般,無為就像靜止的水面,無不為就像流動的江河。眾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或佐君平天下,或修身養性,各得其所。當世做的好事,後世必得讚揚。我是郢地人,曾聽父老們說起,有一位真牧先生,潛心道教,離開家鄉順江東下,在九宮興建了瑞慶宮,他的徒弟孚惠先生,在潯陽興建了壽聖觀,至今香火很盛。我聽了以後,牢記在心。後來我出來為朝廷工作,來到了江淮地區,看到了洞淵法師雷君在白沙(儀徵別稱)興建的通真觀,他還說,這是在從前我師父孚惠的祠堂基礎上建起來的。孚惠當初為大家驅邪治病有功,百姓懷念他的功德,給他建了祠堂,然而僅百年左右,祠堂就沒有了。儀真這裡原本就是江海匯聚之地,地基都是泥沙,雷君不怕困難,從遠處運來夯土、基石、木樁、夾板,從打牢基礎開始施工,從至元甲申(至元二十一年,1283),到大德丁酉(大德元年,1296),前後用了十四年,建成了殿堂、門廡、房室、庖庫、園田、倉庾等建築和設施,道觀必備的功能都已具備,建成後的通真觀,與九宮瑞慶宮、潯陽壽聖觀齊名,可謂盛矣!我不禁感嘆:道理和學問無論大小,關鍵在於傳承啊。能夠幾代人持久不斷地詮釋道義,才能將事業延續和發展下去。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和發自內心的感受。看今日之雷君,身為崇尚“無為”的道家子弟,而實際在踐行“無不為”的理念,這是真正的老氏之徒啊!雷君名叫雷希復,號凝和。法號為衝妙崇正法師,他是通真觀的第一代祖師爺。

明朝文選郎姜士望(字宗林,儀真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也有一篇通真觀記(縣誌未選此文),被刻成石碑置於通真觀內牆壁。清朝乾隆己丑(乾隆三十四年,1769),道士李復耘募集資金再次修繕通真觀,重塑道祖之像,將原來的舊像埋葬在山門前的土崗,並且勒石志敬。

清朝陶鑑(字鏡堂,邑諸生,曾參與《雍正儀徵縣誌》編撰)記錄的乾隆三十九年春王正月所記的《通真觀記》,縣誌有所摘錄。其中說到:

真州舊江口的通真觀,起源自漢、唐,歷史悠久,本地有位卜翁,是開創通真觀基業的人。經歷了多少年的興衰,到了元朝的至元年間,五老峰人雷希複道長,訪師問道來到了儀真。當時孚惠先生寓居在新城,離通真觀大約一里多路,雷希復經過問卜和考察後,開始大興土木,修葺了觀門、修繕了玉皇殿,增建了道祖堂左右的丹房,連廚房、浴室、宿舍等都包括在內。另外,還建成了道房若干間,以便前來雲遊的道士和遠道的信眾住宿休息。環整個通真觀,面積很大,空地不少,溪水橫流,石橋直跨,種植了元都之桃,豢養了青城之鶴。從通真觀大門向外望去,浩浩長江東逝,綿綿南山逶迤。十多年後,一個嶄新的通真觀終於落成了,改名為“通真萬壽宮”。落成後的通真觀熱鬧非凡,高士道長羽流雲集,石壇魚磬,殿閣虛聲,儼然是一座太清名觀,與九宮之瑞慶宮、潯陽之壽聖觀相齊名,形成當時道界三足鼎立之勢。後來雷希復去到揚州發展,通真觀的熱鬧靜兒逐漸的衰落下來。

明朝洪武年間,兵部尚書單安仁退休後在珠金裡養老,同意道會路通玄道長重修請求,再次開展了集資修造通真觀的工程,而將儀真城裡的玄妙觀也併入了其中。

後來到了建文年間,靖難兵起,燕軍從真州渡江,通真觀被毀,只留下老君殿和前殿的大柱子,其餘的建築盡歸劫火。直到弘治初年,還是這個樣子。後來江潮大泛,老君殿也倒了,前殿的柱子也沒了,從前的碑記石刻等物,統統都淹沒在滔滔江水之中,只有可憐的老君金像,漂到了附近的村莊樹下。當時有一位濟寧尚書王公,讓手下人前往江南購買了數以萬計的木料,運送到老君像附近時,怎麼拖拽牽挽都移動不了,手下人趕緊向王尚書報告,巧的是王尚書昨晚做了個夢,夢見一位老翁對他說:“你如果能把我的殿宇建起來,我將保佑你一生平安,仕途順利。”這位王尚書就將自己所購買的木料,全部拿出來重建通真觀,通真觀又重新繁盛起來。

到了萬曆末年,江水再次氾濫,觀宇建築又都淹沒了。我的叔高祖、文學嘉瑞公與他的同學高椿年,重新勘察地勢,看中了都司王維京(儀真人,崇禎三年封蔭都司經歷)家的舊業,就花錢買下作為新的通真觀觀址,會同汪鉞(崇禎十二年封蔭武英殿中書)重建,他們採購建材、遴選工匠,建造大殿、塑造金像,按照從前的規制再造。在觀前又購置了數十畝田地,用以解決通真觀的日常運作開銷。這就是今天尚存的通真觀,也就是明朝姜士望中書所記的、天啟年間重建的通真觀。

從縣誌上記載的幾篇記中,可知通真觀不僅多次毀建,而且位置也發生了幾次變化,離我們時間最近的“最新”地址,應該是王維京舊業,至於王維京的舊業位於何處,縣誌上並沒有交代。

那麼通真觀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呢?縣誌裡面除了“縣城東南十五里、在新城舊臥虎閘南半里”外,還有幾條信息可以參照:

放水橋,在通真觀北。歙人汪喜起重修。

留雲亭,在通真觀。

明兵部尚書單安仁墓,申《志》雲:“在舊江口,通真觀東隅。”

解讀是:通真觀在放水橋的南面,通真觀裡面有個“留雲亭”,通真觀的東側有單安仁的墓,在舊江口。

2017年7月15日,為了進一步考證通真觀的有關情況,筆者與儀徵歷史文化愛好者金小平、郭玉波、張向陽一道,頂著烈日,沿著古珠金沙河進行了實地探訪,在沙河拐彎處的越江村常莊組,我們走訪了94歲的陳鳳英老太太,她屬鼠,推測應為1924年出生,金橋人,20歲左右嫁到此地。陳老太回憶,那時候通真觀還在,有前後大殿,內有牛頭馬面,有一位看護觀產的道士,是個“湖南蠻子”,通真觀南面偏西一點有一口約一畝地水塘,塘前有一座亭子,亭子已經破敗,裡面沒有東西。通真觀曾做過越江大隊的大隊部,舊有建築大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拆毀的。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通真觀

【筆者走訪陳鳳英老太】

老太不僅確認了通真觀的地址,而且還證實了縣誌上記載的“留雲亭”的存在。

老太的鄰居也向我們展示了從原來的廢墟上找到的瓦當,據稱是通真觀遺物。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通真觀

【當地群眾展示的通真觀瓦當】

筆者曾經在儀徵一位收藏家的齋室,見到了光緒十七年儀徵名人張丙炎(1826-1905,字午橋,號藥農,一號榕園。儀徵人,咸豐九年進士,官至肇慶知府。父親張安保為《道光重修儀徵縣誌》總纂)為悟陽子重建通真觀而題寫的石額,這個石額說明,至少在光緒十七年(1891),通真觀裡的道長“悟陽子”還在發起重建並且成功建成,修葺一新的通真觀還延請儀徵著名人士張丙炎題寫了觀額。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通真觀

【通真觀石額】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通真觀

【舊港附近寺廟位置圖】

詩曰:

閉門春色有無中,作意招尋仗寓公。

花近寒江憐蓓蕾,人于丹觀覓崆峒。

郊原久渴鋤犁雨,樵牧新瞻旌斾風。

我亦舊人廻白首,十年修竹蔓西東。

這是明代儀真文人黃瓚所作的《遊通真觀》詩。是描述自己遊覽通真觀後的感悟的。關於黃瓚,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