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水稻灌漿需要多少溫度,白天夜裡?

武新旺


水稻灌漿初期適宜溫度為21-26℃,有利於籽粒灌漿和澱粉的充實與沉積,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一般認為白天溫度較高,夜晚溫度適當偏低,日夜溫差較大時有利於籽粒灌漿,農諺“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講的是進入白露節氣,白天晴天溫度較高,而夜晚溫度會降低,早晨可看見露水,有利於稻米的形成而且品質好。據李祥洲等研究表明,一般水稻在白天25℃、夜間20℃的晝夜溫度下灌漿結實較為適宜。

水稻灌漿期溫度在35℃以上是會加快灌漿的速度和縮短灌漿期,但稻米品質會受影響,堊白度會增加,透明度下降,整米率會下降;若最高溫度在40℃以上(在花後5天內對產量影響極大)或乾熱風襲擊下,對水稻會造成高溫逼熟,灌漿停止,籽粒秕廋;水稻灌漿初期日均溫度低於19℃,秕粒會增多,而且溫度越低,秕粒谷越多。

因此在實際種植過程中,要根據種植季節的變化,合理安排播種時期,保證水稻抽穗揚花、灌漿結實能夠在最佳的溫、光條件下,像江西、湖南等一季稻的抽穗揚花期最好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上旬,此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適宜,有利於稻穀光合產物的積累與運輸,提高稻穀的產量和品質。應對高溫或低溫,可採取日灌夜排的方式調節田間的溫度,保證水稻能夠正常灌漿結實。

雲眾地服務宗旨: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雲眾地


一般最適灌漿的氣溫為20至22攝氏度,且在灌漿前15天,以晝溫29攝氏度,夜溫19攝氏度,日均溫24攝氏度為宜,後15天以晝溫20攝氏度,夜溫16攝氏度,日均溫為18攝氏度為好,結實率高,適宜的灌漿溫度,有利於延長積累營養物質的時間,細胞老化慢,呼吸消耗少,米質好。



水稻灌漿階段,是其長穗期結束後,進入結實期,也就是水稻植株抽齊穗至蠟熟階段,即出穗後大約30~35天左右。此階段也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立秋節氣,以寒地正常年份的氣候特點,夏末秋初,白天熱,晚上涼爽,溫度晝夜溫差大。溫差值大約是8℃~12℃。一般白天氣溫大約26℃~32℃,夜晚氣溫大約18℃~20℃(晚上10時至凌晨3~4時氣溫最低)。當然因所處積溫帶不同,該階段的溫差也會存在一定差異,但不會太大。

此時以是決定產量最後關鍵時期,田間管理非常關鍵,不容忽視。但是,此階段水稻能夠得到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更顯重要性。

水稻灌漿階段適宜的溫度,及適宜溫差值。

水稻灌漿期間對光照溫度的要求都很高,光照不足,溫度過低均不利水灌漿結實。

實際生產中我們發現,水稻灌漿相對適宜的溫度為25℃~32℃,若此階段出現連續陰雨寡照的惡劣天氣,是必影響水稻的灌漿結實度。以至於延遲成熟期。如果此階段溫度在15℃以下,將影響水稻的灌漿速度,不實粒或青粒米增加,如若水稻此階段處於13℃以下,其灌漿日程將完全停止。空癟粒增加,在開花後的25天裡,日平均20℃,白天最高溫度在26℃以上,夜間不低於16℃氣溫條件,有利於灌漿,籽粒飽滿,使水稻易形成高產量。

晝夜溫差大對水稻灌漿的影響

水稻灌漿階段的溫度的高低,晝夜溫差的大小,對水稻灌漿及粒重的增加影響很大。

粳稻一般在日平均溫度21℃左右為好,灌漿階段在適宜溫度條件下,晝夜溫度差異越大,對於結實粒重的增加越有利。一般晝夜溫差值8℃以上較有益。如果晝夜溫差值小於8℃。即夜間溫度過高,則影響水稻結實度,粒重下降。

晝夜溫差與稻穀粒形成的必然關係

水稻產量的形成,90%來源於中後光合產物積累,在其產量形的生理過程中,水稻在生產發育過程中有兩個矛盾的作用,生產積累與消耗,也就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製造積累碳水化合物的過程,作物產量的形成,主要是光合產物積累的結果,而呼吸作用是消耗碳水化合物的過程,據有關數據顯示,在一般情況下,作物光合作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大約有20%.~35%被呼吸作用所消耗掉。

而呼吸強弱與溫度的高低有關,溫差小,夜間溫度越高,呼吸強度越大。消耗碳水化合物越多。不利於增加粒重。反之,晝夜溫差大,降低夜間溫度,可以大大減弱植株呼吸作用的強度。從而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有利於穀粒的充實。增加粒重。

根據以上總總,我們不難發現,水稻灌漿期增加粒重,最重要的是:一方面加強光合作用,同時又要降低呼吸作用,使光合產物積累增多,在實際生產中,水稻灌漿期採取夜灌晝排,是降低夜間溫度,增加日夜溫差的有效辦法。

以上淺析,對此您有哪些不同觀點,歡迎一同探討交流。


神農35


水稻灌漿是水稻產量形成的重要階段,水稻灌漿是否充實、是否充分對水稻的產量、品質和容重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那麼,水稻灌漿需要多少溫度?

水稻灌漿是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向籽粒內部積累的過程。除了光合作用產生的糖類,還有澱粉以及少量的蛋白質和中微量元素。其中,澱粉是水稻籽粒中含量最高的有機物,蛋白質在水稻籽粒中的含量一般不會超過18%,一些優質、口感好的水稻籽粒中的蛋白質含量可以在11%以內。


對於水稻的灌漿來說,受溫度的影響較為嚴重。也可以說,灌漿期間的溫度高低與水稻灌漿的速度呈正相關,和水稻的品質、容重方面是需要辯證的去看。水稻灌漿期間的最適溫度在25度左右,也就是在23-28度的溫度區間。在這個溫度區間,是我們東北粳稻灌漿最適宜的溫度。籽粒中有機物的積累速度適中、澱粉分子沉積的較為緊湊。除此之外,較大的晝夜溫差,也是會促進水稻有機物的積累。這也是為什麼東北的水稻口感相對比較突出的一個原因。

水稻種植中,一旦出現低於13度的溫度,水稻籽粒的灌漿就會停止,也就是常說的“17度不開花,13度不灌漿”。而且,這個13度是最低溫度,而不是平均溫度或者最高溫度。但是,灌漿的速度也會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逐漸的下降。這也是為什麼東北的粳稻灌漿時間相對長一些的原因。

雖然說水稻籽粒灌漿和溫度關係較大,但是並不意味著溫度越高就越好。比如說南方秈稻的口感為什麼差?就是因為灌漿期的高溫,造成水稻籽粒中的有機物積累速度過快、澱粉分子積累的較為雜亂不緊湊,用術語說就是“高溫逼熟”。

所以,水稻的灌漿速度和質量與灌漿期的溫度密切相關。水稻灌漿的最低溫度就是13度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灌漿需要多少溫度?這不是人類能決定了的,而是自然規律,我的意思就是,水稻在灌漿的時候,不管白天還是夜裡,不管溫度是多少度,他都得自然灌漿的,溫度高了,水稻也得灌漿,溫度低了,水稻也得灌漿,這也是水稻自然生長的規律,南方與北方的溫度不同,所以南方的水稻在灌漿的時候,溫度應當是比北方高的,而在我們東北,或者說在我們吉林地區的農村,水稻灌漿的時候,也恰恰是我們這個地區溫度最高的時候!



水稻灌漿最主要的條件就是水稻的稻田裡必須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只要水稻稻田裡有充足的水分供應的話,不管溫度是高,還是低,水稻都會在自然的生長環境條件下,開始逐步灌漿的,如果水稻的稻田裡沒有充足的水分供應,不管你的溫度有多高,水稻也是灌不了漿的,在我們東北地區,每年的八月就是水稻灌漿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東北地區的溫度,溫度是比較高的,平均的溫度應當在25度左右,而這樣的溫度,更適合東北地區水稻灌的!

水稻在灌漿期間不但需要有充足的水分,還需要比較適宜的溫度,更離不開充分的營養供應,只有這樣,水稻才能圓滿的完成灌漿過程,我們東北地區的農村,由於種的是一季水稻,水稻也有充足的灌漿時間,從八月份開始,一直到九月的上旬,都是水稻灌漿的時候,水稻就會完成全部的灌兩過程,當水稻完成灌漿之後,就可以開始放水曬米了,到了十月份的時候,東北地區的水稻就完全成熟,就可以開鐮收割水稻了,而東北地區的水稻,基本上年年都是豐收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