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今年春节,徐峥的《囧妈》,在院线撤档转而线上播出的这一骚操作下火了。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很多人看完后认为这部电影根本不值得6.3个亿,认为徐峥这步棋走的实在是险也实在是高,但不管怎样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观影人来说,免费的电影自然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在吐槽一个“控制型”的母亲。徐峥所饰演的徐伊万阴差阳错的和妈妈卢小花坐上了去往莫斯科的火车,因而不得不与母亲相处六天六夜

在这趟火车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是怎样被母亲“无条件关爱”的。

妈妈怕儿子会饿,于是一会儿一杯绿豆粥,一会儿一杯红豆粥,甚至不顾徐伊万讲电话不停的往他嘴里塞小番茄和鸡蛋。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后来在火车上就餐,卢小花还特意给徐伊万做了一盒红烧肉,但却在只剩最后一块时盖上了盖盒,具体原因还是出于对伊万的爱:吃多了会得脂肪肝。

不仅如此,母亲卢小花还打着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盘问徐伊万的婚姻状况,徐伊万受不了母亲的控制,但也隐忍着没怎么发作。

随着车厢里一位俄罗斯女孩的到来,伊万与母亲卢小花的冲突迎来了顶峰。

俄罗斯女孩子鼓励伊万:“你要逃离,逃离你的母亲!”借着酒劲,徐伊万终于吼出了那句:你跟我的距离必须超过10米!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为何母爱会让人窒息?

明明母亲卢小花都是为了儿子伊万,明明母亲是想要靠近自己的儿子,怎么爱到最后却是得到一句:你离我远点?

母亲不理解,她只好认为是孩子的反叛与不懂事,于是卢小花带着哭腔朝四十多岁的儿子伊万喊到:“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有些熟悉?没错,电影内容直击的就是当下中国亲子关系之中最突出的问题:控制。

让我们用精神分析学的视角来理解这个问题,在拉康所强调的临床里,像这样的母亲是被称为“躁狂的母亲”,是“太好的母亲”,给出的爱则是“溺爱”

这个溺字,《康熙字典》里说“死于水溺”,因此溺爱表面上是具有爱的形式,但这样的爱却是会把人淹死。

中国精神分析第一人霍大同曾在《两类母亲,两类临床》的研讨班中专门谈到溺爱,他说:

“溺爱”就是将孩子淹死在母爱之中。在母爱中感到窒息的孩子会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动来试图摆脱母亲的溺爱,摆脱母亲的控制,于是这样的爱就转化成了攻击,转化成了恨。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无法逃离一个没有欲望的母亲

徐峥的电影《囧妈》,看起来是在逃离,实则却是在回归。当然这可能是中国电影一贯的风格。

凡是涉及亲情,即使有再大的冲突和敌对,最后都能舒舒服服的和解,就像去年的电视剧《都挺好》的大结局一般。

徐峥在火车上两次欲下车失败,最后成功下车却是因为触碰到了母亲卢小花的底线,转而从逃离母亲变成了追寻母亲。

母亲悲痛的坐在雪地里告诉儿子伊万:“其实我和你爸爸的婚姻并不幸福。”

伊万问道:“那为什么你们不离婚呢?”

卢小花回答:“我全都是为了你,我是为你而活啊!”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逃离了一圈,伊万傻眼了,原来这个自恋的母亲竟如此脆弱,原来母亲是那么的需要我,我不应该逃离她的。

这样的情节设定,其实非常像《小王子》中玫瑰与小王子的关系。

小王子冒着巨大的风险离开了自己的星球,离开了无比需要他的玫瑰,然而历经了多个成人世界的失望后,最后却又再次回到了那个他当初逃离的星球,回到了那个被他毅然决然抛弃的玫瑰身旁。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其实《囧妈》与《小王子》反映着同样的意象,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常见的亲子配对:自恋而脆弱的母亲与能干而敏感的儿子。

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真相:我们不可能逃离一个没有欲望的母亲。

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那么就意味着他永远不可能被任何方式满足。

伊万的母亲卢小花和小王子中的玫瑰,他们都在诉说着同一件事:我只有你,我是为你而活。

因此,一个没有自己欲望的母亲,是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母亲。就像《西游记》中正真让孙悟空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跟着唐僧西天取经的不是如来佛祖,而是观世音菩萨这样所代表的母性力量。

因而徐峥所饰演的伊万与母亲和解的剧情就如同小王子最终回到玫瑰身旁一样,他们都在象征着同一件事:无欲的母亲是我们永远无法逃离的母亲。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无私奉献的母亲也是无条件索取的母亲

鲁迅先生说:“奴才的另一面是主子。得势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这里将母亲的角色带入其中实属有些不妥,但是这句话却基本可以揭露出一种心理机制,那就是反向形成

。因此一个无私奉献的母亲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无条件索取的母亲。

我们可以试着想像,如果有一个母亲,她想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都不长大,一辈子不离开他,一辈子都待在她身边,她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一个孩子?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答案很简单:一切都为了孩子,甚至于把自己抛诸于脑后,全心全意的为孩子服务。

于是在这下的情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母亲自己完完全全抹杀了自身的需求和主体性,通过一种自我奴役的方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万人歌颂的伟大又惹人怜的母亲。

在这被所有人讴歌和自我感动的戏码中,母亲终于和自己的孩子融为了一体,合成了一人。以至于没人发现,母亲通过无私的奉献,悄无声息的将孩子完完全全的占有。

伊万不断的反抗,他想要逃离母亲卢小花,然而当他彻彻底底摊牌时才发现母亲被自己伤了,她那么需要我,我却还如此伤她,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的令人罪恶与内疚啊。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被无私奉献的母亲完完全全占有的孩子,当他想逃离母亲时,是那样的困难,就像似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那样令人痛不欲生。

既然无法逃离,那就只好认同你,所谓打不过你就加入你。

于是这样的孩子就开启了实现父母欲望的道路,就如同伊万历经困难终将帮助母亲实现愿望一样。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然而电影总是戏剧的,结局总是合家欢。

现实生活之中,像这样的孩子不尽会有happyending。

真实生活之中,一个总是被父母欲望吞噬的孩子,当他实现不了父母这个他者的欲望时,他就会觉得无力、愧疚甚至于无地自容。

而当他终于实现了父母的欲望时,比如终于考上了一所梦寐以求的大学,他就会突然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而这其实也就是心理学家徐凯文所提出的“空心病。”

去年意外爆红网络的流浪大师沈巍,被许多人唏嘘:“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然而深入挖掘后人们才发现,流浪大师拾荒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段原生家庭之痛,拥有一个侵入控制型的父亲,没人理解沈巍,于是他只好流浪。

这一点和《红楼梦》中堕入空门,最后出家的贾宝玉很像,确切一点说沈巍其实就是现代版的贾宝玉。

回归到我们当下的家庭教育之中,今天我们无数的父母是正在按照流水线般的标准来型塑我们的孩子: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国际比赛、国际奖项等等等

在这个欲望追求的道路上,必然会有一部分孩子能按照父母的期待一一实现,从而成为被人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更成为世俗意义上的赚钱高手。

然而同样也必然会有一部分孩子退出这个欲望赛道,成为游戏成瘾者,成为心理障碍患者,成为像沈巍那样的流浪者,或是跳楼自杀更或是自我毁灭。

如同精神科医师李孟潮所说那样: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做出了看起来完全“不合逻辑”的事情,别奇怪,别惊讶,因为就是这样。


徐峥的《囧妈》有个圆满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母子关系却注定崩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