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战疫一线纪实】医护人员的一天


向最危险的前线出发,朝着隔离病房逆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千千万万医务人员逆流而上,无数白衣天使化身最坚强的战士,他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全力以赴,与疫魔日夜鏖战。

为节省防护服,少吃少喝不上厕所;超长时间佩戴口罩,脸上有了深深的压痕;频繁使用消毒水,手背起皮裂口。有困急眼的时候,只能坐地上打个盹;有崩溃的时候,只好趁着没人大哭一场。但每当新的一天开始、新的任务来临,他们总是给自己重新打满鸡血,撑起患者的一片天。

武汉市第八医院泌尿科护理组长梁平,就是其中的一员。疫情发生以来,她被调入发热病区,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因为病区护士长病倒,她又临危受命成为代理护士长,带领护士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赛跑,抢救患者生命。

2月22日,我们走进梁平的一天。

早上7点半

【战疫一线纪实】医护人员的一天


在武汉市第八医院食堂吃完早饭,梁平进入医院清洁区。戴上手术帽、N95口罩、医用手套,穿上防护服;再穿上隔离衣,戴上医用外科口罩,再戴一层医用手套,然后戴上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套上2至3层鞋套。

光是穿上这身“盔甲”,就花了梁平15分钟。头发丝不能漏在外面,口罩不能漏气·······穿戴完毕后,院感人员仔细检查梁平身上的每一处细节,这将决定梁平救治患者时,能否有效地保护自己。

“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不少人剪了短发,就是为了避免头发丝散落到防护服外面。”一切准备就绪,梁平进入“红区”,就是人们口中的隔离病区,一天的紧张工作,就此拉开序幕。

早上8点

【战疫一线纪实】医护人员的一天


这是梁平任病区代理护士长的第20天。2月2日,已在奋战了10多天的病区护士长何敏因病退下一线,住院治疗。梁平当了16年的护士,在科室护理经验最丰富,她临危受命,带领护士们继续冲锋陷阵。

交班的夜班护士,已经把头天夜里的病人收治情况,以及病人病情发展记录在了交接本上,仔细了解了前一天夜里的情况后,护士交接班开始了。

为避免一次进出患者病房的护士人数过多,护士交接班仅由梁平与一位夜班护士组队查房。

“昨天夜里,这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的症状,血氧饱和度下降。我们增加了氧气流量,但血氧饱和度仍没有没升上来,后来改用面罩吸氧,并进行了止咳平喘、抗感染、抗病毒、补液等对症治疗。”查房中,由于穿着多层防护服,梁平几乎听不清同事的话语。说胸闷,就用力拍一拍胸脯;说痰多,就用手指指喉咙。两人只能一边扯着嗓子提高音量,一边用夸张的动作辅助表达,“感觉就像是哑巴遇见聋子。”

为避免影响患者休息,也为了医护人员安全考虑,每位患者的查房控制在5分钟左右,全部患者挨个查下来,花了约1个半小时。戴着口罩长时间说话,让梁平有些呼吸困难,护目镜也起了雾。“有些身体较弱的护士,查完房就能气喘吁吁,感觉像刚跑步了半个小时一样。”

稍微调整了一下身体状态,梁平和同事们又给患者们一人拎去一袋水果。“这些水果是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捐到我们入住的酒店的,大家舍不得吃,专门给病人留了一些,他们更需要补充营养。”

早上10点半

马不停蹄,梁平和同事来到治疗室,为患者配药。当天,共有3名医生和5名护士负责16位病人的医护工作。

配药,这一平时极为简单的工作,在戴了护目镜之后,也变得困难起来。输液卡上的文字很小,由于护目镜上有雾气,梁平和同事需要轮流凑上去,仔细多轮核对输液卡、瓶贴和药瓶,以避免配药出现问题。

早上11点

【战疫一线纪实】医护人员的一天


身为代理护士长,不仅参与病患的护理工作,还要负责数据的及时上报工作。病区病人核酸检测阳性数量、肺部CT报告异常的患者数量、哪些病人需要转院、防护物资的消耗情况。梁平需一项一项核对,并填表上报。

刚填完表,眼看已经到了饭点,但正好进入病人换针的高峰时段,梁平和同事们,又分头扎进各个病房,为病人换针。

早上12点半

自疫情发生以来,梁平和同事们就集中住进了丽顿华居酒店,再没回过家。酒店驻地紧挨着医院,步行两分钟即可,方便随时处理紧急任务。按照统一安排,午饭和午休都在酒店。

离开病区前,梁平需要先“卸掉盔甲”。全身喷洒酒精消毒,进入第一个缓冲区,手消毒,摘掉护目镜,手消毒,脱掉外层隔离衣,手消毒,摘掉外层手套,手消毒,脱掉外层鞋套。然后,进入第二个缓冲区,再将上述步骤重复一遍。光是将防护装备全部脱完、消毒,梁平就花了半个小时。

到驻地酒店时,已是中午1点,吃饭时,她喝上了上午的第一口水。“饭不敢吃得太饱,水也不能喝太多,避免下午进病区后上厕所。毕竟上一次厕所,就浪费了一套防护服。”

中午1点半

【战疫一线纪实】医护人员的一天


尽管下午的上班时间是2点,但梁平1点半就赶回医院。“毕竟穿防护服还要浪费一些时间。”在缓冲区,12件制氧机正等着她和总务护士吴岩搬运。

制氧机有半人高,份量不轻,穿着防护服又使不上劲,两人连拖带拉地搬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制氧机全部搬进病区。梁平这时才发现,虽然只穿着秋衣秋裤,但由于防护服密不透气,浑身早已被汗水湿透了。

趁着喘口气的功夫,梁平拨通了医院西药库的电话,沟通好第二天需要用到的药,并安排一位护士前去拿药。

下午4点

“由于疫情发生得太突然,病区里不少护士是从门诊调过来的,缺乏在住院病区的护理经验,有时难免在一些细节上有疏漏,我得帮她们把好关。

趁着自己手头暂时没急事,梁平留意检查护士们的治疗和操作是否到位。一位护士在护理完一位病人后,正碰上有病人按铃需换针,她顺手将血压计放在护士台上,急匆匆地快步走去。梁平赶紧叫住了她,“你的手要消毒,另外血压计要消毒后放在清洁区域,不能随手放在台面上。”

下午4点半

紧急任务来了。一位70岁左右的男性病人,出现呼吸不畅、咳喘加重、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症状,告病重,必须马上协和西院转院。救护车一到,马上转院。对于呼吸不畅、血氧饱和度降低的病人,转院时必须携带氧枕。

梁平一边通知患者打包生活用品,一边准备氧枕。一切准备就绪,梁平提前开始写交班材料,为医护人员交班做准备。“晚上,肯定又是场恶仗。”

下午6点半

救护车到了。手下的护士,有人已经连续穿了5、6个小时的防护服,出现呼吸困难、喘不过气等症状,再加上一下午没喝水、没上厕所,已经逼近生理极限。

“你们正常交班,我随车送患者去协和医院西院。”

按照标配,每辆救护车运送患者时,除了司机本人,都随车跟有医生、护士、担架员各一位。梁平心里清楚,越是艰苦的时候,自己作为“领头羊”,越要能顶上去,这不仅关乎一次任务的成败,更关乎整个团队的士气。

当天,共有两辆救护车转运12名患者前往协和医院西院。梁平所在的车上,装有5位确诊阳性患者,大多是重症和危重症,有患者已经坐不住了,只能躺倒在车里。

晚上8点

【战疫一线纪实】医护人员的一天


抵达协和医院西院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园区内,很多楼被封。两辆救护车四处辗转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住院部。两车的患者,有的高龄,有的病重,能自己行走的仅两人。

“我先带能走的患者先去病区,一会再下来接剩下的人。”

做好安排后,梁平和另一辆救护车的跟车护士,一起扶着两位患者走进住院部病区,安顿好他们后,再返回救护车。剩下的10位患者无法行走,只能用平车推,一车只能推一人。

梁平和同事来来回回跑了10趟。

晚上10点

已经记不清全身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几次。连续往返推平车,双臂控制不住地阵阵发抖,脚底也磨起了水泡,阵阵刺痛。所有的病人,都被顺利送进协和医院西院的病房,救护车回到武汉市八医院。

当下车的一刹那,梁平再也抑制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她情绪有些崩溃了。这身防护服,已经穿了8个小时,因为没吃晚饭,她开始出现低血糖的症状,阵阵头晕、浑身无力。

但是战斗还要继续。噙着眼泪,她脱下防护服回到了驻地酒店,抓紧时间调整好状态。

晚上11点

手机响了,12岁的儿子拨来微信视频通话。梁平努力平复了自己的情绪,接通了电话。

“妈妈,把你的照片发给我一张,我们老师说你们是英雄,要向同学们讲你的故事。”儿子兴奋不已,没注意到梁平哭红的双眼。

“好,妈妈马上发给你。”梁平笑着回答。

梁平的丈夫李翔鹏,是武汉市八医院的B超医生,疫情发生后,也坚守在防疫一线。夫妻俩坚守一线以来,儿子一直和爷爷奶奶同住。梁平今年36岁,2003年“非典”时,她也曾坚守在最前线,在医院的发热门诊上班。不久前,她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湖北,在武汉,还有千千万万的叔叔阿姨,正像爸爸妈妈一样,身穿白色战衣,坚守在抗疫一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守不退、众志成城,就一定会迎来武汉的春天。”视频通话时,梁平脱口而出,这句话是说给儿子的,也是说给她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