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抑鬱症患者為什麼覺得家人的關心很煩?

bsdjfb


抑鬱症一般是從煩家人開始的。先是煩父母,然後是兄弟姐妹。

抑鬱症患者一般是柔弱並且善良的。他們的負性情緒無處發洩,將憤怒轉向自身。一種難過的感受加上一個認知:糟糕的事情已經發生。時間長了,就抑鬱了。

家人是最關心自己的人,也是最關注自己的人。抑鬱症患者覺得家人的關心是家人對自己的區別對待,覺得自己的無力、無助被家人看到了,這讓他們感到羞愧難當。

由於抑鬱症患者的柔弱和脆弱,不敢也無力把自己的情緒發洩給別人。只敢把情緒發洩給最包容和愛他們的家人。他們向家人發洩情緒,潛意識中是向家人求救,同時也在向家人求關注:我都這樣了,你們要理解我。

家人的理解、包容和溝通,是治療抑鬱的維生素。


雲裳談心


我沒有得過抑鬱症,但我遇到過精神狀態很不好的人,我不好到什麼程度呢?去他家裡,你就見到他坐在床上,背靠著牆不想說話,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甚至不願意看到他媽媽進他的房間。那天我去他家,我看到他明明是因為心理和精神上有壓力,只是無處發洩而已,這時候他媽媽卻並沒有察覺自己兒子的真實需求,而是去廚房洗了一個蘋果給他,


結果這個舉動反而招致兒子更強烈的敵對情緒。當時我很不理解,覺得別人是為你好,給了你一顆蘋果,你非但不感謝,還將別人趕出來,實在不可理喻。


現在我好像明白一些了,當一個人長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身邊沒有一個理解他的人,唯一和自己最親的母親,完全“看不見”自己的痛苦,這時候他一定很孤獨。後來我長大了,才知道他媽媽患有精神疾病,有時候也會歇斯底里,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母親,又怎麼可能察覺自己的兒子正在遭受精神上的煎熬。


對於抑鬱症症患者,他們不是不知道感恩和感謝,他們只是找不到一個可以完全理解自己的人,這種深深的孤獨感,對別人表面上敷衍的關心,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你的幫助對於他們來說更讓他們有種不被理解和接納的感覺。


尤其有些人,在不能理解抑鬱症為何物的時候,用一些:“想開點,勇敢一點。“這樣的話,只會讓他們更加感受到被排斥和不被理解。一個人感冒了,已經很不舒服了,你卻只對他說你怎麼那麼脆弱,這不是關心,也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才會讓人感覺很煩。


伊輝媽


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都只顧自己的小家庭——一畝二分地;不需要的時候,就像只蒼蠅整天“嗡嗡嗡”,只會說教和虛偽的關心。

比如哥哥總是喊我去醫院找專家治抑鬱,但是看病的錢從何而來?用想的嗎?還是畫的?說的是有我陪你去,但是那一天永遠是遙不可及的“明天”,永遠是你想去他不休息他有事或者他能去你不想去,久而久之就真的不想去了。

再比如疫情剛開始、武漢還沒有封城的時候,姐姐執意要我的位置,說沒有公交的士,她就騎著她的小電輪給我送點吃的和口罩。結果呢,兩天過去了都沒動靜,還是我打電話她,她才說公交的士都停運了她過不來。

不讓她來吧,她偏要來:軟磨硬泡死纏爛打要我發定位她。結果,來了嗎?沒有啊!連電話短信微信QQ留言什麼都沒有。

一邊高歌“我們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妹親姐妹,一邊又美滋滋的過著自己的小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要我好好照顧小八,快遞都停了,家裡沒有鳥食了,咋照顧呀?後來是我逼得沒法沒事天天“逛淘寶”,終於找到漢口王家墩一家專賣鳥食鳥籠的店子,專門面向湖北省內雖說是漢口發武昌,也要等2-3天。一夥子買了十幾斤(可惜再多我也拿不了,也擔心放壞)。順便還推薦給其他鳥友們。

所以靠誰呀?除了自己。



ECHO


可能的原因分析有以下幾個:

1.抑鬱症患者常常伴有一定的焦慮情緒,焦慮症狀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精神緊張,對外界事物敏感,此時對於外界的人或事物就容易產生厭煩,甚至是家人的關心。

2.有一部分抑鬱症患者伴有精神運動性激越症狀特點,表現為腦子反覆思考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情,思維內容無條理,大腦持續處於緊張狀態。但由於無法集中注意力思考一箇中心議題,因此思維效率下降,無法創造性思考。在行為上表現為明顯的煩躁不安、緊張,有時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但又不知自己為何煩躁。

3.抑鬱症患者的家人關心的話語或方式是否得當。比如鼓勵患者堅強,或是反覆不停追問患者為何心情不好,亦或是24小時不間斷的關注等不理解患者內心痛苦的關心方式,都會讓患者感受到不能被很好的共情,因此產生厭煩。


基於以上可能的原因,給您以下幾個建議:

1.作為患者嘗試在專業醫生那多瞭解自己疾病的表現及特點,客觀認識和接納當前的情緒狀態。

2.積極接受專業機構正規系統的治療方案,包括可能的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等,儘快將病情有所控制或緩解。

3.作為家屬也要多從正規渠道瞭解抑鬱症相關知識,學會如何與抑鬱症病人相處,包括溝通技巧等必要的護理知識。




精神心理科醫生顏峰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它不是心情不好,而是確確實實的一種疾病,抑鬱症初期可以用心理諮詢來做,但是中後期就需要配合藥物了。

1、作為家人,首先要鼓勵家人就醫,然後要按照醫生的吩咐按時定量吃藥,不可以隨便減藥停藥。

2、保持樂觀的精神。抑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而且,抑鬱症患者有很多負能量,作為家人一定不要被影響。不要給抑鬱症患者太多的要求,把她當成一個孩子,慢慢的引導,而且抑鬱症一般對自己有很強的負面預期,所以儘量要鼓勵他,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自己是在大家心中是有位置,很重要的,要讓患者感到存在的意義。

3、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念頭也是很正常的。我們要正確引導他們,可適當和他們談起自殺這個話題,不要避而不談。多聽聽他們說話。

誰都不願意自己生病也很忌諱有人提自己的病情,更何況是抑鬱症患者。

抑鬱發作的主要表現就是心境低落、睡眠障礙等,家人總說自己的病情會加重精神負擔。

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抑鬱發作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常需合併心理治療也需要家人的關懷和開導。

教會患者正確的認識自己:患者應該正確的認識自己,不要老是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這樣只會讓自己徒增煩惱罷了,不要老是認為別人都是十全十美的,而自己卻一無是處,要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這時治療抑鬱症最為關鍵的一步。


葛向榮


對於抑鬱症症患者,他們不是不知道感恩和感謝,他們只是找不到一個可以完全理解自己的人,懂他的人,心結永遠打不開,永遠有這種深深的孤獨感,時間一長,得不到釋放,釋懷便成了抑鬱症。對別人表面上敷衍的關心,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你的幫助對於他們來說更讓他們有種不被理解和接納的感覺。

尤其有些人,在不能理解抑鬱症為何物的時候,用一些:“想開點,勇敢一點。“這樣的話,去安慰,那是無濟於事的,反而讓他更加反感。只會讓他們更加感受到被排斥和不被理解。



奔跑的蝸牛大姐


抑鬱症患者為什麼覺得家人的關心很煩?


因為家人常常給予的是同情和建議,沒有真正理解患者的感受。


1、抑鬱症患者需要的是共情而非同情,真正的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從心出發去理解患者的感受,可能是痛苦、也可能是歡樂,都沒關係,真正的表達理解,而不是同情。

2、抑鬱症患者需要的是陪伴和空間。用心的陪伴和給予患者空間感,能夠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和輕鬆而不是壓迫感、緊張、煩躁。


3、抑鬱症患者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理解。


心理諮詢師魏偉


鬱郁症的患者,他的心中永遠是悲觀和低落的情緒。在他的眼裡,陽光是灰暗的。世界是黑暗的。身邊的朋友,也讓他甚至是很煩的感覺。這都是很正常的,這都是悲觀的情緒鬱悶的狀態帶來的,所以說在抑鬱者的面前我們儘量不要去跟他說一些他不喜歡的話,他不喜歡聽的事。

對於抑鬱症的患者,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一個心理有病的人,我們也不要把他當做一個可憐的人來可憐我們還要以前對她什麼樣,現在也對她什麼樣。但是儘量要多一點耐心的去對待他,跟他交流。讓他把心裡的障礙徹底的清理好。然後再慢慢的去開啟的心靈已經關閉的那扇門。


伊春美食美客


因為處在心理問題困苦中的人,內心充滿了負能量,思維不受自己控制,老是想一些負面的消極的問題,自然對正能量沒啥感覺,比如別人關心你,照顧你,你會覺得自己內心是冷漠的。說到底得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內心負能量太大了,被它控制了自己了自己的內心,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正能量,內心的正能量提升到一個臨界點,那些負面情緒和軀體症狀都會消失。目前傳統心理學和醫院精神科都無法徹底解決心理問題。 找心理諮詢師諮詢只能起到暫時緩解的作用,時間一過,症狀又來了,繼續痛苦,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需要諮詢師陪伴,花費就像無底洞,也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如果找精神病科醫生吃藥調理,效果甚微,而且副作用非常大,吃過的人都能體會越吃身體越差,腦子像壞掉了一樣,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語言能力下降,所以這兩種方式都不可能解決問題。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超心理學—量子力學+能量狀態理論可以徹底解決一切心理問題,其中就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懼症、躁鬱症、躁狂症、雙相情感障礙、神經衰弱等等心理問題。目前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已經徹底治癒了超過200人,不管症狀有多麼嚴重,多麼難以忍受的痛苦,都可以徹底治癒。很多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問題都在短時間內治癒了,不用吃任何藥物,沒有任何副作用,好了以後不會再復發,徹底打破了“心理癌症、需終生服藥、不可治癒、容易復發”等等這些讓人陷入絕望境地的錯誤觀念,真正能幫助患者獲得重生,過健康快樂幸福的生活。我經歷是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痛苦的人,能理解你內心的痛苦,希望能對你幫助,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自己,因為你的問題真的可以解決。祝您早日獲得健康、快樂、幸福的人生。願世界上所有心理問題的人都能早日找到正確的方向,早日擺脫困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的人生!


覺醒人生2020


難受情緒不因為意識影響而發生任何改變。就類似說精分懶惰不上進,改變不了大的受害感是一樣的。這些都是不瞭解疾病的家人出於自己錯誤觀念的建議。後因為家裡的各種親情上的親疏這些,產生面和心離。因為大會想你對我說這些,你想達到什麼目的。表面上一個人是在關心另外一個人。但是說的東西可能不完全符合大的三觀。當事人就會感覺到又要抵抗痛苦難受的感覺掙扎活著,又要被你們各種叨叨滋擾。比如你們這樣說,你有病這個事要想開什麼的。其實在病人看來就是假大空的一些無意義的話。因為你對大有關心,大還得想著怎麼還這個人情,反而壓力更重。你們可能沒意識到的是,因為你說了“你有病”這些不當的交流方式,會帶給大“虛弱的感受”,大會感覺自己是不正常的人。然後心裡就很厭惡你們的歧視,因為你們並沒有真正惡意,所以估計你們也察覺不出自己給大帶來的是什麼感受。也就是說你們安慰用的話可能你們不感覺有問題,,具體什麼是正確的溝通交流方式,得去問和這個人有完全一致問題的同齡人,而且大們的生活狀態和選擇也要一致。單純只是有類似疾病的,比如你們問精分,精分的想法可能和抑鬱的也不一致,精分和精分之間也未必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