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延 安 年 味

延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其春節文化也底蘊深厚、豐富多彩,主要有鬧秧歌、轉九曲、掃房、做年茶飯等。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歡快喜慶的陝北大秧歌,熱鬧紅火的轉九曲等延安年俗文化,無不寄託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延安秧歌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延安秧歌通常有過街秧歌、排門秧歌、大場秧歌、推車秧歌、走燈秧歌等。表演形式就像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舞蹈一樣,隨時扭、任意扭、放縱地扭。每逢喜慶日子、豐收年景、招待客人、喜迎新年,人們就自發地、有組織地扭起來。扭秧歌的人數不限,少則一人,多則二三百人,甚至數千人。通常以鑼鼓、陝北嗩吶,加入打擊樂、吹奏樂伴奏。出場分男女演員兩縱隊,凡參加秧歌的演員,身穿五顏六色的秧歌服,妝容各異,一般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另外,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裡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送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延 安 年 味

放鞭炮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在古代,春節作為一個閤家團圓的日子,無論你身在何方,到了春節也一定會回家過年的;大年三十的時候,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這一天也都是要放鞭炮的,即使是現在,一些傳統的春節習俗基本都保留了下來,如今人們一般也都會回家與親人一起過年,在大年三十這天都會放一些鞭炮。

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裡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過年,家家戶戶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圖個喜慶,也就是破舊立新的意思。

延 安 年 味

轉九曲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轉九曲又稱轉燈,是在黃河流域流傳著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是正月里人人參與的一項活動,是從陝北流傳過來的古老習俗。到正月十五下午,人們敲鑼打鼓,喜開九曲門,渾厚的鑼鼓,敲擊著千百年來人們的希望,敲出了黃土地的氣勢,人們用高粱稈栽成一個四方形的圖陣,最早是“四曲”,後來發展成“九曲”,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油燈。九曲像個城郭又似一個迷宮,其迴廊沒有重複路徑。有人把九曲稱為“九曲黃河陣”。夜幕降臨,360盞油燈同時點亮,鑼鼓嗩吶齊奏,秧歌隊打頭進入九曲連環陣。俗話說:“轉九曲,消災驅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轉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誤。

延 安 年 味

貼春聯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春聯又叫“春貼” “門對” “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和福字等)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對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延 安 年 味

包餃子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李瑞 攝


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在北方,餃子是過年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每逢過年,全家人都會圍在一起包餃子。包餃子、吃餃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活動。

在延安,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吃餃子,營造歡樂團圓的節日氛圍。

延 安 年 味

做年茶飯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常延東 攝

在延安,過年最隆重的事兒莫過於男女老少齊上陣,紅紅火火準備年茶飯了。雖然這些純手工食物有著雜七雜八的工序和品種,但多少年來,從豐盛到簡單,再從簡單到複雜,大家樂此不疲。在時代的演變中,年茶飯的表現傳承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年茶飯的豐富內涵仍然是我們寄託情感、支撐年味、留住鄉愁最直接的介質。

每當進入臘月,陝北人就開始陸陸續續準備年茶飯,開啟紅紅火火籌備中國年的模式。

陝北年茶飯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在原材料、製作方法以及食用上有種種講究。通常肉食上有酥肉、酥雞、炸丸子、酥排骨等所謂的“八碗”,而粗糧細作的雜糧小吃有油饃饃、黃米饃饃、攤米黃、油糕、稠酒、涼粉等,甚至還有豆芽、豆腐等一些傳統手工製品。正是因為這些傳統食物費時費力,所以凝聚著濃濃的鄉情、生活的激情和來年的期盼,成為除夕餐桌上的經典年茶飯。

延 安 年 味

跳火堆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正月二十三,在陝北村子裡,村民們跳火堆,這個年就算是真正過完啦!

跳火堆又叫“燎疳”,也叫煉疳(陝西部分地區)、散疳(甘肅慶陽)、燎臊疳(寧夏北部地區)、跳疳兒和跳火(甘肅白銀)、燎百病(陝北)。不過較多地方還是叫“燎疳”。燎疳是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

天黑盡,上著燈時。家裡人就開始著手準備跳火。他們在院子裡放一大堆柴,在大門外放一小堆柴。院子裡的那一堆火是供人跳的叫作“人火”,大門外的那一堆小火是供神跳的,叫“神火”,人是萬萬不能跳的。在燃火前,還要將一撮鹽以及舊鍋刷舊抹布放入柴堆裡。這樣做的意思是,在過去的一年裡,人們用它刷鍋洗傢俱,因而衝撞了灶神,是一種不乾淨的東西,在跳火堆時,把它們投入火中燒了,使之隨煙昇天到灶神那裡去謝罪免災。

延 安 年 味

炸 油 糕 炸 油 饃 饃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過年過節炸油糕,日子甜美生活好。凡逢好事都吃糕,皆大歡喜樂陶陶。

油糕又叫年糕、棗糕,由黍科糜子、大棗精製而成,經植物油炸後,其味清香細膩、香甜可口。當年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延安人民就是用油糕來款待紅軍將士的。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中對此就有生動的描述。油糕一般常見於逢年過節或款待親朋好友時,特別是婚慶筵席中。

油饃饃是陝北最有特色的經典小吃,也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年茶飯。每到過年,家家戶戶總會精心準備製作油饃饃。油饃饃由糜谷磨成面炸制而成,呈圓形、環狀,炸熟後色澤金黃、細膩柔軟、香甜可口。在陝北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徵,逢年過節的筵席中都少不了它。人們說,只有吃著油饃饃才能感受到年的味道。

延 安 年 味

貼 年 畫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過年貼年畫,萌芽於禮門神,起源於貼門神畫。相傳唐朝皇帝太宗時期,長安皇宮內經常鬧鬼,春節尤其嚴重。唐太宗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主動請纓為皇帝守衛宮門。唐太宗見他倆日夜站崗非常辛苦,便命畫工將他倆的容貌畫下來貼在宮門上,從此宮內相安無事。這就是貼年畫的開始。

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人們在過年時會製作和張貼漂亮的年畫,年畫的內容豐富多彩,起到增添節日喜慶氣氛的作用。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兇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延 安 年 味

掃房


延 安 年 味

延 安 年 味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開始做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也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從古時起,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就被定為“掃塵日” “送神日”。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 “晦氣”統統掃出門,以一番新的氣象辭舊迎新。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延 安 年 味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延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祁小軍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