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故事:春節的這個習俗,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個道理

春節,有個風俗,那就是走親戚,老家叫串門子,也就是在這個時間內七大姑八大姨之間互相走動一下。

故事:春節的這個習俗,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個道理

拿點禮品,上門說說話、聊聊天,吃個飯、喝個酒。小孩子呢,還能拿到紅包,作為長輩給的壓歲錢,皆大歡喜。

一般走親戚是從大年初二開始走,大年初一一般都是在家裡待著隨便玩,算是給自己一個徹底大放假,為的是一年的第一天圖個吉利,別搞成了個勞苦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操勞。

記得小的時候,那個時候走親戚相對比較麻煩,主要是因為交通不太發達,走近一點的親戚一般是靠著兩條腿走,稍微遠一點的就是騎個老式的那種二八自行車,在當時也算是時髦配置了,高大威猛、風馳電掣。

而且當時農村的道路還都是土路,如果遇到下雪天或者下雨天,道路就變得更加難走,騎車摔跤也變得習以為常,常常騎車去親戚家,結果到了的時候一身泥巴的囧相。

但是那個時候的過年更有年味,走親戚雖然累點苦點,但是大家聚在一起還是蠻開心的,大人們一般會圍著桌子磕著瓜子喝茶聊天,或者是飯後喝上幾杯,一番熱鬧的景象。而對於小孩子來說更是開心至極,表姐表哥表弟表妹也能趁此機會歡聚一堂,追逐嬉戲、熱鬧非凡。

故事:春節的這個習俗,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個道理

雖然一年到頭並不能掙幾個壓歲錢,但是就是因為這些禮節讓親戚之間多了些交流、多了些相處的機會,從而維護了親戚們之間的這點血緣之情。我國自古主張禮尚往來,也正是這些禮尚往來的走動,讓平時因為工作或者生活原因相距較遠的親戚之間依然維繫著這份親情。

禮尚往來是個大學問,關鍵點不著禮,而在於往來這件事。不是有那句話嗎,禮輕人意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不止是親戚之間的禮尚往來很重要,團隊與團隊、國家與國家之間都需要有這樣的交往方式。

最近因為疫情關係,大家均不能正常出門,如果要出門必須要佩戴口罩,相對我國十幾億的人口基數,以及醫務人員的工作需求,自然口罩的需求量自然就變得異常之大,而對於這種平時生活中的非必需品,口罩的儲備量自然沒有那麼充足,所以短期內出現了口罩短缺的迫切現象。

這個時候,有很多國家都給中國捐贈了口罩,以解燃眉之急,這可謂是雪中送炭,雖然口罩不是什麼貴重的物品,但是在這個疫情時期卻變得尤為珍貴。

故事:春節的這個習俗,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個道理

在這些捐贈的國家中,我們可能對一個國家的捐贈物更為印象深刻,那就是日本的捐贈物,他們在捐贈物品上附贈幾句古詩詞,有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詩句的意思很好理解,但是就因為這些捐贈物上的簡單詩句,讓國家的形象瞬間在我們這裡有了不錯的好感。

同樣是做一件事情,但是就因為做的稍微用了點心,就能表現出異常好的效果,不得不說對方對國內文化的瞭解,更加領悟禮輕人意重的含義。

正所謂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這個疫情氾濫的寒冬,因為那隻言片語我們或許能感受到一絲的溫暖。

我們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更懂得禮尚往來的禮節和道義,目前疫情已經波他國,大家遇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也是處處危機,口罩短缺,而我們作為禮儀之邦,自然不會袖手旁觀,隨之印著道不遠人,人無異國的口罩物資奔赴他鄉。

故事:春節的這個習俗,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個道理

從這件事情來看,一來一往的串親戚模式,或許還是那批口罩,在這麼一個很自然和親切的過程中變成了走親戚的禮品,運來運去的行為或許能打開新的社會大局面,畢竟,搞好關係,發展經濟才是你我都需要的。

走親戚,看著是一件小事,卻蘊含著大的人生道理,文化和人文,都離不開你我的互相溝通和交流,這才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