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講好山東故事”社會組「海陽大餑餑」

在我國,麵食文化歷史悠長

因各地飲食習俗不盡相同

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獨具特色的麵食

瞭解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麵食

——海陽大餑餑

讓我們一起走進海陽

走入筆者的生活

去品味“海陽大餑餑”的獨特魅力吧~

“講好山東故事”社會組「海陽大餑餑」

“師傅,您做的饅頭怎麼都裂口子了呢?”

海陽大餑餑

散文

作者 / 孫煥華

女兒出嫁前,我們全家人忙得不亦樂乎,現在回想起來,心裡仍喜滋滋的。辦喜事,雖然忙碌,但以我們海陽嫁女兒的風俗套路進行,卻也有條不紊,井然有序。我想,這還真要感謝當年立下這些規距的前輩,可前輩又可曾想到,他們立下的這些規矩,如今早已發展成了我們現在的民俗了呢?當然,前輩立的規距,好的,我們要繼承併發揚光大;陋的,我們要棄之或束之高閣。

我們按照家鄉海陽的風俗習慣,將女兒嫁到濰坊時,我發現,兩地辦喜事的習俗基本類似,唯有我們拿的按海陽嫁女兒習俗所做的海陽喜餑餑,在眾多的喜品中,是那麼地出類拔萃!喜笑顏開、紅紅火火的喜餑餑,把濰坊的親戚們“驚”得目瞪口呆:眾人無不被我們海陽大餑餑的精湛傳統面藝所折服。

最有意思的是那位漂亮的婚慶司儀主持人,她輕輕擺弄著一個個惟妙惟肖的“飛禽走獸”喜餑餑,像是自言自語:“天吶,太美了,天哪!這是大餑餑?你們做得這麼好,肯定是有來頭的,請問大哥,你們的大餑餑的出頭在哪裡?具體一點說它們又表示什麼呢?”

她這一問,居然打開了我“作家”的話匣子,我興致勃勃地向她和眾人講起了我們海陽大餑餑的來頭和寓意——

海陽大餑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六世紀,我們的祖先黃帝(軒轅)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軒轅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了軒轅使當時的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特別是軒轅開闢農業種植的五穀裡,最主要的是有“麥子”,而且,麥子很快成為了百姓的主食。在膠東,農民們為了紀念軒轅的功績,就用最可口的麥子面做出大餑餑,恭恭敬敬地祭祀這位開闢農業生產的鼻祖——黃帝(軒轅)。於是,這一風俗,被先人們一代代傳承下來,並被廣泛應用,範圍已被擴展到眾多場合。在過去的海陽民間,女子在出嫁前學做餑餑和學做針線活是一樣重要的。如果一個女子嫁到婆家不會做這些活計,那麼,她會被婆家人瞧不起而抬不起頭,但,如果是一位做的一手好餑餑、好針線活的媳婦,那麼,她在婆婆家、甚至是在三里五村都是很氣勢的;尤其是人們在遇到紅白喜事、祭祀大典,需要做上好的大餑餑時,這個時候,誰家媳婦的面藝技術最好,她便是人們高禮聘請爭奪的對象;也是這個時候,她即是婆婆家的巧媳婦,更是眾媳婦們的羨慕之人……

“講好山東故事”社會組「海陽大餑餑」

有著千年歷史的海陽大餑餑,充分體現了海陽人民的聰明智慧,也使我們感受到了海陽獨樹一幟、光輝燦爛的民間文化的精彩。

聽了我滔滔不絕的高談闊論,親家最是樂得合不攏嘴,他大聲(故意的)問我:“今天的喜餑餑,是誰的手這麼巧做的呀?”

我指著愛人也大聲說:“女兒她媽媽做的。”

親家其實早知道,但仍喊著:“是嗎?真想不到,親家母的手這麼巧!咱女兒的手也這麼巧嗎?”

妻子笑了,靦靦腆腆著說:“俺媽媽教會我的,我也教會了女兒。”

“哈哈哈,原來是祖傳手藝啊!”

“對,是祖傳手藝!我們海陽人幾乎家家的媽媽都傳這做餑餑的手藝給女兒”我插言道。

“這手藝,完全可以走進市場。”

親家這句不經意的話,使我心裡一動,瞬間萌發了開一家喜餑餑店把丈母孃和愛人的麵塑手藝推向市場的想法。

辦完女兒的婚事,我便和愛人開始商討開餑餑店的事,沒想到她也早有了這個想法。於是,我們一拍即合,說幹就幹。我們談好了一家店面,便去工商所辦下營業執照,經過衛生部門體檢合格後,就迅速購進攪面機、壓面機等有關設備,然後,摘個吉日,眾品麵食店就在喜慶的鞭炮聲中開業了。

做麵食,愛人是行家裡手,我基本是外行,是個打下手的材料,但,只要幹了這一行業,就要逐步學習。半年下來,我也學了不少的麵食技術,也更加體會到了海陽這傳統的麵食的神奇。

有一次,一位外地客人看著我們剛出鍋的大餑餑,好奇地問我:“師傅,您做的饅頭怎麼都裂口子了呢?”

我被她逗笑了:“妹子,這叫喜餑餑,裂口是笑了的意思。”

“笑了?”她大惑不解地望著我。

“對,笑了,寓意著‘笑口常開。”

“您是怎麼叫它笑了呢?”

“這……”由於一句兩句話跟她也說不明白,我只好說:“做它們的時候啊,給它講了個笑話……哈哈哈”

“是嗎?……噢,師傅,您真幽默!誰信吶!哈哈……”客人也忍俊不禁。

不過,這海陽餑餑的傳統工藝可不是開著玩笑就能做好的,如果要做到餑餑型狀好(不走型),口感好(筋道),還真是有一套嚴格的技術要求的。首先,第一步:發酵(開面窯)。要用老面做酵母,以確保餑餑的味正色純。水不能加多,要確保水分低,面才硬。第二步:攪面(和麵)。面要攪勻,水分大,面軟,仍要加乾麵,以保證餑餑實現“硬麵”餑餑的要求。第三步:揉麵。攪勻的麵糰要在面板上反覆揉搓,直到手感麵糰有了柔軟且有韌性,此麵糰才能做餑餑,並且能根據需要,做出各式各樣型狀的餑餑。第四步:再次發酵(開餑餑)。將做好型狀的餑餑再次發酵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餑餑發酵(開)的程度要適中,如果“開發”大了,將直接影響熟餑餑裡的蜂窩密度和外觀型狀,造成失去硬麵餑餑應有的口感,型狀走樣,導致失敗。第五步:入鍋。入鍋前要放好每個餑餑的間距,防止膨大後相互粘擠。面壽桃多需要裂口“笑”,就要用小刀在上邊劃一條淺淺的口子,然後滴上少許酒水,以上每道工序做好了,才能保證每一個開口笑的餑餑都會裂口大“笑”。

瞧,我情不自禁地向外賣弄起手藝了,其實啊,這只是我們海陽人加工麵食技術中的一點皮毛而已。而海陽手擀麵、喜餅、白麵果子、油餅等等美食,它們都是媽媽們傳承下來的技術,而這些美食,又巧妙地與海陽習俗、節慶相融合,且相互襯托,使習俗、節日愈加精彩,愈加魅力四射。你瞧,大餑餑在我們海陽民間習俗、節慶日裡的身影有多廣:祭祖祭海的主要祭品(大餑餑);娶媳婦拜天地的供品(桃、聖件、如意等);嫁女兒壓簍壓盆的麵塑“神蟲”;過生日的麵塑“壽桃”;生男孩的麵塑“老虎”;生女孩的麵塑“燕兒”;過年的棗餑餑、聖件、佛手;上樑大吉祭拜姜太公的整套麵塑……而這些個麵塑,我們海陽人把它們做得惟妙惟肖,並大膽誇張。這些技藝,的確非一日之功所能掌握的了的。

“講好山東故事”社會組「海陽大餑餑」

如今,海陽大餑餑早已邁出了習俗、節慶日和我們的家門,早已走向了市場,走向了全國各地。海陽的麵食加工店也如雨後春筍,篷勃興起。特別是外出他鄉的海陽人,回鄉後,總要捎帶的是兒時吃不夠的大餑餑,到海陽辦事觀光的外地遊客,總要先嚐嘗海陽大餑餑,並且記下了我們店裡的電話,準備回家後再快遞我們的大餑餑。更叫奇的是,每到春節前,我們各家麵食加工店都要日夜加班,為外地客戶趕製海陽大餑餑。必須要承認:傳統的海陽大餑餑已是我們海陽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了!

我們兩口子,為是這道風景線裡的一員而高興,更為擁有海陽大餑餑的面藝技術而自豪。

作者簡介:孫煥華,煙臺海陽人,愛好寫作。少年時發表習作於上海《少年文藝》。

丨聲明:部分圖片轉自公共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