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讲好山东故事”社会组「海阳大饽饽」

在我国,面食文化历史悠长

因各地饮食习俗不尽相同

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面食

了解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面食

——海阳大饽饽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阳

走入笔者的生活

去品味“海阳大饽饽”的独特魅力吧~

“讲好山东故事”社会组「海阳大饽饽」

“师傅,您做的馒头怎么都裂口子了呢?”

海阳大饽饽

散文

作者 / 孙焕华

女儿出嫁前,我们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仍喜滋滋的。办喜事,虽然忙碌,但以我们海阳嫁女儿的风俗套路进行,却也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我想,这还真要感谢当年立下这些规距的前辈,可前辈又可曾想到,他们立下的这些规矩,如今早已发展成了我们现在的民俗了呢?当然,前辈立的规距,好的,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陋的,我们要弃之或束之高阁。

我们按照家乡海阳的风俗习惯,将女儿嫁到潍坊时,我发现,两地办喜事的习俗基本类似,唯有我们拿的按海阳嫁女儿习俗所做的海阳喜饽饽,在众多的喜品中,是那么地出类拔萃!喜笑颜开、红红火火的喜饽饽,把潍坊的亲戚们“惊”得目瞪口呆:众人无不被我们海阳大饽饽的精湛传统面艺所折服。

最有意思的是那位漂亮的婚庆司仪主持人,她轻轻摆弄着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飞禽走兽”喜饽饽,像是自言自语:“天呐,太美了,天哪!这是大饽饽?你们做得这么好,肯定是有来头的,请问大哥,你们的大饽饽的出头在哪里?具体一点说它们又表示什么呢?”

她这一问,居然打开了我“作家”的话匣子,我兴致勃勃地向她和众人讲起了我们海阳大饽饽的来头和寓意——

海阳大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六世纪,我们的祖先黄帝(轩辕)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轩辕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了轩辕使当时的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轩辕开辟农业种植的五谷里,最主要的是有“麦子”,而且,麦子很快成为了百姓的主食。在胶东,农民们为了纪念轩辕的功绩,就用最可口的麦子面做出大饽饽,恭恭敬敬地祭祀这位开辟农业生产的鼻祖——黄帝(轩辕)。于是,这一风俗,被先人们一代代传承下来,并被广泛应用,范围已被扩展到众多场合。在过去的海阳民间,女子在出嫁前学做饽饽和学做针线活是一样重要的。如果一个女子嫁到婆家不会做这些活计,那么,她会被婆家人瞧不起而抬不起头,但,如果是一位做的一手好饽饽、好针线活的媳妇,那么,她在婆婆家、甚至是在三里五村都是很气势的;尤其是人们在遇到红白喜事、祭祀大典,需要做上好的大饽饽时,这个时候,谁家媳妇的面艺技术最好,她便是人们高礼聘请争夺的对象;也是这个时候,她即是婆婆家的巧媳妇,更是众媳妇们的羡慕之人……

“讲好山东故事”社会组「海阳大饽饽」

有着千年历史的海阳大饽饽,充分体现了海阳人民的聪明智慧,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海阳独树一帜、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化的精彩。

听了我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亲家最是乐得合不拢嘴,他大声(故意的)问我:“今天的喜饽饽,是谁的手这么巧做的呀?”

我指着爱人也大声说:“女儿她妈妈做的。”

亲家其实早知道,但仍喊着:“是吗?真想不到,亲家母的手这么巧!咱女儿的手也这么巧吗?”

妻子笑了,腼腼腆腆着说:“俺妈妈教会我的,我也教会了女儿。”

“哈哈哈,原来是祖传手艺啊!”

“对,是祖传手艺!我们海阳人几乎家家的妈妈都传这做饽饽的手艺给女儿”我插言道。

“这手艺,完全可以走进市场。”

亲家这句不经意的话,使我心里一动,瞬间萌发了开一家喜饽饽店把丈母娘和爱人的面塑手艺推向市场的想法。

办完女儿的婚事,我便和爱人开始商讨开饽饽店的事,没想到她也早有了这个想法。于是,我们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我们谈好了一家店面,便去工商所办下营业执照,经过卫生部门体检合格后,就迅速购进搅面机、压面机等有关设备,然后,摘个吉日,众品面食店就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开业了。

做面食,爱人是行家里手,我基本是外行,是个打下手的材料,但,只要干了这一行业,就要逐步学习。半年下来,我也学了不少的面食技术,也更加体会到了海阳这传统的面食的神奇。

有一次,一位外地客人看着我们刚出锅的大饽饽,好奇地问我:“师傅,您做的馒头怎么都裂口子了呢?”

我被她逗笑了:“妹子,这叫喜饽饽,裂口是笑了的意思。”

“笑了?”她大惑不解地望着我。

“对,笑了,寓意着‘笑口常开。”

“您是怎么叫它笑了呢?”

“这……”由于一句两句话跟她也说不明白,我只好说:“做它们的时候啊,给它讲了个笑话……哈哈哈”

“是吗?……噢,师傅,您真幽默!谁信呐!哈哈……”客人也忍俊不禁。

不过,这海阳饽饽的传统工艺可不是开着玩笑就能做好的,如果要做到饽饽型状好(不走型),口感好(筋道),还真是有一套严格的技术要求的。首先,第一步:发酵(开面窑)。要用老面做酵母,以确保饽饽的味正色纯。水不能加多,要确保水分低,面才硬。第二步:搅面(和面)。面要搅匀,水分大,面软,仍要加干面,以保证饽饽实现“硬面”饽饽的要求。第三步:揉面。搅匀的面团要在面板上反复揉搓,直到手感面团有了柔软且有韧性,此面团才能做饽饽,并且能根据需要,做出各式各样型状的饽饽。第四步:再次发酵(开饽饽)。将做好型状的饽饽再次发酵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饽饽发酵(开)的程度要适中,如果“开发”大了,将直接影响熟饽饽里的蜂窝密度和外观型状,造成失去硬面饽饽应有的口感,型状走样,导致失败。第五步:入锅。入锅前要放好每个饽饽的间距,防止膨大后相互粘挤。面寿桃多需要裂口“笑”,就要用小刀在上边划一条浅浅的口子,然后滴上少许酒水,以上每道工序做好了,才能保证每一个开口笑的饽饽都会裂口大“笑”。

瞧,我情不自禁地向外卖弄起手艺了,其实啊,这只是我们海阳人加工面食技术中的一点皮毛而已。而海阳手擀面、喜饼、白面果子、油饼等等美食,它们都是妈妈们传承下来的技术,而这些美食,又巧妙地与海阳习俗、节庆相融合,且相互衬托,使习俗、节日愈加精彩,愈加魅力四射。你瞧,大饽饽在我们海阳民间习俗、节庆日里的身影有多广:祭祖祭海的主要祭品(大饽饽);娶媳妇拜天地的供品(桃、圣件、如意等);嫁女儿压篓压盆的面塑“神虫”;过生日的面塑“寿桃”;生男孩的面塑“老虎”;生女孩的面塑“燕儿”;过年的枣饽饽、圣件、佛手;上梁大吉祭拜姜太公的整套面塑……而这些个面塑,我们海阳人把它们做得惟妙惟肖,并大胆夸张。这些技艺,的确非一日之功所能掌握的了的。

“讲好山东故事”社会组「海阳大饽饽」

如今,海阳大饽饽早已迈出了习俗、节庆日和我们的家门,早已走向了市场,走向了全国各地。海阳的面食加工店也如雨后春笋,篷勃兴起。特别是外出他乡的海阳人,回乡后,总要捎带的是儿时吃不够的大饽饽,到海阳办事观光的外地游客,总要先尝尝海阳大饽饽,并且记下了我们店里的电话,准备回家后再快递我们的大饽饽。更叫奇的是,每到春节前,我们各家面食加工店都要日夜加班,为外地客户赶制海阳大饽饽。必须要承认:传统的海阳大饽饽已是我们海阳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

我们两口子,为是这道风景线里的一员而高兴,更为拥有海阳大饽饽的面艺技术而自豪。

作者简介:孙焕华,烟台海阳人,爱好写作。少年时发表习作于上海《少年文艺》。

丨声明:部分图片转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