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篆書篆刻的發展簡史

篆書作為我國的古文字,收於其形成的年代久遠,而且有先有後,加之有初創及其發展演變期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寫法和形體各異的多種書體。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秦篆,它們均有各自的特點。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見到的最早而且較系統、成熟的文字。其形成於殷商時期。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稱“殷墟文字。”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學家王懿榮在作為中藥的“龍骨”上首先發現,並確定為漢文字的。因其所刻內容多為占卜、祭禮等,故又稱卜辭。甲骨文是用比較類利的刀具契刻於堅硬的龜甲、獸骨上的,因而其特點突出,筆畫以直衝的橫直斜線為主,間有曲弧線。筆畫瘦直,刀鋒畢露。對稱是甲骨文字結字的特徵,如中、羊等。同時其形體不夠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寫成或,雖然結字較方正整齊,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時依刻紋路而變,而且筆畫直硬,方筆居多。

金文

金文係指鑄造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字有凹凸之分,凹為刀刻,呈陰文,凸為先用刀刻模型,然後澆鑄呈陽文。起源於殷商,盛行於周代。金文的多為記錄禮典、征伐、約契等。是承甲骨文體而又有新發展的文字。其特點是筆畫線條渾樸自然,結字壯美多姿,字體漸趨整齊雄偉純樸。但因字體筆畫尚未完全固定,往往一字,筆畫和寫法也各異目前可見到鑄造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較多,浩如煙海,比較有代表性的《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

大盂鼎系西周康王(公元前十一世紀——公元前十世紀)時期的金文。清道光初年在陝西省郿縣禮村的溝岸中出土,今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此鼎通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公斤,耳直對稱、圓底柱足,造型端莊凝重則迄今為止出土的西周時代形制最大的著名鼎器。內壁刻銘文9行291個字,記周康王23年,在宗周向盂敘述文、武、成三位先王的立國經驗和殷王亡國的教訓,告誡盂應效法祖先,忠心輔佐王室,盂為感謝王命,於是鑄此大鼎,以記其事。

大盂鼎為西周青銅器之重器,且銘文數量多,字大,筆法方圓並用,粗細富於變化,起止銳圓因勢而異,體勢嚴謹,遹瑰雋美,流暢宏靈,行氣款形齊整,縱橫疏密相當,實為西周前期金文典範。散氏盤,又名矢人盤,西周厲王(公元前857~前842年)時盤器。清乾隆年間出土,舊藏乾隆府內府,現在臺灣故宮博物院。

盤高20.6釐米,口徑為54.6釐米,銘文19行357字。記矢人將田地劃付散氏所訂約契,故而得名。是研究西周土地制的重要資料。銘文大字,筆法、結字和章法意態恣肆,奇趣橫生。字大多取橫勢,這與大多取縱勢的銘文不同。字的重心突左突右,給人跳躍感。因而其章法上也出現了變幻多端的現象,給人以行止裕如,氣象飄逸之感。為西周晚期的重要銘文資料。毛公鼎為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時期的金文鼎。清道光末年在陝西岐山縣出土,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鼎通高53.8釐米,口徑為47.9釐米,形制圓腹,足為蹄狀。腹內銘文32行497字,是迄今發現的銘文最長的銅器。銘文記天下四方動亂,周王策命毛公文厝輔助王室,並賞給酒食、衣服、車及武器,儀仗等物: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文獻和實物。

銘文筆法嚴謹,結體勁瘦,取縱勢,行氣流暢磅礴,章法錯落自由,實為金文中的瑰寶。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時期的器皿。清道光年間在陝西省寶雞虢川司出土,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盤為長方形,長137.2釐米,高39.5釐米,寬86.2釐米,重215.3公斤,是虢季子白的洗澡具,也是迄今所發現的最大的銅盤。銘文記述了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西北強族(即匈奴)於洛水之東,因有功而受到賞賜。銘文系四言韻詩,字雖大小不等,但體勢優美娟秀,精巧玲瓏,行款齊整,布白疏朗。在書寫用筆上,落筆稍頓,收筆出鋒已很明顯,開啟了石鼓文書體之先風,被當今書史謂之籀文。

石鼓文

籀文又稱石鼓文,以周宣文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石鼓歷經滄桑,南遷北移,幾經輾轉,文字大多剝落,至今僅存清晰字數個,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書法特點是:書法渾厚自然,用筆園勁挺撥,結體方正,規範嚴謹,形體上較完備。它上承金文,下啟小篆。是金文向小篆過渡的書體。籀文以《石鼓文》和《詛楚文》為代表。

石鼓文,為戰國時期秦國石刻,因其形狀似鼓而得名。又因其文字內容記述狩獵之事,故又名《獵碣》,也有因其地名而稱《雍邑刻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於唐代出土於天興三疇原(陝西寶雞市鳳翔三疇原),歷以風雨滄桑,終得以保存。清高宗為更好地保護原鼓,令人仿刻了10鼓,放置於太學,現信鼓在北京國子監。

石鼓共10只,高90釐米,直徑約60釐米,花崗石質,圓頂平底。每鼓分別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由於年代久遠,輾轉周折,目前石鼓上的字多已剝落,有的石鼓已一字無存。

石鼓自出土以來,歷代倍受青睞,受到歷代帝王主史家、書家的重視,考證甚多,且多有拓本流傳。自唐貞觀以來,論書者均以石鼓為史籀筆跡。從書法的角度看,石鼓文“如金細委地,芝草團去,不煩整裁,自有奇採”(康不為語)。從所見字跡看,筆畫粗細基本上致,圓活奔放,結體嚴謹,古茂遒樸而有逸氣,為古文向小篆過渡的典範文字,被後世學篆者奉為臨習正宗。

詛楚文為戰國前期秦國刻石。是秦王詛咒楚文之文。詳細年代及書刻、人物尚無定論。傳詛楚文共三石,其一為“巫咸文”,初得於鳳翔,326字。其二為“大沈厥湫文”,初得於甘肅平涼,318字。其三為“亞駝文”,為洛陽劉氏所藏。

小 篆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從目前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臺》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記得石也稱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書。石高4尺,四面環刻文字,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內容主要是“頌秦德”。字體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雲:“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貴寶。”嶧山刻石俗稱嶧山碑,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嶧山(山東鄒縣)所立,傳為丞相李斯所書,小篆。內容前為始皇詔,144字,自“皇帝曰”以下為二世詔,計79字,字略小。二世詔刻於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現所見均為後摹寫,雖多失秦篆古厚的筆勢,但其筆畫清勁,圓轉宛通,對研究篆書藝術的演變有重要價值。秦詔版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記秦始皇的頒佈詔內容。其筆畫勁遒,書風隨意自由,大小相同,隨勢生姿;字間行間,時疏時密,雖不齊整,前後成趣。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一、玉筋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二、古文奇字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三、大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四、上方大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五、小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六、墳書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七、穗書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八、倒薤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九、柳葉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十、芝英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十一、轉宿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十二、垂露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十三、垂雲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十四、碧落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十五、龍爪篆

讓人大開眼界——篆書的 32 種寫法(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