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經驗在手,農產品市場任我走!

經驗在手,農產品市場任我走!

打開百度並輸入“滯銷”二字,有關農產品滯銷的新聞鋪天蓋地洶湧襲來。那麼面對從不“缺席”的農產品滯銷,到底誰該感到羞愧?我們的農產品究竟怎麼了?如何才能跳出農產品連年滯銷的“怪圈”?這和農產品自身的屬性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農產品的屬性

1、分散性

我國大多數地區依舊保持著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傳統,而非像發達國家那樣的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這使得農戶在市場競爭中勢單力薄,難以形成合力。

2、分佈的地域性

因為農產品種類繁多,而各品種的農產品因其自身的生長條件限制,對溫度、溼度、光照、土壤等自然條件可能存在不同的依賴性。因此,會產生生產地、非主產地的差異。當農產品生長於最適宜的環境之下時,會形成十分優良的主產地品種,產量也會增加。

3、生長的季節性

農產品的生長條件和自然屬性就決定了其生產過程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因此,各類生鮮農產品都有著各自的生命週期,這也決定了它們各自的上市時節,什麼季節有什麼生鮮農產品上市一般是有其自然規律的,人為去改變可能會對其品質產生影響,甚至抑制其的自然生長。蔬果自有熟時,魚蝦亦有汛期,這是大自然賦予它們的季節性所決定的。

4、產品的易損性

生鮮農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其在存儲和運輸中具有易腐易損的特點。可見,生鮮農產品存在從產出之時起,價值就不斷耗損的現實困境。而且我國目前生鮮農產品的主要物流方式依然是傳統的常溫和自然物流,進一步導致了其在物流過程中的大量損耗。供交易的鮮活農產品需要在最短的時效內到達消費者手中,對運輸和儲藏條件要求較高。而相對存儲效果好的冷鏈物流方式因其成本較高,較難全面普及。

5、供需的矛盾性

大部分生鮮農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屬於生活必需品,其需求是剛性的。而農戶因為農業生產的週期性只能根據上一週期的市場價格來對這一週期的產量進行決策,如果上期價格高便擴大生產規模,反之,上期價格低便縮小自己的生產規模,導致供給彈性較大。這就使得生鮮農產品在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經驗在手,農產品市場任我走!

農產品滯銷原因

農業生產具有盲目性,組織化程度低

農民每年在確定要種植的品種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農產品的當前價格和往年價格引導,容易形成跟風種植現象,致使行情暴跌,農產品滯銷。農民看到市場上現在什麼農產品賣得貴、什麼賣得好,便去跟風大量地生產。農民的生產盲目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互聯網基本設施建設不完善,在有些農村地區還沒有網絡覆蓋,有些農民也不具有互聯網操作技能。使得農民無法使用有效手段瞭解更多市場需求信息。

組織化程度低是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而近年來興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雖然對於我國的農業組織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由於其大多數規模較小,且在經營制度等多方面還不夠完善,離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有一定距離,因此並沒有發揮太大的改善作用。現階段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都著力於產後銷售等方面,在組織成員進行有效農業生產方面幫助較少,無法從根本上形成合力,加強農業組織化。

流通渠道不通暢,倉儲、加工及冷鏈物流能力不足

眾所周知,生鮮農產品易腐易損,所以,從產地運送到銷地的時間一定要短。然而,我國目前農產品的主要銷售模式需要經過四五個流通環節,流通環節過多會降低流通效率,進而也增大了生鮮農產品受損的可能性,據統計,因為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設備簡陋、物流方式落後、流通渠道不暢通等問題,使我國生鮮農產品面臨嚴重的產後損失。

農產品的供需結構存在矛盾

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在生鮮農產品的選擇上更傾向於安全、健康的產品,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越來越受到歡迎。與此相對的是,生產者對於市場的變化認識不足,導致了低質生鮮農產品生產過剩,優質生鮮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

經驗在手,農產品市場任我走!

對於農產品滯銷,政府所採取的政策

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農產品一次性大批量上市,而短時間內又無法消化。因此為了解決農產品滯銷,幫助農民增收,國家下撥了大量的補貼資金,啟動了以上新的建設項目補貼。

2018年在農村建設冷藏庫、儲藏窖、通風庫、熱風烘房、烘乾窖都可以領取國家的補貼,各個項目的補貼力度都相當大,最低每座補貼1萬元,最高每座補貼34萬元,最高補貼金額是投資額度的70%。同時本著多建多領的原則,最高建設項目不得超過5座。下面和有料兒菌一起來看看具體的內容吧。

補貼對象

農村建設冷藏庫、儲藏窖、通風庫、熱風烘房、烘乾窖等的農戶均可申請。不過補貼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重點支持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補貼的具體標準

1,貯藏窖。20噸的規格補貼1萬元,100噸的規格補貼3.5萬元。

2,通風庫。20噸的規格補貼1萬元,100噸的規格補貼3.5萬元。

3,組裝式冷藏庫。10噸的規格補貼1萬元,100噸的規格補貼10.5萬元,500噸的規格補貼34萬元。

補貼的具體方式

主要採取“先建後補”的方式,工程驗收合格後,給予相應得補貼。

補貼的具體特點

1,重點傾向越符合建設項目的地區,當地農民會領到更多的補貼款。

2,重點補貼貧困地區,貧困地區的農民更容易領取額這一補貼。

3,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更容易申請這一補貼。

補貼的申領流程

1,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提交申請,經鄉鎮政府審核,縣級農業部、財政部門審批同意,在項目所在村公示7天后,開始施工建設。

2,工程竣工後,經當地縣級農業部實地見物,確認為當年新建,予以驗收合格後,由縣級財政部門發放補貼資金。

經驗在手,農產品市場任我走!

面對農產品市場的風雲變幻,農戶該如何應對?

一個國家想富裕,其根本取決於農業的發展,農民在經濟上不能實現富裕,那麼這個國家的發展就沒有後勁,農民要富裕就必須保障他們的農產品銷售有穩定的充足的利潤保障。所以改變農民年年在種植上如同賭博或者經常虧損的局面是整個國家提高發展後勁的一個核心問題。解決該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如何為超出需求的供給的找出路。而在於怎樣制定一個合理的,供需平衡關係的調控機制,而最簡單辦法,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控制產量,根據需求來控制產量。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治標不治本。

借鑑日本經驗,將農民自主管理和國家政策管理相結合

如何去控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參考在此方面比較成熟的日本的經驗,利用類似日本農協這樣的全國性的農民自主管理和國家政策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同時結合大數據的資料,在全國範圍內來管理作物,起碼是經濟作物的品種,產量和大致銷售價格。以此來實現合理的供求平衡,從根本上保證農民的合理利潤和後勁。

在農業領域,完全的市場調整不見得代表一定就是先進,適當的計劃經濟也不一定就代表著一定是落後,日本做為一個發達國家,在工業上搞市場經濟,在農業領域上利用國家機關和農協這樣的農民組織合作搞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相結合的方式,搞得比較成功的國家。

利用這種機制,日本實現了大多數作物的地域種植品種,種植面積,生產管理,產量控制,銷售價格,銷售渠道的大部分計劃控制。這種方式下,農民可以避開他們不擅長的市場,價格預測,農藥肥料質量鑑別等問題,專心於種植技術和提高品質上去。只有通過這種辦法才能夠做到農民有穩定利益,消費者也有優良的品質農產品,達到雙贏。只要種植方和消費方能夠達到滿意的話,他們中間的環節自然就能夠得到理順。農資企業也可以能夠順利發展,從而實現全面的良性循環。

經驗在手,農產品市場任我走!

日本農協經營理念概念圖

日本這種農協和政府結合為主導的方式體現在農業的各個方面,例如其一縣一品,田園綜合體就搞得就是相當的穩定,農民會在最適應當地作物品種,技術上精益求精不斷提高質量,把它打造為一個高價值、永恆的產品。這樣農民得到實惠,消費者願意購買一個知名度高放心高品質的產品,而不會也沒有必要因為蘋果利潤好全國一哄而上種蘋果,不適合種植柑橘的也不會因為某個地方柑橘有名而都開始種植柑橘。這種因地制宜,計劃產量品種價格和市場相結合的方式更應該值得我們深度研究和借鑑。


經驗在手,農產品市場任我走!

利用大數據

在互聯網大數據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大數據,掌握全國主要經濟作物的年全國各區域的消費量(而不是生產量,生產量會根據市場有很大變量,但消費量由於人口決定基本穩定),在這個基礎上,以政府和政策引導全國性的類似日本農協這樣的農民組織,以消費量為基礎,根據全國的地理情況中的水平,決定各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同時根據生產成本決定銷售參考價格。

同時利用這種全國或者省級的農民組織統一和農資企業進行農資採購,在保證其質量的同時又能夠因為採購量大的優勢降低採購成本,提高農民利益。利用農協這樣的組織,還可以聘請專業的專家來指導農民提高生產技術和作物品質,同時統一的管理必然帶來食品安全性的提高,這方面日本已經有著很成熟的經驗和效果。

幾十年來,日本這種發展方式,雖然產生了農產品成本高,售價高等問題,但其食品安全,作物品質有著充分保證,消費者能夠吃上放心產品而接受相對的高價格。農民則在這種管理體制下,實現了利益的保證,而農民的生活水平的富裕又反過來帶動了消費和農機的購買,實現了全國經濟的良性循環。

經驗在手,農產品市場任我走!

構建市場和計劃相結合管理體系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四十年前,針對僵化的計劃經濟,束縛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們由計劃農業的計劃體制轉向了市場調節的體制。四十年後的今天,面對複雜的市場變化,國際農產品的競爭,我們不可能原地不動,坐視農民不斷損失而束手無策。而應該參考日本等農業先進國家的成熟經驗,針對我們的問題和實際建立一個市場和計劃相結合管理體系。這個體制本身不是重複的大鍋飯,而是本著避免農民的短板,提高農民穩定收入和提高食品安全,改善農資企業的資金困境的一個有效辦法。

迄今為止的農超結合,發展合作社的主導作用,或者是大企業和農民相結合,都沒有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因為合作社力量不足,企業目的性主導性比較強,農民個體根本勢單力薄沒有力量去承受,所以唯一可行的就是在另一個意義的農業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管理體系的迴歸。

當然,也不是說需要每個地區的種植面積和品種大致固定之後就一成不變,比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三年或者五年進一個品種的調整。如果當地的農民沒有得到實惠,或者說品種利潤下降,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品種改換個其他的地方去種植,總體之來說方式一定會比完全的市場競爭體系讓農民去賭博,讓消費者去冒險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


“農業有料兒”是由紫荊傳媒推出的自媒體平臺。紫荊傳媒作為中國農業自媒體第一傳播平臺,依託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聚合多方自媒體資源,為大家提供前瞻性的農業權威智庫、農業視頻欄目,以期推動中國農業事業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傳播農業正能量。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