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史上有哪些被嚴重高估的名將?

別酒流年


我覺得是韓信!雖然韓信不能說是庸才,也並不能說是孬將,但是把韓信列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古今名將肯定是達不到那個高度的。韓信能夠聞名天下主要得益於亥下之圍打敗戰神項羽的映襯,但是實際上在同等條件下的對戰韓信都是被項羽完爆的。

韓信一輩子打內戰,對手確實是歷史罕見的名將項羽,在世人眼裡能打敗戰神的人肯定是超神的人,但是大家都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擊敗項羽並非韓信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劉邦集團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把所有功勞全部算到韓信頭上太言過其實了。

在歷史上,劉邦與項羽交戰近百次,結果劉邦只勝了一次。雖說項羽一戰戰敗導致家底被敗光了,但是項羽之財明顯不是敗在戰場上的。楚漢爭霸打了四年,期間發生了五次大規模戰役交鋒,前四次交鋒全部劉邦戰敗但是項羽退兵的,因為缺糧草!由於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根據地,項羽部隊很難有穩定的糧草供應,按著英布後來說的,跟著項羽打仗一百天裡會有三十天捱餓吃不飽二十天斷頓。而反過來劉邦方面,由於有蕭何在後方抓生產督導糧草輸送,韓信等漢將根本不需要考慮糧草問題。

其次,韓信在垓下之圍擊敗項羽的時候兵力是項羽的五倍,在這種情況下擊敗項羽固然可喜可賀,但是以此作為其能力超神顯得難以服眾。按著李雲龍的說法這叫做八輩子沒打過的富裕仗,打輸了才叫不應該……


優己


中國歷史上出了很多名將,但下面這些名將被高估了,軍事才能與名稱並不完全相符。

高估4:韓信:

韓信,號稱兵仙,號稱國士無雙,歷代被推崇,但是真實實力並沒有達到冠蓋中華的地步。具體的例子,就是在相同兵力的情況下絕對會被項羽吊打,而他最被人稱道的十面埋伏,也是集合了漢初三傑的集體智慧之下,才打贏的,韓信根本不敢跟項羽正面對壘。而且,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有傳言,根本不是他的主意,而且他們沒有兵書傳世,兵仙絕對是高估了。

高估3:林彪:

林彪,號稱戰爭魔鬼,也有傳言當時蘇聯願意拿10個師數十位將軍來換他,也據說曾經在蘇聯養傷期間曾經給斯大林出過戰略規劃。但縱觀其革命歷程,幾乎在戰略毫無建樹,土地革命時期沒有,抗日戰爭時期養傷,連解放戰爭時期,都跟不上毛主席的戰略步子,必須在毛主席的鞭策之下,才能正確地執行毛主席的戰略。所以,林彪真正精通的是戰術,而戰略非其所長。所以上面的說法,也是傳言不可信。而縱觀其一生所指揮的戰役,經典戰役幾乎沒有,力挽狂瀾的貢獻也沒有。而他能夠在三年時間內能夠發展成為百萬大軍的統帥,並不是完全憑藉其個人,而是中央給他配備的領導班子,以及毛主席的無條件支持。中共第一天才的美譽實在是高估了。至少無論何時何期,彭德懷就不比他差。打打順風局可以,無絕境中力挽狂瀾的膽略。

高估2:諸葛亮:

諸葛亮,在武廟中佔據崇高的地位,但就軍事能力來說,被嚴重高估了。一生並沒有打贏幾場戰役,一方面固然實力不濟,但作為主帥的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縱觀歷史名將,哪個頂級名將沒有過以弱勝強的的戰例?武廟十哲,更多是對他作為蜀相鞠躬盡瘁的褒獎。

高估1:關羽:

關羽,號稱三國第一將,萬人敵。有曹操為了避其鋒芒,想要遷都的說法。但縱觀整個歷史,三國的武將,都沒有能夠排在前30名的,但關羽逝後,既封神,又封聖。絕對是高估得不能再高估了。


上面這些被嚴重高估了,但也有些是被低估了,後世名聲不顯,如孫臏、李靖等。

彈史遇見你


1、三國神將——關羽;

義薄雲天的關羽,一直以來備受後人讚譽,被人們尊奉為“武聖”。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更是神勇,留下了“溫酒斬華雄”、“斬殺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以及“單刀赴會”等膾炙人口的典故。

但實際上,上述的那些典故,大部分都是《三國演義》杜撰的,並非史實。如果,我們把目光迴歸到真實的三國時代重新去審視關羽,我們就會發現,他其實並沒有那些史書和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那般厲害。事實上,關羽的一生就只打過兩次勝仗。第一次是陣斬顏良;第二次則是水淹七軍!

陣斬顏良卻是很了不起的戰績,畢竟這可是“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超高難度技術活啊。這充分體現了關羽卓越的個人勇武。但是,之後的“水淹七軍”就有較大的運氣成分存在了。因為,在《三國志》中根本就沒有關羽決堤水攻的記載。也就是說,這水並非是關二爺他放的,而是老天爺放的。

而真實的關羽,其實是一個相當自負的將領。當初,孫權派使者前來替其子向關羽求親,結果關羽當著使臣的面,隨口就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要知道,孫權好歹也是一方諸侯,其地位與其主公劉備相稱。結果,關羽卻敢如此傲慢,並且出言傷人,其自負姿態也可見一斑。而他這種性格缺陷,也最終造成了他失敗。

2、千軍萬馬避白袍——陳慶之;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提起陳慶之,想必大家都會想到他那七千白袍軍,以及其以七千敵五十萬的軍事壯舉。然而,陳慶之七千人討伐北魏的戰果,其實是很有水分的。

比如,陳慶之在睢陽擊敗魏將丘大千一戰。根據《梁書》記載,當時丘大千率眾七萬分築九城,以抵禦梁軍。結果,陳慶之率軍進攻,一日之內攻佔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但實際上,當時的丘大千不過是區區的一州之守,手中的兵力有限。而且,即便丘大千把轄區內所有男人都徵集起來,也湊不出七萬人來,這水分也太深了吧。因此,陳慶之的這些逆天戰績,大部分都是讓後世給吹捧而來的。



這些歷史要讀


1:李廣

人們常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比喻懷才不遇,後人常常為他鳴不平。李廣雖然擅騎射,武藝出眾,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但他帶兵隨性,隊伍不成規矩,人人自便,少小勝而多大敗,一生也未能達到斬首兩千級的封侯標準。

很多人認為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這應該是錯誤。李廣除了飛將軍這個名頭,其事蹟既不和龍城掛鉤,也遠遠不到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地步。龍城本來是匈奴的要地,李廣守邊能守到匈奴地盤上去?明顯指的是衛青的龍城大捷,而此戰,李廣全軍覆沒,被活捉後逃跑,飛將軍名頭因此而得。而在歷史上著名的河西之戰中霍去病戰績輝煌,而李廣損兵折將。最後功過相抵,沒得獎賞。

李廣自言“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可謂久經沙場之老將。而且李廣親歷了漢匈戰爭中最為重要的三大戰役,但實在是建功不多,值得稱道的重大軍事成就幾乎沒有。最後還因違反軍紀,延誤戰機,而落得“引刀自剄”的悲慘結局。

李廣名聲之所以這麼響,司馬遷功不可沒。作為李廣朋友的的司馬遷為了吹捧李廣在《史記》單單給李廣做了一個單傳《李將軍列傳》。在李廣的傳記裡司馬遷把李廣寫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寫得相當感人至深。記錄衛霍二人之《衛將軍驃騎列傳》就極顯平庸,論者甚至有謂“不值一錢”的。這就導致了後人對戰功赫赫的衛青霍去病如此嚴苛看待,對常敗將軍李廣卻大肆渲染讚美。

2:關羽

受《三國演義》影響,關羽一度被被後世神化為忠義的化身,在民間被遍及稱為“關公”。在清代,其與孔子齊名,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縱觀關羽一生的戰績,其實是敗多勝少。水淹七軍是其人生巔峰,然而還沒得意太久,就被呂蒙抄了後路,丟了荊州。

而在《三國志》裡的他敗投曹操,敗麥城,敗徐州,敗荊州......勝的遠遠沒有敗的多。刮骨療傷更是毫無按照。他還愛慕虛榮,也有些好色。按照《三國志》,關羽想要獲得秦宜祿妻,屢次請曹操。

總之關羽被《三國演義》過的神話了。在現實上,他並不是武聖、戰神,頂多算是猛將,後世太高估他了。

3:陳慶之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梁朝白袍將軍陳慶之以七千之眾破北魏三十餘座城池,創下戰爭史上的神話。

而歷史的真相是這樣的。當時北魏烽火遍地,各地的起義軍層出不窮。當時陳慶之護送北魏宗室元顥殺回洛陽奪權的時,北魏的全部兵力正在和山東的邢果為首的10萬起義軍交戰。所以陳慶之能率領7000千人,暢通無阻的殺到洛陽城。

而南朝的史書過度虛誇了這一段歷史。在《魏書·元天穆傳》裡面也記載,陳慶之其實是“乘虛陷滎陽”。 在《梁書》等南朝史書中,浮誇風現象十分嚴重。郭文中“‘棋’開得勝”一節裡陳慶之以2000戰勝對手2萬的首戰,《資治通鑑》採用的正是《梁書》裡的數字,但這個數字到了《南史》裡面就更加誇張了,並沒有記載陳慶之有多少人馬,可對手那邊的兵力居然上升到了10萬。而在《魏書》裡面乾脆連提都沒提有過這樣一次戰鬥。

而最誇張的那一使即是北伐路上滎陽城外圍以“三千破三十幾萬”的神話戰績(郭文裡不知何故寫成3000對20萬),這個三十幾萬的數字同樣來自《梁書》,到了《南史》裡面更可怕,又升級到“3000對40餘萬”了,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牛皮隨便吹,衛星滿天飛!

總而言之陳慶之能力是有的。再武將中也是厲害的角色。但是被史書過度的神話了。


沙眼看世界


夏侯惇鎮樓

選夏侯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三國群英傳》中武力值與智商很高,小說中也表現也非常勇猛剛烈,但是後來發現夏侯惇可能更偏向於種田流,與想象中不太一樣。


1、王陽明的軍事才能被高估了

從陽明心學從外面火回大陸之後,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位了不起的人物。

不得不承認王陽明在哲學、文學方面的確做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軍事上也有非同一般的功勳,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偉業,也只有曾國藩可稍微比擬。

但是被評為軍事家,甚至抬高到十大名將等等,未免有點高估了。

王陽明的軍事行動,主要是南方剿匪與平定寧王叛亂,撫平思田叛亂。雖然王陽明表現出高明的策略與勇氣,但是對手含金量太低。

平定江西對手是盜賊,戰鬥力與明軍不可同比,甚至未必趕得上李自成的義軍;寧王叛亂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寧王本身沒有才能,撫平思田叛亂更多的是政治手段。除了寧王,其他兩個甚至不能說是戰爭,畢竟連靖康之難前的北宋都曾招撫西南夷。

觀王陽明的軍事行動,竟沒有機會與北方的蒙古勢力、沿海的倭寇、東北的女真等有過交手。著實是一個遺憾,否則我們就可以知道王陽明的軍事能力究竟有多高。

所以以平定寧王與盜賊就將王陽明拔高到韓信白起李靖之列,老妖覺得高估了。

2、沙漠之狐隆美爾被高估了

二戰剛爆發的時候,隆美爾是一名師長,但是他的部隊猛衝猛打,曾大敗法軍,被稱為“魔鬼之師”。

但是德國滅亡法國之戰,真正精彩的地方在曼施坦因的計劃於古德里安的狂飆突進。

直到後來北非戰場隆美爾一戰成名,隆美爾在北非充分展示他的軍事素養與高明的戰術指揮能力,多次以少勝多擊敗英軍,經過德國媒體的瘋狂宣傳,“沙漠之狐”的綽號由此誕生。隆美爾備受推崇,甚至就算是對手都對他非常欣賞

喜歡他的人吹捧他的指揮藝術,不喜歡他的人批評他的戰略眼光。甚至稱呼為戰略上的矮子。

比如他喜歡冒進,導致德國在兩線作戰之外又開闢了一個北非戰場,讓德國進入三線作戰的局面,再如北非戰場失利他的撤退讓德國過早暴露出了腹心給盟軍。

3、李自成算不算名將呢?但他確實被高估了

李自成因為他的起義以及開始時提出一些比較好的口號,讓李自成起義贏得了不少同情分。但就本質上講,李自成起義被高估了。

所謂機動作戰的評價,其實裹挾流民,沒有建設根據地的思想,所以就沒有根基,說好聽點叫起義軍,說難聽就是流寇,李自成最後的成功其實是大明朝廷自己內訌送的人頭分。所用謀士,也沒見有多高明的運籌帷幄。

李自成的隊伍其實文不能治國,武不能安邦,戰略目光更是短淺,從入京後的所作所為以及逼反吳三桂就能看得出。

對李自成的評價,還是當時人的點評更一針見血

彼自成者,非有殊才絕力,不過狡黠善騎射耳。而謀主牛金星、顧君恩輩,則井窺之智也。孽黨劉宗敏、白旺等,則瘈犬之猛也。奈何千丈之堤,潰於蟻穴;

妖鬼雜談錄


縱觀歷史有名的戰神比如岳飛,衛青,霍去病,白起,孫武,韓信。這些都是實打實的牛逼的。那肯定也有被小說電視劇影響的其實沒那麼厲害的將領,比如

逼王關羽,很明顯被小說電視劇誇大。也是成功把他大哥帶進坑裡的人,武力值如果是10,我給他6。剩下的就是智商捉急了。2,諸葛亮。這貨也是軍事差,別看他打仗這可以那可以的,但是正史裡他更多的對後勤和政治是最厲害的,他打仗太過於謹慎。這樣很容易丟失良機。結語:歷史上評價一個軍事天才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打仗的方法和理論。關鍵時候可以出擊,關鍵時候也可以忍。做到要麼不打,一打就打的你爬不起來。打的你動用你的腦袋怎麼除掉他。歷史上往往很好的軍事天才都是被自己人給禍害的,王朝的覆滅也就這樣。那些作死的將領根本不配。


繼續前行-


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出現了很多戰亂,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所以古代出現了很多名將。我們看這些名將有沒有被高估,就應當依據正史來分析,一般被高估的名將都是被小說或者戲劇誇大的,造成了人們的錯覺。像衛青、霍去病、岳飛等名將都是正史有實打實的記載的戰神級別的人物,那麼有哪些是被高估的呢?

1.李廣

“李廣難封”是很多人懷才不遇的時候都會想到的,千百年來人們也會為李廣抱不平。李廣難封真的是懷才不遇嗎?其實不然,漢朝的封侯制度相當嚴謹,沒有功勞是不能封侯的,也就是說李廣沒有拿得出手的功勞可以讓他封侯。李廣年輕時隨周亞夫平定吳楚之亂立下功勞,卻因接受梁王的將軍印而被責罰,再後來出征匈奴卻迷路了沒有參戰,羞愧自殺。李廣射虎等等都只是展示了他個人的勇武,而沒有一次大的戰功,沒有名將之實。

2.關羽

關羽在小說中斬殺顏良、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等等,被小說神話。民間稱之為“武聖”、“關公”。實際上關羽的能力被高估了,《三國志》中記載的關羽勝少敗多,徐州大敗、失荊州、敗走麥城等等,比起水淹七軍和斬顏良來,是大敗小勝,關羽的實際軍事能力被小說嚴重神話了。

李廣、關羽個人武力值都是比較出色的,可以稱之為勇將;但是他們的戰略能力,大局觀卻達不到名將的水準,對比韓信、衛青這些真正的名將差了不少。


小艾愛歷史


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歷朝歷代都是名將輩出,能征善戰者不計其數,但是也有一批人明明戰功卓著,卻毫不起眼,甚至是被認為不堪一擊,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三位歷史上被低估了的猛將。

第一位:王玄策

王玄策原本是唐朝派往天竺的使者,他率領使臣團隊前往天竺時,沒想到遭到了中天竺國軍隊的包圍。原來中天竺國的老國王去世了,其大臣篡位,派遣軍隊去包圍王玄策的團隊,在交戰中他們不幸被俘虜了,王玄策警告那位大臣,讓他放了自己的人,否則必定會讓他付出滅國的代價,大臣不以為然,下令殺死了王玄策的手下,王玄策在趁著中印度的軍隊搶奪財寶的時候逃跑了。

他發佈檄文徵集軍隊,從吐蕃調集了一千二兵力,泥婆羅七千兵力,總共八千二百人,而王玄策就率領這些人,幾乎快要滅掉了整個印度,那位大臣也被他押解回長安交由唐太宗處理,這一戰之後王玄策被封為朝散大夫,後人一提起他,就會想到一人滅一國的故事。

第二位:張定邊

張定邊是元末的著名將軍,也是一位農民起義的領袖。他也是陳友諒的結拜兄弟,多次率軍轉戰於荊楚之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連陳友諒起兵也多虧他的幫助。在鄱陽湖大戰中,張定邊不顧手下勸說,率軍支援陳友諒,在交戰中他一人斬殺三員明軍大將,朱元璋被他追殺,若不是常遇春一箭射中了張定邊,朱元璋很可能就被張定邊殺了。陳友諒死後,張定邊不顧一切率軍搶回了他的屍體,自己身上也是身中數箭。

後來朱元璋的勢力越來越大了,張定邊知道自己大勢已去,於是選擇了出家做一個和尚。就在他六十歲的時候,一頭猛虎出現在他身邊,所有人都被嚇壞了,但是沒想到張定邊竟然一禪杖就打死了老虎,勇猛不減當年。只可惜在明史中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多。

第三位:張遼

張遼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但是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張遼在書中被描述的似乎不堪一擊,他出場的時候幾乎都是敗仗,像與顏良文丑交戰時不到五十個回合就被打敗了,赤壁大戰中落魄到只有十幾個人跟隨。

但是歷史上的張遼可是武不輸呂布,謀不輸郭嘉的人。當初曹操與劉備在漢中打仗,孫權趁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合肥,當時守將是張遼,情急之下根本來不及調遣更多的軍隊來防守。



兔醬噢思密達


如果吹毛求疵的話,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名將都是被高估的,因為他們擊敗的對手太弱。

只有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擊敗的對手是歷代名將的對手裡面最強的。

寧遠大戰袁崇煥指揮一萬多明軍大勝後金開國雄主努爾哈赤帶領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殺死殺傷一萬多後金軍,使努爾哈赤遭遇44年戰爭生涯唯一一次慘敗,努爾哈赤也被火炮擊傷,七個月以後鬱鬱而終。

寧錦大戰袁崇煥指揮明軍大勝滿清開國雄主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及濟爾哈朗、阿濟格、豪格、德格類、嶽託、薩哈廉、瓦克達等貝勒帶領的十幾萬後金軍主力,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擊斃覺羅拜山、巴希等,後金軍傷亡慘重,皇太極被迫撤退。

北京保衛戰袁崇煥帶領幾千關寧鐵騎在被崇禎帝拒絕進城修整,北京城的明軍對關寧軍謾罵殺害,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凍露宿城外的艱苦條件下,袁崇煥身先士卒,帶領關寧鐵騎大勝莽古爾泰、多爾袞、阿巴泰、阿濟格、多鐸、豪格等帶領的幾萬後金軍主力,幾千後金軍慌不擇路淹死在運河中。

雖然很多噴子貶低民族英雄袁崇煥缺乏野戰,但北京保衛戰袁崇煥實實在在是野戰打退了後金軍主力,而且袁崇煥的對手不僅是在明朝將領中最強的,甚至在中國曆代名將中也是最強的,後來這些袁崇煥的手下敗將滿清主力多次進攻明朝內地,大破明軍主力,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境。又以勢如破竹摧枯拉巧之勢在短短兩年時間就擊潰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及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還有朱由崧的南明政權就是證明。

能與民族英雄袁崇煥的強大對手相提並論的只有現代名將彭德懷,彭德懷指揮中國志願軍在武器處於絕對劣勢情況下擊敗了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即以美國為首的18國聯合國軍,雖然表面上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結果是交戰雙方平分朝鮮半島的平局,但彭德懷雖平實勝。


厚德載物49847


大概就是薛仁貴吧,自古以來薛仁貴的事蹟被編成戲曲、小說、電影、電視劇,世世代代風靡全國,經久不衰,塑造出一個威武無敵,智謀勇敢都超一流的將帥形象。更因為和王寶釧的悽美愛情被傳頌不已,可是縱觀《唐書·薛仁貴傳》卻看不出一點傳世名將的風範。

薛仁貴的出名主要是在遼東征高麗的戰役中,當時唐太宗親征,李績為隨軍大總管。每次擊敵都是以善射和驍勇而著名,只是一個武夫形象而已。唐書中也只是說:仁貴恃驍悍,腰鞬兩弓,呼而馳,所向披靡;就是能叫,能打罷了,又穿著不一樣,比較出名,等到唐太宗看到了,特意問了一聲,就更出名了。

顯慶三年,跟著元帥程名振再次經略遼東,大戰橫山,薛仁貴獨馳入,所射皆應弦僕。這次說的也還是弓箭比較厲害。

可是,等到最後薛仁貴自己作為主帥去征戰吐蕃的時候,他帶著王師大敗。最後和吐蕃約和,才被放回去,不過吐谷渾就歸吐蕃所有了。敗就敗嘛,當時仁貴嘆卻埋怨說:“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必敗。”皇上可不聽他這一套,直接除名廢為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