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肺为贮痰之器,治肺先治痰,思路:理、健、补、疏、调

有形之痰作为肺的病理产物,在肺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治疗疑难肺病,应从治痰着手。

痰与肺病互为因果

肺所产生的痰为有形可见,随咳嗽经呼吸道排出,有黄痰、白痰、黑痰、绿痰、湿痰、黏痰、脓痰、燥痰、血痰、泡沫痰等。病因不同,痰的颜色、质地、性状、伴随症状也各不相同。

肺为贮痰之器,治肺先治痰,思路:理、健、补、疏、调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治理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被称为“肺为水之上源”。当肺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痰的生成。如风邪夹寒、夹热、夹燥袭肺,肺失宣发与肃降,肺津凝聚而为痰;肺气不足,水津输布失常,津聚为痰;肺阴不足,阴亏火旺,炼液成痰。

不论外感与内伤,肺一旦生病即产生痰。在感冒、咳嗽、喘证、哮证、肺胀、肺痨等肺系疾病中,“痰”均是主要病理产物,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有形之痰的产生在肺,但与其他四脏密切相关,脾失运化、肾阳不足、肝气郁滞、心气不足都会导致痰的生成。其中主要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痰还可与风、寒、热、湿、燥等邪气兼夹,呈现不同的特点。感风而发则为风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热互结则为热痰,痰兼有湿象则为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

痰形成后,会积于肺,导致清气不升,动则气喘;阻于气道,则呼吸不利,胸闷憋气,张口抬肩;阻于喉,则喉中痰鸣,遇风加剧。痰是肺等脏器的病理产物,也会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导致呼吸吐纳功能受损。

肺为贮痰之器,治肺先治痰,思路:理、健、补、疏、调

治痰要点

痰之所生,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本于正虚,而痰之形成,阻于体内,常为实证,故临床上以本虚标实为多见。治疗上要掌握脏腑虚实及标本缓急,“肺为贮痰之器”,急者先“清其器”,以排痰、化痰为主;缓则求其本,“脾、肺等五脏同为生痰之源”,治痰必须兼顾五脏,分别理肺、健脾、补肾、疏肝、调心才能直中要害。

1、风寒袭肺生痰:

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思路:温肺化痰,益火之源,温化寒痰。

2、风热犯肺生痰:

发热恶寒,咳嗽,痰粘稠,舌苔薄黄,脉浮数。思路:清热化痰,清心火。

3、燥邪犯肺生痰:

症见痰少色白,或如拉丝状,涩而难出,或兼见面皱脱屑,毛发干枯,口干咽燥,咳嗽喘促等。思路:清肺、润肺为主,润肺基础上要滋肝阴、疏肝气,防止“木火刑金”。

4、痰湿蕴肺生痰:

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胸脘满闷,身重倦怠,苔白腻,脉濡滑,思路:燥湿化痰,理肺止咳。

肺为贮痰之器,治肺先治痰,思路:理、健、补、疏、调

5、阴虚耗液生痰: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思路: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总之,治肺病,首先抓住痰邪为患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抑痰、化痰、排痰。其次,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综合用药,整体治疗,以动其根,故顽疾可愈。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果有哪里不明白的地方,可私信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