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假冒奢侈品泛滥背后的人心“秘密”


假冒奢侈品泛滥背后的人心“秘密”

人们常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然而,面对动辄上万元的名牌商品,普通的工薪阶层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大量涌现的“假名牌”、“山寨货”满足了一些人的虚荣心。最近,央视曝光的广州城中村一处造假窝点引发全国关注,这里能生产出各种媲美真货的假冒奢侈品,而假冒奢侈品的消费者中,不少人就是“知假买假”。

其实假冒奢侈品存在多年,只是近几年逐渐多了起来。这些假冒奢侈品通常被称为“A货”,是高端仿制品。在一些购物网站上,有看起来和PRADA,GUCCI“一模一样”的衣服,还有LV,Hermes皮包,专柜卖几千上万的东西,在这里几百块钱就搞定了。

一位曾经接触过“A货”的王女士透露,一般购买者以女性为主,主要客源就是白领、家庭主妇。“高端的仿制品力求做到真,材料和款式甚至是一比一模仿。我知道有一个从事制假的老板,专门去国外看新品发布会,然后买真货回来,一点一点拆开研究。这样做出来以假乱真的假货,售价其实也不便宜,但相比奢侈品的高价位来说,还是很划得来,所以很多人慢慢地就喜欢买假货。”

其实,要说假名牌泛滥还不得不提到这几年中国兴起的“名牌热”。曾在西班牙留学的杨女士对本报记者说,大部分“名牌”都是欧洲的,不过在欧洲这样的名牌并不新鲜,只是很正常的牌子,是代表当地文化的“欧洲老字号”而已,而大部分购买这些名牌的消费者都是外国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因为有了“名牌热”,一些人才走上买假名牌之路。

杨女士表示,她回国后发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比如和好朋友在一家小吃店里吃饭,发现收拾桌子的大爷手腕上金光闪闪,那是一块白色的“香奈儿J12”;去菜市场,有大妈用“LV包”收零钱;在批发市场里,也有人系着“爱马仕”皮带吆喝;有的小店里的售货员找零钱的手腕上是一只“卡地亚”手表。“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用的这些东西的原型,竟然会如此昂贵。这些假货,假得很厉害,只是做出了奢侈品的外形。”

当然,假冒奢侈品的仿制品水平有高有低,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很多女孩子都摆脱不了对大牌的热爱,尤其是网络红人以及晒客网站的兴起,让彼此攀比和炫耀变成了某种常态。杨女士说:“我们一起留学的有个女孩,热衷购买奢侈品,对这行很有研究。她最痛苦的是,有时买了一款大热门,走到大街上经常‘撞款’,她的‘真货’见了太多的‘假货’,反倒让她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不太合群。”

杨女士表示,虽然她觉得奢侈品好,想买却买不起,但也没有想过买假货。有人在网络上淘一个样子差不多,甚至质地也差不多,但价格不过“真货”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替代品,不过使用替代品的过程根本无法带来预想中的快乐,“假货”的存在只会时不时让自己担心“被发现、被戳穿”的尴尬。

杨女士的表妹刚入职场一年多时间,最爱买的就是各种原单和A货。市面上什么产品大热,她就立马在网上淘到几百元的仿品,然后愉快地在朋友圈晒起来。“表妹的逻辑中,仿造得差不多的‘假货’和‘真货’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身边的玩伴未必看得出来,更何况她们大多也是背‘假货’,而且还省钱!”

奢侈品之所以贵,是因为除了品牌元素外,这些物品的做工和选材都是顶级的。人最不能亏待的是身体,贴身的衣服是否舒适透气,外套风衣是否百搭且经典,鞋子是否跟脚且能长久走路,这些都是衡量名牌性价比的要素。

廉价的仿制品让人看起来光鲜体面,自我感觉良好,但仅仅因为戴了雷朋的眼镜或穿了范思哲的衣服,就认为自己真的成了那个档次的人物了吗?这种“自夸”除了证明内心对“虚荣”无限的渴求外,还能证明什么?如果说虚荣带来的攀比心刺激年轻人努力工作,积极攒钱去购买真货,那至少还算做了一件好事;如果虚荣带来的攀比心只是让年轻人去购买假货,那么他很可能会形成奇怪的价值观。

买名牌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羡慕的眼光,而是要让自己在舒坦愉悦的状态下让自己保持更好的状态。名牌这东西,不是给自己贴金,或者为自己正名,它只是在提供一种服务、一种生活质量的享受。用得好不好,是否对生活质量锦上添花,只有自己最清楚。本报记者 毕嘉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