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骨科大夫送您無刪減版頸椎病防治全集

第一集(什麼是頸椎病)

王先生,46歲,世界500強公司財務總監,長時間使用電腦,頸肩部僵硬疼痛年餘,未正規診治,多次養生館按摩,但有時緩解有時反而加重,近兩月出現左上肢放射痛伴麻木,我院門診確診為頸椎病。

隨著長期的低頭使用電腦、手機等不良工作生活習慣,職場白領頸椎病日益增多,不僅給患者朋友帶來了身體上的痛苦,還帶來了沉重的精神負擔(擔心工作、經濟、生活質量下降)。但究竟什麼是頸椎病?頸椎病有哪些類型?作為職場精英的你又有多容易得頸椎病?頸椎病為何頻頻纏著你?我到底有沒有得頸椎病?得了頸椎病怎麼辦?不想得頸椎病怎麼辦?預防頸椎病有哪些套路?我今天就和朋友們聊一聊頸椎病的常識及日常保健方法。

骨科大夫送您無刪減版頸椎病防治全集

其實說白了,頸椎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是常見的一種職場病,它是在頸椎退變老化的過程中,大家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或誘發出來的疾病。它又叫頸椎綜合徵,是由於頸椎間盤、頸椎的骨關節、相關的肌肉、韌帶筋膜發生了退行性改變或者是繼發性改變,壓迫或刺激到周圍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甚至是血管特別是椎動脈等組織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的綜合症候群。

我們傳統上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以及罕見的食道型等。現在認為臨床最有價值的主要是神經根型、脊髓型。神經根型最常見,開始多為頸肩痛,逐漸加重並向上肢放射,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皮膚可有麻木/發冷等感覺異常,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重者可能有肌肉萎縮。脊髓型最嚴重,其最先出現的症狀主要是四肢乏力/踩棉花感/行走和持物不穩等,隨著病情的加重,可出現脊髓癱瘓。

頸椎病如此危險,那麼作為職場精英的你又有多容易得頸椎病呢?頸椎病又為何總是纏著你呢?如何判斷自己到底有沒有得頸椎病呢?您且繼續向後看。

第二集(職場怎麼會得這個病?)

李小姐,26歲,網絡公司業務經理,長時間使用手機,頸背部疼痛半年餘,未正規診治,多次足浴店按摩,但有時緩解有時反而加重,近月出現右手放電樣疼痛,我院門診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李小姐如此年青也會得頸椎病,可能很多聽眾都是心有慼慼焉吧!

我們在第一集講過,頸椎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是常見的一種職場病,通常來說,頸椎病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顯著提高,40~50歲發病率約20%,60歲以上達50%。但近年調查顯示,頸椎病發病年齡已漸漸趨於年輕化,青少年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門診甚至不乏中學生頸椎病患者。

骨科大夫送您無刪減版頸椎病防治全集

頸椎病發生的內因主要是頸椎退行性變、先天椎管狹窄、畸形等,外因主要是姿勢、疲勞、受涼、外傷、情緒等。對職場人士來說,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的姿勢不正確,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避免損傷。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老化,並出現慢性勞損,或者外傷導致頸椎間盤、相關的骨關節肌肉、韌帶筋膜損傷,從而繼發一系列症狀成為頸椎病。而頸部受涼和情緒不佳則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

有朋友問了,手指發脹,是不是頸椎壓迫了神經?如何診斷頸椎病呢?

其實,要明確診斷頸椎病最好是行MRI檢查證實。只是雙手發脹,手指發麻,不能說明是頸椎壓迫,有可能是外周神經壓迫症,有可能是腕管綜合徵、肘管綜合徵,或者血管受壓。診斷頸椎病一定要有臨床不適的病史,醫師正規體格檢查,再結合MRI檢查,或者患者不能做MRI那麼也最少是CT檢查,我們臨床一定要症狀、體徵、影像學三吻合才能確診頸椎病,只有影像學椎間盤突出而沒有臨床表現則不診斷為頸椎病。當然有時為了和別的疾病鑑別,可能需要進一步行肌電圖及血管檢查(血管彩超、TCD、MRA、椎動脈造影等)。

那麼,被醫生診斷得了頸椎病又怎麼辦呢?您請繼續向下看第三集。

第三集(得了這個病怎麼辦?)

繼續和大家分享一個病例。劉女士,35歲,中學老師,長時間低頭寫教案和批閱作業,頸肩部僵硬疼痛3年餘,社區醫院X片檢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多次牽引理療,但有時緩解有時反而加重,近三月出現腳踩棉花感,行走不穩,漸加重來我院門診,行MRI檢查後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

劉老師加上我們前面提到的王先生、李小姐,他們三人得了頸椎病後不僅身體痛苦,生活質量下降,也都非常害怕,怎麼辦呢?其實啊,絕大多數頸椎病都是可以可治“好”的,當然這個好是指症狀好轉得到控制,畢竟現有的治療手段都只能延緩或改善頸椎病的症狀,而不能阻止人體衰老,當代科學技術還不能實現返老還童呢。

骨科大夫送您無刪減版頸椎病防治全集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約80%的頸椎病都可以通過保守治療治“好”。

保守治療的方法包括理療、牽引、藥物、運動、支具、傳統手法、針灸等。理療是物理療法的簡稱,是用自然和人工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人體,以治療和預防疾病。但作用較微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且經常理療易對皮膚產生燙傷。牽引是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腫加重。藥物主要用於緩解疼痛、局部消炎消腫、放鬆肌肉治療,對繼發的局部軟組織勞損等療效較明確。對伴四肢無力或麻木患者,還可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促進受損神經恢復。

頸椎病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前路融合、前路人工椎間盤置換、後路椎管減壓(鑰匙孔、單開門、雙開門、全椎板)、前後路聯合手術等。

手術治療目的是通過減壓與重建穩定防止神經病損進一步加重,為已出現的病損創造恢復條件,以前路直接減壓為主,必要時後路手術。

手術適應症包括:1.有脊髓受累症狀;2.非手術治療後根性疼痛未得緩解或繼續加重,影響生活工作;3.出現多次頸性眩暈、暈劂或猝倒,經非手術治療無效;4.突然發生頸部外傷或無明顯外傷而發生急性肢體癱瘓;5.椎體前方骨贅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經受壓症狀。

回到前面劉老師我們知道,她有脊髓受累症狀已經有了明確的手術指徵,我們給她進行相關檢查後進行了前路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後第二天行走不穩就好轉了,術後三週就回到了講臺。而王先生和李小姐都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李小姐病程短病情輕經牽引理療和藥物治療3周就明顯好轉了,平素注意保養預防,已數年未再發作。王先生病情相對較重但經過正規保守治療4周後症狀也明顯好轉了,但他其後幾年經常復發且保守治療效果越來越差,後來出現了手指動作不靈活、手部肌肉萎縮,嚴重影響工作,我們給他做了前路頸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手術後症狀改善。

雖然絕大多數頸椎病都是可以可治好的,但能預防不得病豈不是更好嗎?且聽第四集講解。

第四集(如何遠離這個病?預防)

最近有好幾個朋友問了以下這個問題,我覺得有點共性,先回答一下。“低頭族”經常低頭玩手機,脖子會很不舒服,有時脖子一扭咯噔一下,這種算不算頸椎病呢,還是其它的什麼病?

其實啊,一般來說,脖子響、關節響不算病,這和人體的發育構造有關係,有的人他的韌帶比較鬆弛,他可能活動的時候就會有響聲,當然若同時合併有其它的症狀,那就要當心了。比如說(膝)關節咯噔咯噔響又伴有疼痛症狀,就可能是半月板損傷。脖子也是一樣的,像韌帶鈣化,他脖子活動的時候,滑過去,就可能響。關鍵是看有沒有疼痛麻木等症狀,沒有症狀,就不要緊。但是不管怎麼說,隨時隨地要防治頸肩部急性或慢性損傷,日常工作生活或鍛鍊方式方法一定要注意,“低頭族”一定要時不時抬頭望望,那才能防止頸肩部的慢性損傷哦。

骨科大夫送您無刪減版頸椎病防治全集

下面我就具體講解一下預防頸椎病都有哪些套路吧。

1. 改正不良生活、工作習慣,避免頸肩部慢性損傷。切忌長時間低頭工作、看書或遊戲,低頭半小時需要抬頭運動,不要斜躺著看書,“葛優”躺時間長了搞不好有變成“葛優”癱的風險。對職場人士來說,最佳的工作坐姿儘量保持自然端坐位,調節桌、椅之間高度,避免頭頸部過度後仰或前傾、前屈,使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工作約30分鐘應該讓頭頸部左右轉動,轉動時宜輕柔、緩慢,在短時間內重複數次,以達到該方向最大運動範圍為佳。

2. 頸部保暖,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空調溫度不能太低,涼風不能直接對著頸肩部;洗澡時可以讓熱水多衝一衝頸肩部;頸肩不適時可以做一做理療,適當按摩放鬆,但是推拿需謹慎。

3. 枕頭高低合適,享受美好睡眠。仰臥時頭頸部不要懸空,枕頭10釐米左右為宜,(肩寬-頭寬)/2為適宜的枕頭高度,如果是側臥位,將其頸部置於枕頭中間的凹陷處,使枕頭的支點位於頸側部的中點,枕頭高度與肩膀同高最好。

4. 堅持頸肩部肌肉鍛鍊,維持頸椎穩定和優美形態。鍛鍊要領是動作要和緩,避免頸椎快速活動,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不要過度鍛鍊損傷肌肉韌帶,鍛鍊方案要個體化,隨意鍛鍊反而可能造成頸椎損傷。

米字操:以頭頂或下頜為筆頭,用頸作筆桿,反覆書寫“米”字5個。蒼龜縮頸:使項背部肌肉強力收縮持續5秒鐘,然後完全放鬆回位。白鵝引頸:在矢狀面上以下頦引領頭頸,做前伸、後縮環狀活動。大鵬展翅:持續5~10秒鐘,然後完全放鬆回位。適用於頸部肌肉較緊張,久坐辦公室或電腦前,能起放鬆頸部肌肉、緩解頸椎壓力作用,連續做30次為1組,每日早晚各做1組。

5. 最後一條,愛好運動的讀者朋友請記住,體育運動前後一定要做熱身和恢復活動,量力而行,必要時請教練指導,避免頸肩部急性損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