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張北縣德勝村:“日子當真一天比一天好”

張北縣德勝村——

“日子當真一天比一天好”

张北县德胜村:“日子当真一天比一天好”

初秋時節,金色陽光灑滿張北沃野。圖為俯瞰德勝村。記者田明攝

金秋十月,豔陽高照張北沃野。張北縣德勝村96棟粉牆黛瓦的二層小樓,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美得像一幅油畫。

兩年前,德勝村還是壩上地區最普通不過的貧困村,全村413戶中有212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人們以種養業為生,住的是土坯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來到德勝村,看年貨、炸年糕、算收支賬,給困難群眾送來黨中央的親切關懷。

牢記總書記囑託,德勝村脫貧攻堅幹起來!“日子當真一天比一天好!”建光伏電站、種植微型薯、蓋起新民居……2018年底,德勝村喜摘“貧困帽”,實現全村脫貧出列。

“鐵桿莊稼”長得壯

德勝村東南,裝機容量400千瓦的光伏電站,像一大片“鐵桿莊稼”向陽而立。

張北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德勝村黨支部和省工信廳駐村工作組,爭取多方支持,建起兩座共50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

“德勝村這兩座光伏電站,每年發電量75萬度,每度電1.08元。收益40%用於電站運營和公益事業,60%用於扶貧。”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介紹,2017年、2018年,兩座光伏電站實際收入分別達到62萬元和72萬元。

“光伏電站成了德勝村的‘鐵桿莊稼’。深度貧困戶每人每年受益3000元,鞏固戶每人每年受益1000元,其餘用於扶貧公益崗位。”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近日對記者說。

2017年4月,張家口億源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又在德勝村南投資建設了5萬千瓦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項目。

項目流轉荒草地、荒灘地等2640畝,頂上發電,地上種植中草藥。村民每年從項目裡可以賺到“兩金”,一是土地的租金,每畝400元,二是打工的薪金。

清洗光伏板、除草、打藥……如今,50歲的村民陸金旺守著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農忙時候每天200元,農閒時候每天150元。項目流轉了12畝地,每年可得租金4800元。租金、薪金加起來,去年賺到1.3萬多元。”陸金旺告訴記者。

“像德勝村一樣,張北的‘鐵桿莊稼’已經發展壯大,普惠貧困百姓。”郝富國介紹,到目前,全縣已建成投產村級光伏電站174座共5.5萬千瓦,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4座21萬千瓦。2018年,全縣共發放光伏電站收益4038萬元,惠及貧困戶31844戶。

賬本越算心越明

近日,記者採訪時看到,村民徐學海像往常一樣在微型薯大棚裡忙碌起來,他先拉起兩側棚膜,又擰開自動噴灌設備。

2017年1月24日,徐學海家是習近平總書記看望慰問的第二家。徐學海做過心臟手術,不能幹重活。但是他樂觀堅強,承包了3個微型薯大棚,年收入兩三萬元。他說:“別人一天能幹完的活兒,我就幹上兩天、三天,咋也不能辜負總書記的囑託哩。”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徐海成家同村幹部和村民代表進行座談,算收入支出賬,詢問微型薯種苗的生產情況。總書記說,馬鈴薯是個大產業,馬鈴薯原種育種這一項有希望做大嗎?郝富國答道:“有希望,我們全縣馬鈴薯育種佔到全國五分之一。”

過去德勝村每戶都種馬鈴薯,小打小鬧,收入不穩。

怎樣發展壯大這個脫貧產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脫貧攻堅的火車頭就是黨支部。”葉潤兵說,要依託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建微型薯產業園區,幫著群眾闖新路。

當年開春以後,合作社利用村黨支部爭取的扶貧項目資金,建起280個大棚。貧困戶以每個每年1000元的價格優先承包。葉潤兵帶著村幹部跑縣裡市裡,引進兩家專業公司,由他們負責提供瓶苗、免費技術服務等。

德勝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積極聯繫對接龍頭企業,與“中國薯網”聚合農業公司簽訂50個微型薯大棚的訂單。德勝村馬鈴薯註冊了“御富德勝”商標,併成功通過了國家綠色認證,還入選了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德勝村的小賬本越算心越明——280個微型薯大棚種植,已經成了德勝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全村種植微型薯的農戶達到180戶。2018年,僅此一項,村民人均收入就有4790元;村集體收入113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2500元。

喜遷新民居 搞起民宿遊

再訪德勝村,原先低矮破舊的土坯房已不見蹤影,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新民居和花園一樣的村民廣場。

走進57歲村民劉桂榮的新民居,客廳寬敞明亮,廚房、衛浴、冰箱、彩電一應俱全,客廳裡還擺放著空氣加溼器。

“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寬敞明亮的二層小洋樓,真是又幹淨又舒心。”剛剛喜遷新居2個多月的劉桂榮笑著說。

“要把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我們就朝著這個方向幹。”葉潤兵說。

按照規劃,德勝村合併了徐家村、馬鞍架村兩個自然村,通過企業代建的方式,在徐家村原址上打造了一個集居住、生態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美麗新村。村民原來的宅基地拆遷折現後換購新民居,多退少補。

今年“五一”前夕,一期96套新民居已經分配到戶。到目前,村史館、文化廣場已經完工,村民活動中心、幸福互助院和幼兒園均完成主體工程。

沿著紅浮石鋪設的小路往南走,在一片油菜花田旁,村民王登雲家的新民居牆上,掛著大大的招牌——“老王微民宿”。她不僅是德勝村第一個搬進新民居的,也是第一個開辦起民俗旅遊的村民。

記者採訪這天,王登雲剛送走兩撥租住的北京遊客。“每棟每宿收費700元。剛開張一個多月,就賺了1萬多元,都是到附近草原天路來觀光的遊客。”王登雲臉上笑開了花。

目前,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組籌資鋪設了6公里水泥路,打通了通往草原天路的連接線。村裡建起了瓜果採摘大棚,還計劃著開發“光伏+旅遊”。

“今年,我們已在德勝村新民居東側建成了40套風格多樣的精品民俗民居。下一步,我們將建設酒吧風情街、餐飲小吃街、兒童活動中心等,引進100戶名譽新村民,以此帶動德勝村民俗旅遊業發展,提升德勝村村民的綜合素質,把德勝村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新樣板。”張北德勝旅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戎建廣說。 (記者 潘文靜 高振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