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在上海繁華的四川北路邢家橋南路口有一條厚德路。一看到白底藍字的“厚德路”路牌時,許多人的腦海裡就會浮出“厚德載物”這四個字的成語。確實,這條出自《周易》的古訓,已經融入許多國人的血液之中,併成為傳統美德的一部分為人們尊崇。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用這樣一條成語來為一條馬路命名,既通俗易懂,又好講好記,“厚德路”三個字彷彿真的就是一條“主旋律”色彩的宣傳標語,讓南來北往的行人不時在心中默唸傳統文化的名言警句,真可謂“一舉數得”了。

但其實厚德路並不“厚(寬)”也不長,原本就只有90米左右。如今因四川北路拓寬和東寶興路高架橋的興建,厚德路只有50米左右的長度了,且因為拆去了原厚德路東邊的廣福裡房屋,興建了一塊三角形的綠地,厚德路一下子失去了一半的街面“屏障”,只成為這個三角綠地的一條直角邊,厚德路的“路況”就此也讓人一纜無遺,毫無“懸念”。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從四川北路向東北望去,厚德路中間有一條叫做崇義坊的石庫門樣式的弄堂,過街樓上有“1930”的字樣。弄堂兩邊分別是商店和飲食店,其中的水餃店和澇湯店都是石庫門房屋“破牆”後開的店。其實,如今的厚德路已經淪為一條普通的人行道,卻仍豎著“厚重”的路牌,這是不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今崇義坊弄口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今崇義坊弄內

如果細細觀察四川北路周圍的馬路近況,你會發現儘管這些年“大拆大建”了許多綠地、公園和大樓,但四川北路周圍的馬路卻很少“消失”,而且大都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原形,如虯江路、虯江支路、海南路、藏東路……依然在原地原位。馬路是記憶城市歷史的最好載體。人們常說要儘可能地保留住上海城市的歷史,要保留首先就要保留住它的“形”,如果路都沒了,它的“形”又在哪裡?所以在“大拆大建”的今天,虹口作為有上海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區域,儘量不讓這些小馬路“歸併改道或消失”,哪怕一條路只剩一個門牌或一個角落,也讓它留著,這真的是“厚德”明智之舉,因為只要“路”還在,後人總還可以尋找到四川北路一帶乃至上海馬路歷史演變的脈絡。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人不可貌相,路同樣也不可“貌相”,如今的厚德路雖然這麼短,但它的歷史卻可以用“悠久”相稱了。

厚德路建於1900年左右,最初是北四川路西側的厚福裡與祥豐裡之間“兩頭通”的弄堂,由於邢家橋路向西延伸至該弄堂的北端,行人和車輛日漸增多,人們總是願意走“捷徑”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於是弄堂兩邊人家也紛紛開店,弄堂變成街,街變成馬路。當時因為它的南端正對著北四川路上的厚德里,所以就地取名為厚德路。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今繁華的四川北路商業街

可是如今查看四川北路厚德路的南端並沒有叫做厚德里的弄堂,也沒有厚福裡、祥豐裡了,原來這些弄堂大都在前幾輪的“城市化”大潮中湮滅了。

四川北路(舊稱北四川路)在上海開埠前為上海、寶山兩縣的鄉間小浜和農田。後來北四川路的南部區域先成為美租界的主要部分,1863年英美兩租界合併,這裡漸成道路,日趨繁榮。原北四川路僅在川虹浜南(現武進路以南),後租界當局逐漸向北築路擴張 ——“越界築路”。北四川路的“城市化”也一路向北延伸,當然它兩旁的建築和弄堂也就處於“新舊更替”的變化之中。如今厚德路周圍的崇義坊、永豐坊、大德里大都是1925—1930年左右建築的,也就是說它們都是當時北四川路周圍又一輪“城市化”建設之後的產物。厚德里沒有了,所幸的是“厚德路”卻保留下來了,讓我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煙塵中還尋得到厚德里的一點“煙火”氣,特別是有“鑑湖女俠”之稱的革命志士秋瑾與厚德里還有一段很深的淵源呢!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秋瑾像

光緒三十三年(1906年),32歲的秋瑾在日本參加光復會和同盟會之後回國到上海,就與革命黨人尹銳志、陳伯平等同志在北四川路上的厚德里(現為永豐坊91號)租賃房屋設立革命機關。一為同盟會會員往來作通信點;二為聯絡各地秘密會黨的場所,秋瑾當然也就居住在此。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今永豐坊主弄

同年8月的一天,秋瑾還與其他同志在小擱樓上試製炸彈,不料一時失手,炸彈突然引爆,聲震屋瓦,煙火瀰漫,驚爆四鄰。秋瑾也險些受重傷,只得回紹興養傷。同年底,秋瑾又回厚德里,創辦了《中國女報》,先後撰寫了《中國女報發刊辭》、《敬告姐妹們》、《勉女權歌》等重要文章,為喚醒廣大婦女發出了有力的吶喊。不久,秋瑾又回紹興從事革命工作,不辛起義失敗人被捕。於1907年7月14日犧牲於紹興古軒亭口。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今永豐坊支弄

厚德里是秋瑾在上海的故居地,但因為厚德里消失了,所以秋瑾的故居也就無從復原。不過,據史料考證,如今厚德路北面的四川北路1515弄永豐坊內的91號正是當年秋瑾故居所在的方位。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秋瑾故居遺址所在位置(今永豐坊91號)

 一眼就能望穿的小馬路卻歷史厚重,秋瑾曾在此研製飛彈

秋瑾故居遺址所在位置(現為一般民居)

厚德里雖然從上海地圖版塊上消失了,但它的“煙火氣”卻因秋瑾的名字而長存在上海的城市革命歷史中,它的方位又因厚德路的留存而“標座”在更多人的心目中。不是嗎,只要路在,我們總能找到來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