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崔書中:用新技術“燙死”癌細胞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本文首發於《人之初》雜誌,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全文共4885字,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

年過五旬的梁叔2017年被確診胃癌時,癌細胞在腹膜廣泛種植轉移,本應柔軟的大網膜成了餅狀,這意味著他的胃癌已經非常晚期,基本喪失了治療的機會,生存時間只剩下3~6個月。懷揣著最後的希望,梁叔來到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在這裡梁叔接受了一種新型的治療。他的體內被放置了4條引流管,3~5L含有化療藥物的恆溫液體被循環灌注到腹腔,每循環一次都經過微孔過濾器進行癌細胞過濾後再回流到腹腔,每次持續60分鐘。

在接受了3次這種被稱為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技術的治療後,醫生用腹腔鏡為梁叔探查,竟然找不到癌細胞蹤影,大網膜也恢復了正常,目前他已經生存了2年多。

為梁叔帶來生存希望的技術,其發明者正是現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崔書中,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教授、主任醫師,同時也是一位不斷向腫瘤宣戰的鬥士。


以後做什麼樣的手術都沒問題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接觸腫瘤病人,崔書中治療過數不清的腫瘤患者,做過數不清的手術。

追溯為何踏上從醫這條路,崔書中坦言是被一種崇高之意驅使。“我小時候得過重病,父母親說差點連命都沒了,被醫生搶救回來,所以從小就崇拜醫生,認為醫療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崔書中說。

為了追尋這份崇高,崔書中大學選擇了讀醫,畢業後在河南一家大醫院做了醫生。“晚上醫生少,有時我一個人要主刀四五臺手術,連吃住都在醫院裡,是名副其實的住院醫生。”崔書中笑著回憶。勤奮好學的他除了應對繁忙的工作,還緊鑼密鼓地準備考研,“常在夜裡複習到兩三點”。2年後,崔書中考上中山醫科大學研究生,在廣州一待就是30年。

從中山醫科大學畢業後,崔書中被引進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自此與他一生的敵人——腫瘤不斷戰鬥。

崔書中:用新技術“燙死”癌細胞

▲崔書中

回憶行醫生涯初期,崔書中感慨是環境造就了他。“當時社會不像現在這麼浮躁,沒有太多私心雜念,我一個人管著二十幾床病人,將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他們身上。”崔書中說,應急搶救、為疑難病人做手術、病人的日常管理,披星戴月地工作,醫術就這樣在高強度鍛鍊中得到提高。

當然還有前輩、老師們的教導。崔書中說,當年帶他的老教授非常嚴厲,要求醫生查房必須能將病人的病歷全背出來,如果背漏了或病歷上出現錯別字,都要受到痛罵。“嚴謹是醫生的基本態度。現在我也是全院要求最嚴的人,可能很多年輕醫生都怕我。”但崔書中認為從醫就應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覺悟,“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都是為了承擔起醫者的責任。

崔書中稱在醫界他有三位偶像,一位是我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呼吸病專家鍾南山院士,一位是“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第三位是他在美國留學時的老師、被譽為世界“肝移植之父”的Starzl。

“鍾院士永遠追逐在醫學的最前沿,奉獻、開拓、鑽研、合群的‘南山風格’一直鼓舞著我;吳院士在90多歲的時候依然堅持在手術檯上;Starzl將醫療事業凌駕於所有事物之上。”崔書中說,“這三位前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將一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病救人、醫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上,為人類造福,不問其他。”

以偶像為動力,崔書中從沒停下他的腳步。他記得1995年還是主治醫師時做過的一臺手術,那是從外院轉來的病人,因為腸梗阻,已經3個月都沒吃啥東西,“術前便知道難度不小,開腹之後發現遠超想象。”崔書中說,那臺手術連續做了13個小時,最終成功了,病人到現在都還健康地活著,“自那臺手術之後,我感覺以後做什麼手術都沒問題了。”

只有實力超群的人,才敢為自己下這樣的斷語。2017年5月,崔書中主刀的一臺手術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來自清遠的患者阿鳳早在2012年便被查出腹部有一個22釐米大小的包塊,因為家徒四壁,一直沒去醫院醫治,一拖就是5年。然而,腫瘤並沒有停止生長,阿鳳的肚子越來越大,以致後來身體都撐不起這個巨型肚子,她走不動路,也看不到前方的路,無法平躺。

在慈善組織和當地村委的幫助下,阿鳳被送到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救治。在來自10個專科的專家共同協作下,崔書中用了8個小時將這個巨大腫瘤完整地切除下來,稱重顯示,實體瘤為68斤,腹水7斤,加起來共有75斤之重, 腫瘤割除後切下的多餘皮膚達500平方釐米。

根據已有的相關文獻,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一例婦科腫瘤。


精準“燙死”癌細胞

擁有高超醫術的崔書中為無數病患帶去希望,而他做的另一件事,則惠及更多的人,遠遠超過一把手術刀一張手術檯所能做的,這就是上文提及的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技術。

轉移,是惡性腫瘤患者最害怕聽到的兩個字。

癌細胞的轉移有三大途徑:血行、淋巴結和種植轉移。其中,種植轉移可通過原發病灶癌細胞的脫落、轉移淋巴結破裂、癌栓出血等造成,一旦發生,預後極差,病人生存期往往不超過6個月。

胃癌、腸癌、卵巢癌、膽管癌、胰腺癌等腹腔癌症種植轉移高發,胸腔癌症如肺癌也難逃此厄運。以胃癌為例,我國一年胃癌死亡人數超45萬,20%的胃癌病人在確診時已經發生種植轉移,即便是根治手術之後,也有50%的病人會在5年內發生種植轉移。

發生種植轉移,無數遊離的癌細胞就像沙子或芝麻撒在腹腔和胸腔中,很難撿出來。為化解這一難題,醫生、研究人員一直不斷努力。

崔書中在臨床中見過太多發生種植轉移的癌症患者。“那時基本沒辦法,往往是開腹後就關上,或者往腹腔裡打化療藥,然後醫生能做的就是安慰,”崔書中說,傳統治療腫瘤的方法對種植轉移的作用微乎其微,無法阻止癌細胞的瘋狂擴散。

難道真就毫無辦法?崔書中相信一物剋一物,任何事物肯定有制衡機制,於是從2002年起,他便率領團隊開始向種植轉移這個醫學難題發起進攻。

崔書中將目光聚焦在癌細胞比正常細胞更怕熱這一點上:如果能將腹腔溫度在1小時內持續保持在43℃,就會對癌細胞造成不可逆損害。而將熱療聯合化療一起使用,那麼化療藥物在加溫條件下,抗腫瘤作用會明顯增強,可以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而預防和治療癌症種植轉移。

崔書中:用新技術“燙死”癌細胞

▲崔書中為病人做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

事實上,國外外科醫生在數十年前已經開始用熱療對付惡性腫瘤——1975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一屆國際腫瘤熱療會議上,已將熱療確定為惡性腫瘤的第五種治療方法。但當時技術比較簡單,就是用恆溫水浴箱沖洗灌注。“全麻的情況下,腹腔做完手術後,溫度大約只有33℃,熱水進入腹腔一攪和,很難達到43℃的有效溫度,只能起到灌洗沖刷作用,熱療的作用並不明顯。”崔書中說。

如何能讓熱療長時間維持在安全有效的溫度,成了突破的關鍵。因為沒有可供借鑑的經驗,外科醫生崔書中只好化身工程師,自己看書學習、請教專家、研究裝置,他笑言:“那時睡覺做夢都在想這事兒。”

經過數年的攻堅克難,2006年,第一臺數字化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技術設備成型。2009年12月,該技術拿到了國家藥監局批准的第一個同類的I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崔書中將這項技術的誕生視為自己最驕傲的事。他介紹,這項技術做到了三個精準:一是精準恆溫技術,可達到±0.1℃的精準控溫;二是精準過濾,癌細胞出來後就進不去了;三是精準清除,腹腔內不留死角。

“我們做到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做到了世界領先。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專家來參觀時,都說比不上我們,想引進這個技術。”

2010年起,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技術開始在臨床應用推廣。但是,新技術遭到一些專家的質疑。有一次,崔書中到外省某醫院推廣該技術時,吃了閉門羹。

“任何新技術出現都難免會遭到質疑,”崔書中說,他用腔鏡技術來做類比,“20多年前,腔鏡技術剛出現的時候也是受到質疑甚至抵制,但現在呢,它已是廣受歡迎的手術方式。”崔書中相信,事實和數據,會讓業界認可。

他分享了這樣一個病例:2010年,一位來自廣州的教師因為肝癌接受肝移植3年後發生種植轉移,採用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4次之後,大部分癌細胞消失,腫瘤標誌物在一週內從2000降到200。“到底熱灌注有沒有效果,這是最直觀的一例。”崔書中說,“其實,當時看到這個結果,我和團隊比病人還要感到振奮。”

這樣的病例還有許多。

回顧性研究資料顯示,與傳統治療方法相比,應用該項技術可分別提高進展期胃癌2年、4年、6年生存率19%、18%、30%,降低進展期胃癌術後腹膜複發率24%,提高中位生存期18個月;可提高Ⅲb期胃癌患者術後的5年生存率13.6%,延長中位生存期31個月;治療惡性腹水有效率在90%以上。2012年,衛生部把該技術列入胃癌的臨床規範。圍繞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技術已形成了1個臨床路徑、4個臨床治療指南和10個專家共識。

迄今,全國近400家三甲醫院都在廣泛應用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技術,全國百強醫院86%在使用該技術,已累計救治26萬例次。

2018年5月,廣東省醫學會在醫學科技成果評價意見報告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評語:“該項目在腹腔熱灌注化療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其中精準腹腔熱灌注控制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醫療質量與經濟效益的協同提升,是轉化醫學成功的示範。”

憑藉這個項目,崔書中在2018年收穫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於2019年攬得第十五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崔書中介紹,對患者而言,根治性手術後進行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更有意義,可以從根本上預防腹膜種植轉移;對於已經種植轉移的患者而言,則可通過減瘤手術後,再使用精準熱灌注化療殺滅殘存的腫瘤組織和細胞,提高生存期;對於已經發生廣泛種植轉移或併發惡性腹水的患者,精準熱灌注化療可在短期內將腹水控制,改善生活質量,部分病例甚至能夠創造出減瘤手術的機會。

目前,崔書中團隊已經建立了胃腸、卵巢等10餘種腫瘤多中心大數據庫,並牽頭國內外50多家三甲醫院開展3項隨機對照試驗。預計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全面、更權威的結果。同時,他們還在開展研究,以進一步提高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的效果。“為病人尋找出更加適宜的藥物,實現更為精準的治療,走完這一步,這個故事才算是畫上了圓滿句號。”崔書中說。

崔書中:用新技術“燙死”癌細胞

▲“精準腹腔熱灌注化療技術的研究與臨床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有幫扶情懷的優秀院長

跟所有醫生一樣,崔書中工作異常忙碌,而作為醫院院長,他肩頭擔負更多,“做醫生可能只需對數名病人負責,院長要同時對上千名病人以及醫院員工負責。”2001年,35歲的崔書中便開始擔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管理科研教學、信息化、醫務等,2015年擔任院長。回顧自己在管理方面的工作,崔書中笑言還行。

在他的帶領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從小醫院發展成擁有數千張床位的大型三甲醫院;成為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擁有39位博士生導師;2018年獲得16個國家自然基金會項目;腫瘤科和醫學影像科成為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腫瘤科獲評廣州市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放射治療科獲評廣州市高水平臨床重點培育專科項目……這些都是崔書中引以為傲的成績。

如今,他最大的目標便是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三甲腫瘤醫院。說到這裡,崔書中語調鏗鏘,躊躇滿志。

崔書中還心繫基層醫院。早在2015年,他便提出一個名為“5050”的幫扶計劃——用5年時間與50家縣級醫院合作實施幫扶癌症治療,推動專科聯盟建設。目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已與40多家醫院達成共識,開展技術扶貧、幫扶雙向轉診、醫生培訓、腫瘤專科建設等。值得一提的是,這比國家在近兩年要求大力建設專科聯盟要早得多。

陽西總醫院人民醫院便是接受扶貧的縣醫院之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趙光日掛職該院副總院長,常駐陽西,跟他一起到來的是由4名博士組成的團隊。2019年5月,陽西總醫院人民醫院正式成立腫瘤科,百姓能在家門口接受一些相關的腫瘤治療,極大地減輕了經濟負擔。

“國家提出大病不出縣,那麼提升縣級醫院的腫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療水平就非常重要,大醫院派出優秀醫生下沉去對他們進行技術幫扶、培養人才是其中的關鍵,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所在。”崔書中說。

2017年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建院30週年,在當年8月舉行的慶祝活動上,鍾南山院士發來視頻致辭:“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已經在許多醫療研究領域中嶄露頭角,在一些領域中,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如崔書中院長及其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實現了熱灌注化療的高精度控制……”來自偶像的稱讚,是對崔書中醫療事業的最好褒獎。

以最大熱忱善待患者,以赤子初心投身醫學研究,搭橋鋪路關愛後輩成長,其實,崔書中所欽佩的醫療界偶像的特質也在他身上閃閃發光。

記者|廖維佳

來源|《人之初》雜誌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崔書中:用新技術“燙死”癌細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