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肇慶,古稱"端州",廣東省地級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中國硯都之稱。

地理區位

肇慶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東部和東南部與佛山市接壤,西南與雲浮市相連,西及西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和賀州市交界,北部和東北部與清遠市相鄰。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肇慶市下轄3個市轄區: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4個縣: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德慶縣,代管1個縣級市四會市,另設肇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肇慶吸引我的一個地方,是它處在西江邊上,西江到了肇慶市區,形成一個大U型,看上去十分好看。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肇慶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還在於在市區北邊,有一個巨大的湖泊——星湖。在廣東,也許你沒來過肇慶,但你肯定聽說過七星巖。

肇慶史話

肇慶古稱端州,自秦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據史書記載,肇慶封開在秦漢時期便成為了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一句話概括:"歷史開南粵,首片在封開。"

廣信(今肇慶封開),是古代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也是廣東廣西的得名地(廣信以西為廣西、以東為廣東)。經近年專家、學者考證確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封開江口鎮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肇慶城垣及披雲樓

肇慶是天主教在中國最早的發源地,是中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第一次交匯的地方。明朝萬曆年間(1583年9月10日),來華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利馬竇,進入肇慶居留,長達6年之久。利馬竇在肇慶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天主教堂;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幅中文的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中西文字典《葡華字典》等。他第一次為中國打開了一扇觀看西方文明的窗口,被譽為"溝通中西第一人"。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明清時期,兩廣總督府駐肇慶超180年,這是肇慶曆史上的輝煌時期之一。

肇慶旅遊簡覽

說到肇慶的旅遊資源,廣東人都會脫口而出這兩個地方,鼎湖山和七星巖。肇慶星湖風景區被譽為兼得"西湖之水,陽朔之山"的"嶺南第一奇觀",位於肇慶鼎湖區的鼎湖山風景區被譽為"北迴歸線上的綠寶石"。

七星巖景區由散落在廣闊湖區的七巖、八洞、五湖、六崗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見勝。景區內七座挺拔秀麗的石灰岩山峰佈列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巖。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來七星巖景區,除了遊船觀景,還有一大景觀就是七星巖的摩崖石刻。石室洞內最著名的還是石刻,洞口有唐李邕所書的<>碑刻。洞內摩崖石刻林立計有270餘處,上自唐宋,下至明清,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千年詩廊"之稱。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石室洞右側有水月宮,它始建於明朝,1957年重修,依山傍水,紅牆綠瓦,與巖前五龍亭、飛龍橋遙相輝映。石室巖上的攬月亭和水月宮倒映入湖,其景甚妙,被稱為"水月岩雲"。湖區北部的阿坡巖東麓下有雙源洞,長270多米,內有兩源合一的地下河,曲折幽深,奇巖怪石,瑰麗奇特,遊人可乘小艇入洞遊覽。

鼎湖山景區以亞熱帶天然森林、溪流飛瀑、深山古寺見長。鼎湖山林壑幽深,泉溪淙淙,飛瀑直瀉,自然風光十分迷人,包括鼎湖、三寶、鳳來等10多座山峰。原來山頂有湖,本名頂湖山。西南坡西溪龍泉坑有水簾洞天、白鵝潭、葫蘆潭等8處瀑布。山南麓有慶雲寺,西南隅有白雲寺山腰建有日僧容睿大師紀念碑。

肇慶: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祥地,北迴歸線上廣東最美的地方

肇慶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不僅有星湖,還有西江小三峽、德慶盤龍峽、封開白石巖、封開千層峰、大斑石、懷集燕巖、廣寧竹海、四會貞山、鼎湖硯洲島各具特色。

肇慶的很多地方都十分的有意思,如作為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的封開,歷史悠久;德慶有龍母文化;廣寧的竹海,十分壯觀,有時間,向北再慢慢談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