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發貨幣的目的是什麼?

老腰逍遙


增發貨幣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把控經濟的整體發展,但同時增發貨幣也會引發通貨膨脹。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任何國家都不可避免地進行貨幣增發。

那麼,增發的貨幣是如何流通到社會中的呢?最終誰將在貨幣增發中獲利?

一、增發的貨幣是如何流通到社會的?

對於增發貨幣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對於“放水”二字想必都比較熟悉。增發的貨幣正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放水”,往往增發的貨幣是基礎貨幣,也就是M1,那麼,如何變成的M2,這個“放水”的水龍頭是什麼呢?

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幾個途徑:

1、公開市場操作,比如說逆回購、MLF淨投放等等。對於投資者來說,對逆回購和麻辣燙應該是很熟悉的,一般當行情走到月末或是季末或是節假日的時候,央行往往會通過逆回購、SLF、MLF向市場進行資金投放或是直接調整逆回購、MLF、SLF的中標利率,擴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可使用額度。

2、存款準備金率,比如近半年央行三次定向降準就是典型的利用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擴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可使用資金範圍,從而緩解市場資金流動的緊張性。

3、外匯佔款,通常出口型企業出口之後會獲取外幣,並將這些外幣和央行進行交換兌換成人民幣,進而計算其經營獲利的多少。而這些外幣就構成了外匯佔款,央行在兌換的過程中就將人民幣投放到市場中了。

二、增發貨幣誰將獲利?

1、市場利率降低

投資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而貨幣的供給增加直接導致的就是市場利率的降低,這對於資金使用方而言是利好。

對於房企、金融機構等受市場利率影響較大的企業來說,增發貨幣會降低其資金使用成本,從而增加其利潤。

2、防止人民幣過快升值

出口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當出口企業獲取外幣收入之後,如果央行不進行兌換的話,會導致市場上外幣供給量越來越多,人民幣相對於外幣而言就會出現升值,但升值不利於國內企業出口,所以增發貨幣有利於防止人民幣過快升值,對於出口型企業而言是利好。

以上就是我對於該問題的看法,個人觀點不代表君銀投顧官方觀點,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議,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關注我的頭條號進行交流。


民眾投顧


增發貨幣屬於政府調控下的貨幣政策

一、國家增發貨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社會在發展,人口再增長,GDP也在增長,這些都要有充足的不斷增長的貨幣來反映出來。

2.我國長期處於進出口順差,企業在國外賺取了大量的外匯。這部分外匯回到國內直接由銀行兌換為人民幣在國內使用。我國有幾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雄踞世界第一,這就需要印製大量人民幣來兌換外匯。

3.增發貨幣,可以降低利率,也就是用錢的成本。這樣可以促進投資,投資增長可以推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才能帶動就業增長,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二、增發貨幣通過以下三種途徑流通到社會:

1.財政途徑,公開市場操作。政府發行國債,央行購買國債,政府拿到錢之後用於投資或消費,從而流入市場。

2.外匯儲備佔款。企業出口貿易順差,賺取大量外匯。銀行直接把外匯兌換成人民幣供企業使用,這樣增發的貨幣直接流入到企業手裡。

3.央行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商業銀行以票據抵押的形式可從央行貸款。商業銀行在把手裡的錢貸款給企業和個人,這樣增發貨幣就流通出去了。

三、增發貨幣到底誰收益?

先講一個例子:社會有100個饅頭,總共100個人,每人手裡有一塊錢,大家都可以買到一個饅頭。這時候,政府增發100塊錢貨幣。全社會總共有200塊錢,饅頭還是100個。這時候每個饅頭就變成2塊錢。每個人只能用手裡的錢來買半個饅頭。這樣可以理解了,到底誰受益?這就是增發貨幣引起的通貨膨脹。表面上來看,確實政府在收益。

政府可以通過“通貨膨脹稅”的方式來獲取大量的資源。所謂“通貨膨脹稅” ,是指政府通過創造貨幣而增加的收入,這被視為一種隱性的稅收。當政府通過增發貨幣來對赤字融資時,實際上就是憑空發行鈔票來支付政府所購買的商品和服務。這將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並使公眾原有的貨幣貶值,公眾因此而損失的購買力即為政府的通貨膨脹稅收入。

接下來在接著說這個例子:政府為什麼要多發行100塊錢,也就是從社會中換取那50個饅頭。政府利用手中的貨幣通過修建公路、水利設施、投資經濟建設,在返還給個人。這樣經濟增長,就業增長,引導相關產業發展。

根據經濟學家的理論,貨幣或財政投入每增長1%,GDP增長率就提高1/3%左右。根據奧肯定律,GDP增長率提高1%,就業率就提高1/2%。

總結一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再依賴投資拉動經濟,而要靠內需。內需不只靠投資,更要轉向消費,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讓人們有錢進行消費,這才是根本之道。


稅裡稅外


增發貨幣的目的有很多,貨幣一般都是由國家來決定發行的,因此,增發貨幣的目的肯定是為國家服務的。但是每個國家所處的環境不同,即使同一個國家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增發貨幣的目的也不同。下面我們一邊舉例一邊說明這個問題。

1935年到1948年之間,民國政府為了籌集軍備,大量增發貨幣。

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發行的貨幣叫做法幣。為了戰爭需要,國民黨大量增發貨幣,購買糧食等戰略物資,法幣急劇貶值,從而徹底崩潰。這個目的很明顯,為了物資;通過政府採購部門流通到社會上,最終的獲利者當然是國民黨政府了。

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後三輪QE,與我國的08年經濟危機後的四萬億投資目的一樣,都是為了刺激經濟快速復甦。

美國從2008年危機後到2014年,通過三輪QE向市場投放了三萬多億的美元,大大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經濟迅速復甦;與我國的四萬億投資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刺激經濟。

正常情況下把增發貨幣流通到社會上的方式有三種:

1.公開市場操作 如說逆回購、MLF淨投放等等,這是很多國家都在採用的放水手段。

2.調整存準率 也就是我們說的降準,如上個月我國把存準金率從16.5%調整到16%,意思就是,以前商業銀行每吸收100元的存款,以前要拿出16.5元存入央行,做為準備金;而降準後只要存16元就行了,剩下的84元可以用於銀行業務。別小看這0.5%,那可是幾千億的資金,如果按貨幣乘數5來計算的話,那就是幾萬億的資金流。

3.外匯佔款 國外的企業來我國投資,或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賺取的外匯都是以美元來結算的,但是美元在我國是不流通的,這就需要去央行先兌換成人民幣,這樣增發貨幣就投放到了市場中。正常情況下,央行會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收回一部分貨幣來做對沖,在增發時除外。

向這種情況下,在發生經濟危機時增發貨幣,誰獲利那?資金的使用者獲利,可以用超低的利息獲得大量的資金,用於擴大生產規模。

津巴布韋因政治需要超發貨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從1980年以後,ZANU和ZAPU兩黨之間就存在競爭,而且愈演愈烈,無視經濟發展是導致經濟衰敗的直接原因,經濟不好,政府就沒有稅收,沒有稅收就沒法維持政府機構和軍隊的正常運轉,這時,津巴布韋政府採用了違背經濟常識的方式,超發貨幣來支付政府部門的工資,以及其它的政府活動。最終導致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個流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政府購買,而獲利方嗎,很難說。政府獲利了嗎?沒有,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政府還會好過嗎?人民更不用說。短時間內看政府是獲利了,但長遠來看沒有獲利者。

總的來看,在正常情況下,增發貨幣都是為了刺激經濟的活力,這個增發都有一定的限度,即達到了刺激經濟的目的,又不會讓貨幣貶值太多;但非理性的增發貨幣,不管出於何種目的,無節制的增發貨幣,都會對經濟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好壞是通過貨幣的多少表現出來的,但前提是貨幣的信用還在時;當貨幣失去信用時,就是一張廢紙,當經濟處於停滯時,超發再多的貨幣也沒用。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精彩的財經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增發貨幣,意味著自家貨幣貶值。聽上去讓人不爽,但其實,自從世界貨幣匯率自由浮動以來,貶值就成為了一種手段。那貨幣主動貶值可能出於哪些目的呢?

財知識,你的專屬財經百科。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4548218488875568461, "vid": "v02004e70000bdbe056bm86jq9rhvfng\

新財知社




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增發貨幣的目的 ”經濟學被分析爛沒意思~

咱們試著換另一個視角,窺視一下為什麼有些不符合經濟規律而增發的貨幣、 人為製造過剩流動性的行為的合理性!(有點拗口對吧)

社會學告訴我們“生產力”是製造社會財富的唯一途徑.

而生產力的“核心”是科學技術.

那麼問題來了, 在一個宏觀的視角下 (宏觀 宏觀 宏觀)在科學技術沒有革新性的突破,社會生產力就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恆定狀態。

而這種狀態 ,就會造成人類社會財富分配差距加大,階層固化.

為了使社會結構重新擁有流動性,那我們就需要打破這種財富分配 、階層固化的社會態勢.

我們打破這種社會固化的目的,是讓社會重新擁有財富、階層的上下流動的穩固性.(只有流動才能產生穩定)

那麼問題來了,在科學技術不能讓生產力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前提下,怎樣去做才能在溫和而又隱蔽前提下, 又在人們可接受的範圍內,進行財富的合理性轉移 ?讓固化的社會階層產生流動性呢?

答案就是 ,一定幅度的人為增發貨幣! 通過貨幣的增發,來產生“貨幣財富”的貶值, 讓那些可以躺著吃飯的人, 重新參與社會勞動.

這是國家層面,為了促進社會發展、 財富創造、階層可流動 、維持社會穩定為目的的 “剪羊毛”行動!

在一定量增發貨幣的情況下,富人的財富會貶值, 他們的財富會縮水、 在財富不能支撐他原有的生活水準的時候 .他就會重新“勞動” 進行社會財富的創造、從而讓社會重新擁有活性 .

也就是說人為的通過貨幣政策 、讓富人破產, 讓這部分聰明人不能混吃等死 !從浪費資源的角色轉換為創造財富的動力.

由於財富與階層的固化、會使這部分混吃等死的富人,堵住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人為的通過貨幣政策讓他們財富縮水乃至破產 .會增加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從而實現社會在階層有序流動的情況下 、實現長治久安!

我們以宏觀的視角會發現,這種“剪羊毛”刺激社會活力的國家行為,是有周期性的!在封建時代 ,這種刺激手段比較單一, 不是農民起義 、就是變法.

而在“商品市場經濟時代”貨幣政策就是最好的刺激手段.

通過貨幣的增發,人為的使貨幣貶值.

通過財富縮水的富人的再創造行為,實現社會財富階層的流動性!

這是創造性的發明! 這一發明在絕大程度上,杜絕了人類社會因財富分配、 階層固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如果有時間 有必要 我會就這種行為的 可操作性 操作手法 歷史發展脈絡 展開一章專門的論述


蕼無忌憚


增發貨幣一定會通貨膨脹一直是社會的錯誤認識,特別是一些半罐水的專家鼓譟,許多老百姓就信了。為什麼社會要增發貨幣?交易增加了嗎。貨幣是交易媒介,交易增加交易的媒介也需要增加,不然生產會受到損失或者跌價(經濟學上叫通貨緊縮)。我們可以舉簡單的例子,例如你是種桃的,去年產量是一萬斤,桃的價格是兩塊錢一斤,收入了兩萬塊錢。今年增加了兩千斤產量,總產是一萬兩千斤,你需要來買你桃的貨幣是增加還是不變?如果來買桃的按照去年的單價,買桃的貨幣需要增加四千塊錢,今年你才能夠順利實現增長收入。如果來買桃的貨幣不增加,有兩種情況可能發生,一種是交易一部分,爛在樹上一部分;一種是降低價格銷售。這兩種情況你都不能增加收入。我們的經濟總是從微觀聚攏上去的,桃的增加與經濟總產出增加性質也是一樣。經濟總產出增加,沒有貨幣的增加,就要發生通貨緊縮的現象,也就是生產的東西要跌價格,或者買不出去堆在庫房裡,爛在田地裡。

我們許多人對物價上漲很反感,因為你是消費者。從生產者角度,對價格下跌最敏感。實際上,貨幣不足比貨幣太多危害更多,這不僅僅是傷害了生產者增加產量的積極性,而且因為要增加產量有投入,例如你借錢多種了幾畝地,因為銷售價格降了,沒有收回本,不能夠還借款。對生產企業來說,可能就是大問題。生產企業銷售如果困難,價格降低得厲害,借的銀行貸款就可能還不上,嚴重的把貸款虧完,社會廣泛違約,所以少發或者不發貨幣同樣不能保證金融危機不發生。我們可以參考去槓槓,也就是在緊縮借貸的時候,企業現在是一種什麼情況就知道了。

你可能說,這些年國家一直在印貨幣,按你講的道理,印貨幣是交易增加的需要,為什麼物價要上漲?其實物價上漲是收入增長沒有辦法避免的東西,因為收入本身也是物價。我還是拿上面種桃來舉例,例如你今年種桃增加了四千塊錢,我種糧食用了一樣的成本和勞動力,產量還是沒有變化,我的收入沒有增加。糧食不能增加產量,收入不能趕上種桃的,種糧食的明年就不種糧食了,這帶來每年糧食的缺乏。只有在種糧食的收入趕上種桃的,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平衡,但是種糧食的又不能增加產量,增加收入只有通過提供價格。這是經濟學上講的機會成本對價格的推動。社會收入是依靠那些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生產首先實現的,但是像理髮師小商小販搞服務工作和勞動生產率增長慢的生產卻有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就是我不搞現在的工作搞其它的工作減少的收入距離),機會成本會推動社會收入實現均衡化(例如理髮師他雖然每天再努力都只能理那麼多個腦殼,但是收入永遠會跟著社會走的,你增長他也要增長,他不增加價格怎麼辦),這是社會收入增長時期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我們卻是往貨幣頭上按。

至於央行發行的貨幣怎麼到社會上去的?我能說的是央行是銀行的銀行,銀行可以從央行貸到錢,然後再貸款給企業,企業通過買賣讓貨幣流入市場,也可以通過發工資流入你我手上。當然央行不會隨便貸款給銀行,它必須有計劃,有數量控制。此外,我們央行買進外匯,給賣外匯的人民幣,也是央行發行的方法,原來還是央行發行貨幣的主要方法。買外匯付出人民幣,直接就流入市場了。美國發行貨幣常常通過公開市場發行,買政府的債卷,政府拿到美元然後通過政府的購買,發公務員工資讓美元流入市場。當然,除了央行發行貨幣,商業銀行可以創造貨幣,雖然央行只是發行了三十多萬億人民幣,但是M2卻有一百六十多萬億,超過央行發行的貨幣都是商業銀行在貸款中創造的貨幣。


洋子146465305


馬克思說過,戰爭是對外的掠奪,通貨膨脹是對內的掠奪。美國增發貨幣,大水可以漫灌全世界,因為美元是世界通行的貨幣,他可以通過發行貨幣掠奪全世界,因此他的物價可以保持長期穩定,幾十年不漲。但是,如果某個國家是個封閉性的貨幣體系,他如果大量發行貨幣,實際上打劫的就是本國人民了。而如果他又是鼓勵出口的話,那麼他國家的物價更貴,貴到十分離譜的程度,因為紙幣多,而用於交換的貨物少。總之,發幣就像是第三稅務局,第二稅務局是房地產。


心無所住22


那要看增發多少!要保證物價整體穩定,或微漲,就要適量增發一些貨幣,如果沒什麼大事情況下增發大量貨幣,造成物價飛漲,這就是出了奸賊了!像以前國民經濟運行基本正常情況下,增發大量貨幣,造成物價年上漲百分之十幾,引起居民恐慌心裡,出現了搶購朝,哪就是出了奸賊了!


海江147


貨幣並沒有增發,只是第一次發行時候沒印出來而已。地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我們從太陽中吸收能量,我們對自身也不能做到完全的定量分析,我們搞不清楚我們地球到底有多少黃金,我們也不知道腳下這片土地能長出多少糧食,我們怎麼可能做到對我們所擁有物質財富的準確定量,所以我們所用的貨幣說到底都是個相對概念,為了對社會財富總量進行數字化修正,我們還引入了利率。利率,這個讓你算起來頭疼的東西,之所以存在,恰恰是因為人類的無知。


土衛2號


政府增發貨幣的目的在於,"除了戰爭和重大的自然災難等不可抗拒力因素之外,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主,以改善國計民生,拉動內需為目的而增加的公共性開支!"

而在世界所有的國家中,按照貨幣增發模式,新增發貨幣首先流入政府部門,會再以政府投資的方式花出去!被政府認為最急需的部門,並且優先發展的行業,會成為增發貨幣最早的受益者!

而這些部門和企業的僱員收入會首先得到提高,他們投資與需求的增加,會帶動相關行業,企業的收益增加。

相對來說,價格上漲最晚的,肯定是距離權力最遠的部門和行業,然而這些價格上漲會波及到較為重要的最終消費品一食品!

如農民也可能因為豬肉,糧食價格的上而受到一些好處,但在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價格上漲之前,其他服務與商品的價格早就漲上去了,所以,他們的收入並沒有增加多少。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這些商品和服務價格的猛漲,產生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預期後,政府必然會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干預價格,就這樣,他們所享受的紅利也就完全消失了,使他們成為通貨膨脹的淨損失者!

從信貸的角度看,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通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是債權人。一般來說,借貸的債務契的都是根據通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因此在發生通脹後,債務契約無法得以更改,從而讓實際利息率下降,所以使債務人受益!

在民間的借貸間,通貨膨脹就會更有利於債務人而不是債權人(高利貸除外)。因為關係好的都不要利息,即使那些根據銀行利率要了利息的,除去通貨膨脹因素,最終還是債權人賠錢!

但是,你這時不要再指望能從銀行裡佔到什麼便宜,銀行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們知道通貨膨脹的威力,總是率先上調貸款利率,物價上漲10%,利率便會上調10%,甚至是更高!

對於企業而言,在僱主和僱工之間,通脹對僱主有利而對僱工不利。

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脹下,工資無法根據通脹率來進行對工資的調整,從而在名義工資不變或者略有增長的情況下,讓實際工資下降。而實際工資下降會讓企業的利潤增加,而企業的利潤增加則有利於刺激投資,這就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如果一個國家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時,整個國民經濟都在受打擊的情況下,企業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以後,僱工和僱主都不會在通脹中受益!

對於高收入者的利弊關係。

工增的增加,達到納稅起徵點的人數也隨之提高,有更多的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增加了政府的稅收。但公眾納稅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通過這種通貨膨脹,政府所得到的稅收叫做″通貨膨脹稅"。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米爾頓,費裡德曼曾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無一例外都是貨幣現象"。而正是在這種通脹現象下,我國民間才有了"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受大窮"的精闢民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