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史上,因意外情況的出現,獲得勝利的戰爭有哪些?

今古言堂


1938年3月下旬,日軍集中了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兩個主力師團,準備在臺兒莊會師,和從南京北上的日軍合圍徐州。其中,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南下,板垣師團則是在煙臺登陸後,向臨沂進攻。按照原計劃,磯谷師團應該沿津浦路支線嶧縣到棗莊的鐵路迂迴,等板垣師團突破臨沂之後,兩個師團在臺兒莊會師,然後並肩沿津浦路南下。但磯谷師團自參加侵華戰爭以來,連戰連捷,未遇敵手,沒有遭受過重大損失,所以對中國軍隊非常輕視,就想著不等板垣師團到來,就先攻擊臺兒莊。

臺兒莊的守軍是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第二集團軍雖然頂著一個集團軍的名義,但實際上只有三個師外加一個獨立旅的兵力,總共大約2.4萬人。這個兵力其實和當時國軍的一個軍的兵力差不多,比如當時張自忠率領的同樣出自西北軍系統的五十九軍,雖然名義上要比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低兩個層次,但卻有3.2萬人。更要命的是,孫連仲的這點部隊,當時的裝備水平還非常低劣,基本上沒有炮,只有戰區臨時配屬給孫連仲的一個戰車防禦炮連,輕重機槍很少,步槍也不是每人都有,有些士兵的槍甚至是清朝時期的產品。

孫連仲的部隊一直都以擅長守城著稱,在徐州會戰之前,孫連仲本來隸屬於第一戰區,駐紮在河南許昌一帶,一直到臺兒莊之戰爆發之前的前四天,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才從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那裡調來了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同時還有湯恩伯的十七軍團,張自忠的五十九軍,以及孫震率領的川軍兩個軍。三月十九日,孫連仲到達戰區後,與李宗仁見面,就被派到臺兒莊擔任防禦任務,阻止日軍渡過運河。到三月二十三日,日軍就開始攻擊臺兒莊,留給孫連仲的時間很少。

臺兒莊其實是個鄉鎮,但是運河在這裡拐了個彎,所以運河邊上聚集了一兩千家各種店鋪,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縣城的規模。而且,當地老百姓習慣於用石頭蓋房子,所以房子都比較堅固,一旦打起來,每一座房子都是一個堡壘。日軍要從國軍手中奪取一座房子很不容易,反過來國軍要反攻日軍奪回來,同樣很不容易。無論是哪一方主攻,都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才能得手。因此,臺兒莊就成了一個半永久工事構成的防禦陣地體系。孫連仲率部到達臺兒莊之後,派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在臺兒莊內部堅守,兩個師分居兩翼,一個獨立旅留作預備隊,以臺兒莊為主陣地。

日軍磯谷師團當時到達並攻擊臺兒莊的部隊總數大約二萬餘人,有各種炮七八十門,還有飛機臨空助戰。也就是說,日軍和孫連仲的部隊數量實際上差不多,但武器裝備方面,日軍要超過孫連仲很多,尤其是火力構成上,日軍的炮火完全可以對國軍形成壓制。但有趣的是,日軍到達臺兒莊的時候,國軍已經搶先佔領了臺兒莊內部的房屋,形成了防禦陣地,日軍只能強攻。而且,日軍只能和國軍在臺兒莊進行巷戰,逐屋爭奪。從三月二十三日開始,日軍不斷持續攻擊了一星期,到三月底的時候,日軍已經佔領了臺兒莊三分之二的房屋,國軍只能據守三分之一的一個角落。

到四月初,孫連仲部隊傷亡太大,尤其是基層的營連排幹部,傷亡非常大,有的團幾乎連排長全部犧牲,孫連仲感覺有點守不住了,於是向李宗仁請示,能否退出臺兒莊,這就等於放棄了臺兒莊。李宗仁這時候已經調湯恩伯軍團兼程南下,只要湯恩伯的部隊到達,就可以像在臨沂一樣,內外夾擊,將磯谷師團消滅在臺兒莊。所以,李宗仁堅決不同意孫連仲撤退的要求,並且要求孫連仲不僅不能撤退,還要組織敢死隊,發動夜襲和反擊,再堅持一天。孫連仲表示有困難,李宗仁說,長官部出十萬大洋作為賞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孫連仲才同意繼續堅守。

孫連仲於是電話轉告在臺兒莊內指揮堅守部隊的池峰城,部隊都打光了,你就填上去,你填光了,我就來填,要在臺兒莊死戰到底,決不允許後退半步,有敢度過運河撤退者,殺無赦。這就等於給池峰城下了死命令,池峰城知道了長官部和集團軍的決心後,也不說撤退的事了,召集幹部開會,從部隊裡選拔了八百多人,組成敢死隊,夜裡發動逆襲,反攻日軍。日軍此時本以為國軍已是強弩之末,沒想到國軍居然還能發動反攻,所以被國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紛紛潰退。逆襲過後,日軍佔據的臺兒莊的房屋只剩下了四分之一。

池峰城的部隊之所以如此勇敢,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在池峰城組織的敢死隊準備發動逆襲的時候,已經可以聽到日軍後背方向傳來的炮聲,說明湯恩伯的部隊已經到了,並且和日軍接上火了,這就讓守臺兒莊的部隊士兵有了底氣;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日軍和國軍是在臺兒莊莊內的石頭房屋內進行逐屋爭奪的巷戰,所以日軍的炮火優勢完全無從發揮,加上日軍不擅長夜戰和近戰,而西北軍人手一把大刀片,又特別擅長近戰和夜戰。這就等於日軍的優勢這時候其實已經無從發揮了,而西北軍的優勢卻剛好可以充分發揮,所以一戰就把日軍擊潰了,日軍殘部只能倉皇逃往嶧縣,死守待援。

臺兒莊之戰日軍參戰部隊共約二萬多人,傷亡一萬多人,孫連仲的部隊參戰的約2.4萬人,傷亡也達到一萬多人,但因為臺兒莊特殊的地形條件,讓日軍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而西北軍的優勢剛好可以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取得了抗戰軍興以來第一次大捷。這次大捷不僅是抗戰以來國軍第一次幾乎全殲日軍一個主力師團,也是日本自有現代陸軍以來,第一次遭遇如此慘重的損失,所以當時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在中國國內,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以至於國軍高層當時一度決定繼續向徐州大舉增兵,與日軍決戰,社會上也出現了速勝論的論調。


蕭武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兵力規模、武器裝備、訓練管理、後勤補給、官兵士氣以及指揮官的謀略和勇氣等等。不過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戰爭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激烈的社會運動也是存在一定偶然性,有時儘管在戰前進行了充分的技術分析、制定了周密的戰略戰術、準備了充足的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物資,然而突發的意外情況仍可能在瞬間改變戰局。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華元率軍攻打鄭國,華元為鼓舞士氣就吩咐炊事員給大夥加餐,大鍋燉羊肉,犒勞士兵。一人一塊,士兵們興高采烈地捧著羊肉骨頭大啃特啃。偏偏到了華元的馬車伕羊斟這裡沒了。羊斟沒吃上羊肉,心中悶悶不樂,在一旁喝涼水。原來華元軍務繁忙,忘了交代分給羊斟一份。羊斟見其他人吃得滿面紅光,不禁氣不打一處來:都說近水樓臺先得月,跟著領導好處多,怎麼我就那麼背時呢!這不是誠心作踐我嗎?有仇不報非君子,羊斟暗暗打定了主意,決定以牙還牙。第二天華元乘著羊斟駕的戰車出征。宋鄭兩軍相遇,雙方擺開陣勢,互相廝殺起來。就在兩軍激戰正酣之時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駕著馬車風馳電掣般向鄭軍的營地駛去。車上的華元大驚,對羊斟喊道:“你暈頭了嗎?這是去哪兒啊?那邊是敵營啊!”羊斟回過臉答道:“昔之羊羹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分羊肉你說了算,去哪兒我說了算。就這樣羊斟駕著戰車徑直到了鄭軍大本營。結果宋軍大敗,可憐的華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計謀還未施展,就稀裡糊塗地成了俘虜。這都沒地兒說理去啊。

公元前430年古希臘城邦分為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兩大陣營交戰。雙方各有優勢:雅典在經濟實力和海軍實力上優勢明顯,而斯巴達方面則在陸軍方面佔據絕對優勢。斯巴達軍隊憑藉自己在陸戰中的優勢推進到阿提卡半島,這裡距離雅典只有不到6英里。斯巴達人不斷破壞雅典人在城外的農業區,試圖通過這種破壞行為誘使雅典人出城決戰,從而利於自己在陸戰方面的優勢打敗雅典人。然而雅典擁有可以連接比雷埃夫斯港和雅典城的長城以及縱橫海洋的海軍。雅典方面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將城外居民全部遷入城內憑藉城牆固守,無論斯巴達人如何挑釁就是不與斯巴達人正面衝突。斯巴達人在雅典的城牆下遭遇了挫折:當時的士兵都是動員的民兵,所以一到農忙時節就必須回去參與農業生產。斯巴達人在圍城40天后感覺到了糧草補給的壓力,雅典則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劫掠伯羅奔尼撒同盟。然而戰前從城外大量遷入的人口使雅典城出現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終於一場大瘟疫席捲了雅典城。這次瘟疫導致雅典損失了25%的人口,同時也使雅典的經濟和民心士氣全面崩潰:執政官伯利克里和雅典陸海軍的高層領導人幾乎全部染病身亡。可以說這場瘟疫導致了戰局的瞬間逆轉。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餘萬大軍(對外號稱八十萬)南下,與由孫權、劉備組成的5萬聯軍對峙於赤壁。曹操的士兵由於水土不服而大量染病,同時主要由北方人組成的曹軍不適應水戰,於是曹操就把戰船首尾相連。這樣做的效果是使曹軍士兵在船上可以如履平地,然而這也為對手提供了火攻的機會。曹操想的是:如果對手使用火攻之策就勢必藉助風勢,隆冬時節何來東南風啊?曹操就是太自信,然而他以為不可能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東吳將領周瑜的部將黃蓋假裝向曹操投降,因此得以名正言順帶著自己的部隊靠近曹軍。事實上黃蓋早就選取蒙衝戰船十艘裝上幹荻和枯柴,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當黃蓋的部隊向曹軍靠近時曹操軍中的官兵都走出營來站著觀看,他們都以為黃蓋是來投降的。當黃蓋的部隊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時那十艘船同時點火後像箭一樣衝入曹軍的陣營中。曹操趕緊命人砍斷連接戰船的鐵索,然而為時已晚:頃刻間曹軍戰船全部被點燃,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一時間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曹操只得領軍從華容道步行逃走,此時天降暴雨、狂風大作,曹操的軍隊行進在泥濘的道路上,最終狼狽不堪地撤回北方。曹操一統天下的夙願就此灰飛煙滅,三足鼎立的格局由此形成。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贇死於疾病,只有六歲的太子繼承了皇位,而實際上的朝政大權則掌握在外戚楊堅手中。這年六月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尉遲迥起兵反對楊堅,楊堅則派名將韋孝寬率領朝廷大軍前往討伐尉遲炯。就在戰局呈現膠著狀態時戰場周圍突然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老百姓:他們互相交頭接耳,有說有笑,與戰爭中嚴肅的氛圍顯得是格格不入。雙方都納悶:這些人到底支持哪邊呢?其實他們哪邊都不支持。原來這些百姓只不過是聽說城外在打仗,於是就專門跑出來看熱鬧罷了。對他們而言:數十萬人打仗的場面實在是百年難遇,以助於竟不顧自己和他人的身家性命拖家帶口趕來看熱鬧。不知道為什麼我始終覺得這種說法不可信,然而正史就是這麼明明白白記載的,所以大家姑且聽之吧。這些人一邊看熱鬧,一邊還煞有介事地點評一番,然而就在他們指指點點的時候天上卻突然下起了箭雨,管你是來打仗的還是看熱鬧的都紛紛被射中。這下可把這些圍觀百姓嚇壞了,於是他們一窩蜂地亂竄,這就不可避免會對兩軍的陣型造成一定衝擊。要說這時韋孝寬和尉遲迥的指揮水平就表現出來了:儘管雙方都不同程度受到圍觀百姓的衝擊,然而韋孝寬成功控制了局面,相比之下尉遲迥這邊的陣型就完全被衝散了。這樣一場決定中國未來歷史走向的戰爭就這樣被一群看熱鬧的圍觀群眾打亂了。

公元989年契丹名將耶律休哥率兵南下。得到消息的宋真宗大為震驚,因為這個耶律休哥可不是一般人啊。當初宋太宗趙光義北伐遭遇的高粱河之敗就是敗於耶律休哥之手,導致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楊業被俘的戰役也是由耶律休哥指揮的。宋真宗緊急起用大將李繼隆領兵萬餘前去增援,得到消息的耶律休哥則率幾萬精騎前來攔截。耶律休哥一心一意準備與李繼隆率領的宋軍主力交戰,因此一路上碰到宋軍的小股部隊都根本不搭理人家以免消耗兵力。當時宋軍中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官尹繼倫正好帶著一千多人的小股部隊在宋遼邊境巡邏。耶律休哥碰到尹繼倫的部隊後仍是習慣性地選擇無視,說白了就是壓根沒把尹繼倫這支部隊當回事。耶律休哥想的是:你一個無名小將還不值得我動手。尹繼倫可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他就鼓動自己手下這一千多人的士兵:“這幫契丹賊寇回頭要是打了勝仗,那麼他們回師的路上消滅我們這種千把人的部隊很容易的事。不如我們現在跟在他後面,然後趁他不備襲擊一下子,就是戰死了也算立了功。哪兒能就這麼不聲不響地當炮灰呢?”士兵們覺得尹繼倫說得有道理,於是就按他說道悄悄跟在遼軍後面。到了第二天早晨遼軍士兵吃飯的時候尹繼倫突然從後面發起進攻,這時遼軍的防守正處於鬆懈狀態,一下子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混亂中遼軍主將耶律休哥也被宋軍士兵砍傷,恰巧這時李繼隆率領的宋軍主力也來到了這附近,李繼隆一看遼軍營中大亂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於是遼軍這次南侵就這麼因為尹繼倫這麼一個小人物莫名其妙失敗了。

公元1560年影響日本未來歷史走向的桶狹間之戰爆發,對陣雙方分別是織田信長和今川義元。雙方的實力是極其不匹配的:織田家領地的年貢在十四五萬石左右。一萬石糧食大約足以供養300人,所以織田家能供養的常規兵力大約為四千到五千人。相比之下今川家的年貢達到了六十七萬石,足以供養軍隊兩三萬。這個數字在我們看來依然不算大,但在日本戰國時代所有割據一方的諸侯大名中這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桶狹間之戰中今川義元實際動員的部隊大約為二萬五千人,這比織田信長所能動員的總兵力還多。雙方的兵力物資不對等,而雙方的統帥在當時的人看來也是判若雲泥:今川義元當時號稱“東海道第一弓”,而織田信長的外號則是“尾張大傻瓜”。更嚴峻的是:這場戰爭中今川義元處於攻勢,所以他的部隊可以儘可能集中;然而作為防守方的織田信長卻要防守多處要砦,所以他的兵力是處於分散狀態的,這就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作為織田家領地的尾張地域狹小,迴旋餘地不足,一旦失利就有覆滅的危險。當年5月12日今川義元誓師進攻,5月19日今川義元已攻破丸根、鷲津砦。此時今川義元的主力已到達桶狹間,準備進攻織田家大本營清洲城,織田家有被合圍的危險,而此時的信長兵力僅1000餘人。信長決定集結全部剩餘兵力突襲今川義元的本隊做最後的一搏。恰在此時天降暴雨,已進軍多日的今川軍紛紛避雨,未料到敵軍的突襲,織田信長趁機發動突襲。織田信長的目標很明確: 他命令手下不要戀戰,不要首級,瞄準今川義元的大旗殺去。地域狹小的桶狹間本就不利於大部隊的展開,況且大雨導致道路泥濘使今川軍無法相互支援。這樣今川義元在兵力上的優勢就因為地形和天氣的原因被削弱了,很快今川義元就被織田信長的親信斬首。

1930年4月閻錫山與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為了集中精銳兵力消滅蔣介石在河南的有生力量,閻錫山和馮玉祥召開了聯席軍事作戰會議,分別制訂了精密的作戰計劃。會上決定:閻錫山和馮玉祥各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在河南省的沁陽縣會師,集中兵力,優勢合同,一舉聚殲駐在河南省的蔣介石軍隊。沁陽在河南省的北部,離黃河北岸70公里。這個地方北靠山西,而閻錫山的軍隊絕大部分駐紮在山西。之所以選擇沁陽為兩軍的集結地,當然是信賴閻錫山部隊的地緣優勢。對閻錫山而言:沁陽離山西較近,進可攻、退可守,非常有利。會後馮玉祥的作戰參謀擬定了一份調動部隊的緊急命令:“命令某某部,晝夜兼程,直插沁陽,與閻錫山部會師……”誰知在起草命令時誤將沁陽寫成了泌陽,偏偏河南還就有個地方叫泌陽。泌陽位於河南省南部,離湖北省只有幾十公里路程。當時湖北是蔣介石重兵駐防之地,在那裡集結當然對馮閻聯軍不利。閻錫山部隊按預定時間趕到沁陽左等右等,眼看會師時間已過還是看不到馮玉祥部隊的影子。閻錫山的部隊因為人數少,不敢單獨作戰,於是就發電報詢問馮玉祥。馮玉祥一查才知道奉調的部隊已經奉命揮師南下趕去泌陽了。這時蔣介石的部隊已在湖北集結,這裡離泌陽很近,眼看部隊就要被蔣介石重兵包圍。大驚之下的馮玉祥急令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戰計劃已來不及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激烈的社會運動,戰爭也會有意外出現,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意外就會改變戰爭的結局。

一、月餅帶來的勝利,

在1940年8月的時候,新四軍在江北地區組建了一支隊伍,去揚州一帶開展游擊戰爭。他們在政委於鎮軍和江北馮的領導下,積極發動群眾開展抗日工作,很快就在曹甸附近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並把根據地的抗日工作搞得紅紅火火。

新四軍的發展壯大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嫉恨和恐懼,他們把這支抗日的隊伍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當時國共合作抗日,國民黨不敢明著跟新四軍開戰,國民黨蘇魯戰區司令韓德勤就想借助日本人的手消滅新四軍這支隊伍。

但國民黨不知道這支隊伍的實力如何,就藉著中秋節去慰問新四軍的名義來摸清底細,韓德勤讓自己的副官帶了很多月餅去慰問新四軍。要求自己的手下給新四軍戰士發月餅,一人一斤,不許多領。

新四軍把國民黨當成友軍去看待,也沒有想到這裡面有什麼陰謀。韓德勤的副官一清點月餅,剛好發了140斤,於是就通過漢奸告訴日軍這支隊伍有140人。日軍很快就制定了掃蕩計劃。第三天就氣勢洶洶向新四軍駐地殺去。

可是日軍還沒有走到村頭,就被新四軍的崗哨發現,新四軍馬上動員投入戰鬥,把前來掃蕩的日本兵打得暈頭轉向,帶隊的日本小隊長覺得有點不對勁,100多人怎麼這麼大火力?而且火力越來越大,對方攻勢越來越越猛。


日軍小隊長見勢不妙趕緊下了撤兵,誰知撤退途中又碰到一夥人馬,只好硬著頭皮打了起來。

原來韓德勤副官手下發月餅的士兵把一人一斤錯聽成了一人一個,等於把新四軍戰士的數量少報了三倍。副官覺得不妙趕緊派兵前去增援日本兵,誰知道到了那裡被日軍當做了新四軍,開始了狗咬狗的交火。

新四軍雖然人數對日軍戰了優勢,但武器落後,也沒有充足的戰鬥裝備,匆忙迎戰,只想打一下掩護群眾撤退就轉移,後來一看日軍在撤退後又響起了槍聲,於政委果斷下令圍殲日軍,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180名日本兵被全殲,韓德勤不但沒有消滅這支新四軍。還搭上了自己的弟兄,只好順水推舟說那是自己派去援助新四軍的。

二、傳令兵出錯成就的勝利。

在通訊工具落後的古代,戰爭中軍隊的指揮調動全靠傳令兵,除了擊鼓傳令,部隊的進退和變陣,用軍旗號令也是個重要的手段,


傳令兵是將軍指揮軍隊的工具,是將軍傳聲筒。一旦到了戰場,他就不離將軍左右,及時準確地把將軍的作戰部署向部隊傳達。所以說,傳令兵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戰場是生死決戰,氣氛緊張,傳令兵情緒也非常緊張,壓力非常大。越是這樣的情形,越不能出錯。但有個傳令兵偏偏淡定不了,出了亂子,發錯了信號。

可是歪打正著,因為這個傳令兵發錯信號,卻讓自己的部隊意外取勝,這是怎麼回事呢?

  那還是中國的兩晉南北朝的時候,西晉一統天下後又有人搞分裂扯旗造反,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打來打去,弱肉強食出現了三個大軍閥,出現了兩晉版的三國演義。

三個軍閥集團即即後趙、成漢和東晉。晉人南渡後,常懷北伐恢復山河之心,但北方政權實力雄厚,東晉要想與之抗衡,就必須拿下成漢。可是成漢佔據的是劉備過去的地盤,易守難攻,當時的曹操雄才大略就沒有奈何劉備,東晉向要西征談何容易。


 東晉大將恆溫是個雄心勃勃的軍事家,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排除萬難也要爭取勝利。永和二年也就是公元346年,恆溫興兵進軍西南,征討成漢。

東晉軍軍有備而來,成漢軍隊抵抗不住節節敗退,東晉軍隊立刻兵臨成都城下,成漢岌岌可危。恆溫志在必得,向城裡發出最後通牒,令城裡守軍出來投降。

但成漢皇帝是個有骨氣統治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選擇了誓死抵抗,恆溫惱羞成怒下令部隊攻城。

恆溫的軍隊遠道而來,後勤供應脫節,成漢軍隊是無路可退,抱定必死決心,越戰越勇,戰鬥力非常恐怖,這時候恆溫心裡也有點發毛,沒有了勝算,覺得不能戀戰,心裡打起了退堂鼓。恆溫這樣想著就告訴傳令兵對部隊下達撤退命令,發出撤退信號。  


恆溫的傳令兵因為臨出兵前,家裡出了點意外,一路上心緒不寧,加上這場戰鬥打得也太慘烈,傳令兵更加心慌意亂,一時間竟然把撤退的兵力錯發成了進攻的信號!

東晉的攻城部隊本來打得筋疲力盡,鬥志開始鬆懈,眼巴巴等著長官下令撤軍,誰知道總部又發出進攻命令,只好咬牙衝了上去。這一衝不要緊,竟然衝破了成漢軍隊的防線,攻陷了城池。原來成漢軍隊也是強弩之末,只剩一口氣,就要頂不住了,東晉軍隊一加油,那邊自然就崩潰了。

這正是:糊塗過油傳令兵,將退為進發錯令,陰差陽錯成漢滅,反敗為勝大晉興!


小約翰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為何能全殲黃百韜?這與賈汪起義這場"意外事件"關係極大!

解放軍一開始設想的淮海戰役,就是在淮陰淮安和海州之間發動一場殲滅戰,主要作戰對象,就是黃百韜兵團。從解放戰爭初期的蘇中戰役、再到全殲74師的孟良崮戰役,再到全殲區壽年兵團的豫東戰役,黃百韜作為內戰急先鋒,多次被圍多次化險為夷,華東野戰軍全體指戰員,恨不得立刻消滅這股皖南事變禍首。然而,要滅掉這個兵團,談何容易!

淮海戰役是在濟南戰役後提上日程的,當時的山東已經大部分解放,並且發動了土改。得到土地的農民,對解放軍傾訴著國民黨25軍和60軍及其支持下的還鄉團的殘暴罪行——殺光燒光強光、活埋剝皮點天燈,簡直比日本鬼子還要狠。尤其是《濰縣縣委給九縱的公開信》,更是成了華東野戰軍的最好動員令!

可是,25軍和60軍為主體組成的黃百韜兵團,駐守在蘇北的新安鎮,奉命跨過大運河撤往徐州,山東方面的華野部隊,想要追上兵殲滅這13萬國軍,就必須通過一個戰略要地——臺兒莊和賈汪!

作為徐州的背部門戶,臺兒莊和賈汪的守軍,恰恰是原屬於西北軍的張自忠舊部——第三綏靖區。

淮海戰役中,大部分國軍都是嫡系中央軍,原屬於西北軍的,只有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和第八兵團劉汝明部。

淮海戰役前,馮玉祥將軍從美國回國,途徑蘇聯控制下的黑海海域時葬身大火。國內輿論紛紛譴責國民黨方面海外暗殺行為,同時馮玉祥遺孀專門發出公開信,要求西北軍舊部脫離國軍,投入人民懷抱。南京方面緊急召見馮治安和劉汝明,兩人當面發誓——不成功便成仁!

然而,作為雜牌軍,他們沒有成功的機會,只有成仁的可能。

馮治安放在最北線當炮灰,劉汝明作為兵團司令、剿總副司令,在蚌埠還要被中央軍的軍長欺負。

這種狀態下,賈汪臺兒莊起義,是在說不上意外,實在是眾望所歸。

唯一的障礙是馮治安。此人從張自忠手下接過了第33集團軍,下轄第77軍和第59軍。77軍和59軍之外,還有一個軍是68軍,非常有趣的事,這三個軍的番號都和"七七事變"有關。可是,掌握這支軍隊的馮治安,不願意放棄國軍軍官的生活方式,堅持為國民黨賣命,完全忘了西北軍愛民抗日的優良傳統。

從抗戰初期第33集團軍的11個師10萬人,到第三綏靖區的4個師12個團3萬人,愛國將軍張自忠打造的這支部隊,受夠了國軍的傾軋和排擠。軍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一旦勝利,兩袖清風,三餐不飽,四肢殘廢,五官不全,六親不認,七七事變,八年抗戰,九九歸一,十分可憐"。

這樣的背景下,第三綏靖區發動賈汪臺兒莊起義,其實並不是意外,恰恰是意料之中的大概率事件。

第三綏靖區3萬多人,有2.3萬人起義加入瞭解放軍,另外7000人到哪裡去了?

一個字概括:

慘!

因為這支部隊大部分起義,其餘的7000多人,冒死回到徐州,卻收到了"要兵不要將,打散混編"的命令。所有的軍官集體失業,士兵們被打散了混編在中央軍中,備受欺凌。

賈汪起義,給華東野戰軍打開了南下之路,華野快速部署,切斷了黃百韜兵團和徐州的聯繫,最終全殲了黃百韜這支頑敵。從這個角度說,賈汪起義意義重大!


歷史知事


像這樣因意外情況的出現,導致了獲得勝利的戰爭,其實是常有發生的,古代有中國近現代史上也有。

今天我們說一件,發生在中國近現代戰爭史上的這樣的戰爭吧。

眾所周知,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最為重要的一場大戰,而這個戰役的第一階段,就是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和黃百韜帶領的第七兵團之間打響的。

本來黃百韜也知道,自己不是粟裕的對手。

所以,在他察覺到粟裕可能在謀劃一場大的戰役的時候,他就告訴蔣介石,他要把黃河以北駐軍的隊伍,調遣到黃河以南的徐州,好和徐州的國民黨兵團一起對付粟裕。

對於這一提議,蔣介石還是同意了。

但是,蔣介石並沒有讓黃百韜立刻撤離,而是讓他等駐軍在連雲港的一個軍,待這個軍和他混合之後,然後一起經過黃河撤到徐州。

黃百韜儘管有點不爽,但是,蔣介石的命令他又不敢違背。所以,只能聽從蔣介石的命令,等待另一個軍的到來了。

大家都知道,打仗的時候,時間是最寶貴的,若是耽誤了時間,就有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

無疑,黃百韜等待另一個軍的到來,就是耽擱時間的一件事。正是因為他耽擱了兩天的時間,所以,粟裕的華野軍,基本上就快部署完畢圍攻過來了。

不過這時候已經和另一個軍混合的黃百韜,若是想立刻逃走,他們還是有機會的。

當時,事實上黃百韜也有立刻逃走。

但是,他並沒有逃的了。原因就是他犯了一個特別愚蠢的錯誤,導致了意外的出現,他沒有如願的逃跑。

這個意外就是黃百韜在等另一個軍和自己混合的時候,他竟然忘記去黃河上搭浮橋了。

也就是說當黃百韜帶領的兵團,到達黃河邊上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忘記搭橋過河了。

當時僅靠黃河上現有的一個現成的橋,他們若是想把幾十萬大軍渡過去,沒有十天半月是無論如何,也完不成的。

可是,誰都知道已經集結好的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是不可能給黃百韜十幾天渡河過橋的機會的。

所以,黃百韜在讓先頭部隊渡河的時候,他就聽到後方已經有槍聲了。

這一下黃百韜知道自己不能渡河了,他只好讓軍隊駐紮起來,選擇防禦地點和粟裕的華野軍決一死戰。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經過幾十天激烈的爭鬥。黃百韜被圍困在碾莊一帶,最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一點一點的被粟裕的華野軍給吃掉。

戰爭進行的異常的激烈,黃百韜知道自己必敗無疑了,為了不至於讓自己變成俘虜,所以,他在逃跑的路上就選擇了自殺。

你看黃百韜犯的這個錯誤,是不是意外,是不是本來他是可以逃跑的,畢竟只要他過了黃河,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因為黃河的那一邊就是徐州了,徐州是國民黨重兵把守的一個地方。

黃百韜從來都沒有想過只有五十多里地,自己竟然因為沒有搭浮橋,而導致了自己的敗亡。

當然了即使沒有這個意外,粟裕的華野軍也可以殲滅黃百韜的第七兵團,但是,這個意外的出現,加速了他的兵團的滅亡。


不才講史


戰爭中有的時候,確實是會有很多意外發生的。往往有的時候,意外的發生,給了一些人抓住了這個難得機會,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勝利。

但是,意外情況的發生並不代表著你真的可以取得勝利,只有那些善於把握和利用機會的人,他們才能夠做到利用這個對手發生的意外的機會,取得最終戰爭的勝利。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

當時,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是和黃百韜的兵團,對峙在華東戰場上。

那時候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就是駐軍在黃河以北,不過黃百韜一直都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是打不過粟裕以及他的華野軍的。

所以,他就主動向蔣介石報告,要求自己退守到黃河以南,和駐守徐州的國民黨駐軍劉峙總司令的大部隊匯合,一起來抵抗粟裕的華野軍。

這個請求得到了蔣介石的批准,其實當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距離徐州還是很近的,也就是幾十公里的路程。

也就說只要他能夠渡過黃河,基本上也就算安全撤離了。

但是,偏偏就在他們度過黃河的時候出現了意外。他們來到黃河邊上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並沒有在黃河上搭浮橋。

若是按照目前黃河上的唯一的一個橋,渡過這幾十萬大軍,怎麼也要十幾天的時間。

這個時間是黃百韜等不及的。

因為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根本不會給他這麼久的時間,當黃百韜的第七兵團,打算渡河的時候,也就是說在等兩三天粟裕的華野軍肯定能趕到。

這就造成了兩軍只要一見面,肯定是要交火的這一現狀。

很顯然黃百韜現在想要重新搭浮橋,已經來不及了,渡河肯定是渡不過去了。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原地固守待援。

他的第七兵團,也就在黃河以北做好了防禦工程。

就是這麼個幾天的功夫,粟裕的華野軍把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給包圍住了。

兩軍之間發生了十分慘烈的交火,但是,粟裕的華野軍一直都是佔據上風的。

不是我們說黃百韜是選擇原地固守待援嗎,他是在等徐州劉峙派來的人來援助他們。劉峙總共派了兩個兵團過來。

但是,這兩個兵團壓根就沒有打進來,沒辦法粟裕的防線真的是太堅固了,他們根本就衝不過去。

最終黃百韜只能看著自己的地盤不斷的縮小,人馬不斷的倒下,到了他守無可守的時候,他也是不得不逃跑了,正是在他逃跑的路上,黃百韜選擇了自殺。

你看黃百韜的失敗是不是自己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呀。

按理說他要是在撤退前,就早早的搭好了浮橋,也不至於是這種結果吧。

還是那一句話,若是和頂尖的將軍作戰的話,任何一個細小的錯誤,都會導致你的失敗。

恰恰粟裕就是這樣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偉大將領。

當然了粟裕擊敗黃百韜,開了淮海戰役的首勝,為鼓舞全體將士們的士氣,迎取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史學達人


東晉伐成漢之戰就是一個典型。本來已經失敗的一場戰役,因為一個耳背的傳令兵而取得勝利。這如果不是意外,也沒人敢稱意外了。

那麼,成漢是一個怎樣的政權?這場戰爭的進程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成漢的建立

晉武帝司馬炎代魏之後,於280年滅了東吳。統一全國。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司馬炎即位之初,還勵精圖治,等到統一全國後,變得驕奢淫逸,腐朽不堪。且老眼昏花,受賈南風矇蔽,立白痴的司馬衷為太子。司馬衷繼位後。皇后賈南風大權獨攬,胡作非為。於是引發八王之亂。

而全國性的戰亂導致人民大規模流動,這些流民在當地政府的壓迫下,迅速舉行大規模的起義。其中,四川的流民起義尤其激烈。

因為這個地方剛剛統一不久。分裂思想猶存。而且因為戰亂較少,流民大規模前往四川。在受到盤剝之後,迅速舉行大規模起義。

以李特為首的將領,在流民起義過程中脫穎而出,成為起義軍首領。利用八王之亂,晉朝無暇搭理四川之機,在蜀漢政權的地盤上建立了成漢政權。

晉漢並立

而晉朝這邊,八王大規模戰亂,導致晉朝國力衰弱。外族趁虛而入。滅亡西晉。

司馬睿等晉朝後裔,紛紛渡過長江,在南渡士族的支持下,建立東晉政權。東晉的政權是一個弱勢的政權。內有世家大族與司馬家族的爭鬥,外有北方胡族的虎視眈眈。所以,東晉建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都在穩定內部。而四川的成漢政權自保有餘,進攻不足。這樣,雙方保持一段時間的相安無事。

刀兵相向

終於,這種狀況被一個叫做桓溫的人給打破了。

在公元345年,桓溫升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

新官上任三把火。桓溫從一個不起眼的人物。被火線提拔。當然得表現表現。怎麼表現呢?桓溫把目光轉向成漢。

李特建立成漢政權不久之後死去。這時已經四十多年過去了。成漢政權的執政者是李勢。這是一個驕奢淫慾的傢伙。據《晉書.卷一百二十一》記載:

勢既驕吝,而性愛財色,常殺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國事。夷獠叛亂,軍守離缺,境宇日蹙。加之荒儉,性多忌害,誅殘大臣,刑獄濫加,人懷危懼。斥外父祖臣佐,親任左右小人,群小因行威福。又常居內,少見公卿。史官屢陳災譴,乃加董皎太師,以名位優之,實欲與分災眚。

所謂的蒼蠅不咬無縫的蛋。李勢的胡作非為,導致成漢國力日弱。剛好成為桓溫練兵的對象。

於是,公元346年,桓溫率領一萬名士卒,其中兩千名作為先鋒。浩浩蕩蕩的西進了。

僅僅一萬人,就敢西進。這也真夠勇敢的。成漢可不是那麼軟的柿子。這點兵力,有可能連被包餃子都不夠。東晉王朝可是為他們捏了一把汗。

一路奇蹟

李勢派遣大軍迎戰桓溫的軍隊。本來成漢的軍隊大多將領主張在南線作戰。他們認為桓溫會在南線發動進攻。而成漢軍隊的主帥昝堅卻認為桓溫會在北線發動進攻。因而把大部分軍隊派往長江以北。

本來桓溫準備把軍隊一分為二,分一部分到北線。但是被袁喬給阻止了。他認為兵力本來就少,如果分兵將導致失敗。所以,桓溫就沒有把兵力分開。

這樣,桓溫的部隊成功地避開成漢的主力。桓溫進軍神速,直抵成都城下。

耳背的傳令兵

昝堅的部隊聽說桓溫已經到達成都,不戰自潰。於是,李勢只好集中剩餘的兵力,與桓溫全力拼殺。保衛成都。當時戰況慘烈,晉軍前鋒失利,參軍龔護戰死,成漢軍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溫的馬前。桓溫大驚。趕忙下令鳴金收兵。

誰知當時的傳令兵是個耳背的,誤以為桓溫是要下令進軍。所以傳令擊鼓進軍。桓溫聽到鼓聲,大驚失色。不明所以的晉軍,認為是成漢軍隊全線潰敗了,士氣大振。爭先奮勇殺敵。戰場形勢逆轉。成漢的軍隊本來正看到勝利的曙光,結果遇到晉軍瘋一般的衝擊,敗下陣來。

桓溫趁機追擊到成都城下,火燒成都城門。李勢被迫逃亡。最終還是投降了。立國四十六年的成漢政權滅亡。

李勢被送往建康。而桓溫則因為功勞,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

東晉滅成漢一戰,因為一個傳令兵的一個錯誤的口令,一舉成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深層原因,其實成漢在李勢的統治下,已經民不聊生,不堪一擊了。


填哥講史


我這裡說一個故事:一個戲劇化的失誤不僅讓他贏得了這場勝利,更奠定了他霸權統治的基礎。他就是桓溫,一個傳奇般的人物。



桓溫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但是十五歲的時候,他父親就被一個縣令勾結叛軍殺害了。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於是他立志要為父報仇,但是在他十八歲的時候,這個縣令卻病死了。 自己的大仇還沒報,仇家卻死了!那怎麼行! 於是他以弔喪的名義跑去縣令家裡,趁機把縣令的三個兒子給殺了,終於為父報仇了。他也因此名聲大振,然後迎娶白富美(娶南康長公主為妻,當上了駙馬),開始走向人生巔峰!

當上了駙馬之後的桓溫開始嶄露頭角,憑藉其卓越的個人能力,很快就做到了安西將軍、荊州刺史的位置,但是他並不滿足於此呀,他的野心猶如洪水般氾濫,於是他把目標瞄準了巴蜀的成漢政權。



成漢政權的皇帝李勢是個荒淫無道的傢伙,但是桓溫帶著一萬人就去討伐人家確實太冒險了。好在這李勢也太過於無能,桓溫繞過了蜀國的防守關卡直掏他的老巢成都。

這李勢當時還在宮內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當桓溫的人馬浩浩蕩蕩地圍住成都時,他才如夢初醒,這才慌慌張張的派人出門迎戰。 當李勢看到桓溫只有一萬人馬的時候,緊張的心情瞬間消失。



“哈哈哈,桓溫這廝,區區一萬人馬也敢來攻打我,簡直天大的笑話!給我放箭!往死裡放!”

漫天的箭失猶如雨水般飛向了恆溫的軍隊,不一會就死傷無數。“嘟”,一支箭直接飛到了遠處指揮的桓溫面前,射入了他愛馬的馬蹄前的地上,桓溫背後冷汗直流。

“撤退!快擊鼓撤退!”他趕緊傳令下去。

接著他正想調轉馬頭準備撤退的時候,卻聽見信號兵擊鼓的聲音是進攻的鼓聲!

“什麼!我叫撤退居然給我傳成進攻。”

讓桓溫大跌眼鏡的是,這時候士兵們殺紅了眼,各個發起了衝鋒,簡直是不怕死,戰局瞬間逆轉。 前一秒還哈哈大笑的李勢一下子蒙圈了。難以置信的癱坐在地,看著自己的軍隊兵敗如山倒地潰敗。

“天助我也!哈哈哈哈!”桓溫卻樂得不可開支。 就這樣,一個戲劇性的意外,卻讓桓溫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也讓他順利拿下巴蜀,開始了自己的霸權之路。


博古論今天


中日衡陽之戰,方先覺率部與日軍激戰四十幾日。殺傷敵寇無數,雙方筋疲力盡。日軍己接到撤退的命令。準備後撤。誰知方先覺傷了那根筋,最後關頭競舉白旗投降了日寇。日本人大喜,收容方先覺殘部競還有一萬多人,一說九千多人。此戰在中日長江大決戰中一書中有詳細介紹。本是一抗戰英雄,最後關頭競遺撼終生。日本人意外收穫勝利。老蔣氣的發瘋,先覺哭也無用。


聆聽者2368


一場大多數人已經論斷的戰局,一場本來失敗的戰局,卻因為上一次的失敗,導致這一次的完美勝利。

一場跟空氣打仗的戰役,史稱“基斯卡的奇蹟”,且看美軍“自導自演的軍事行動”。

前情提要

這一場戰役講述的是美國跟日本的一場戰役,這一場戰役,美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及人員死傷,就炸死了幾條來不及帶走的軍犬。

1943年8月,由美軍和加拿大軍隊聯手宣佈,要奪回阿留申群島基斯卡島,並且一定要將日本人驅逐出境,並且起了一個很響亮的名字,叫做“茅舍行動”。

1943年這個時間點一定要注意,這是二戰即將接近後期的時候,並且在這場戰役之前還發生了“阿圖島戰役”,為什麼要強調這個戰役呢?那是因為正是這場戰役才使得美軍對著空氣打了半天。

阿圖島的失敗,伏筆

1943年5月,阿圖島戰役打響,這場戰役的結果就是以美軍損失少部分人的結果,換取了日軍守島人員的死傷殆盡,數據如下:

美:549人死亡、3500人受傷。

日:2665名駐島日軍全軍覆沒,27人倖存(倖存只是因為還沒來得及自殺)

可以說這場戰役,美軍是鐵了心要讓這幫人知道領土是不可侵犯的,畢竟阿圖島戰役是自美國1812年獨立戰爭以來,首次的外敵入侵領土戰役,美軍上下都憋著一口氣。

阿圖島戰役使得日軍傷亡慘重,這也是太平洋期間首次發出“玉碎”電文(自殺式攻擊)。日本大本營知道留在基斯卡島上只能是找死,所以趕緊下令撤退,由日軍在島最高領導人木村昌福海軍少將帶領撤離。

在7月29日,也就是“茅舍行動”前夕,木村昌福帶領第一水雷戰隊,趁著白令海峽濃霧以及夜色掩護,成功將5200餘人撤離。這個時候的美軍在海、空算是佔盡了優勢,在這中不可能安全離開的情況下,日軍有驚無險撤離成功。

這場撤離被後世稱為“基斯卡的奇蹟”,在二戰被列為最成功的戰略撤退,可以說真的是讓美國丟盡了臉面的戰役,一度讓美國海軍抬不起頭,不單單只是撤退,還有後續的戰役,更是讓人啼笑皆非。

不知情況的美軍,狂轟濫炸下三條軍犬

日軍當然是撤離的很爽,但是美軍不知道啊,並且霧那麼大的情況下美軍更加不敢隨意下島查看情況了,只敢在上空狂轟濫炸。

美軍在基斯卡島轟炸了足足十天,知道8月15日的時候,美軍覺得不對勁,“這群島上的小崽子怎麼回事?槍都不放一下的?難道全部都被炸死了?”美軍這才登島查看情況。

就這樣,美軍跟加拿大軍隊一共3萬多人登島了,一上島就被嚇了一跳,原來是三條軍犬在那裡狂吠,並且除了這三條軍犬什麼都沒了,物資還有人都不翼而飛。

當時美軍和加拿大還有一場爭執的對話,大概就是:“浪費這麼多炮火彈藥怎麼一個都沒打死,我們回去如何交差?”後續是在島上白白呆了好長一段時間,算下來己方損失慘重,數據如下:

死亡122人,191人失蹤。

因為島上霧氣大,又要搜尋日軍情況,所以在這三天之中因為詭雷、陷進等死亡較多,最過分的是還有友軍誤傷;但最大的損失是一輛驅逐艦碰到水雷爆炸,導致71人當場死亡。

可以說,這一場戰役日軍一人未死,加、美軍傷亡慘重(哦,不對,如果真的要說日軍損失的話,就是那三條軍犬,不知道木村昌福會不會很“傷心”)。

據說日軍還在島上故意藏了一個紙條,後被美軍發現,上面寫有“島上有傳染病,緊急撤退”的字樣,嚇得美軍趕緊讓軍醫給所有人都打疫苗,一個都不準放過。

一個美國大兵跑進一個門口寫了一大串日文的房子,翻譯出來是“隔離病房”,然後這個大兵以及後續進入到這個病房的人,差點就要永遠被他們的領導留在島上。

可以說,這幾手操作真的給美軍整懵了,完全上躥下跳。

美國戰史家塞繆爾·莫里斯評價:“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具實戰氣氛的登陸演習”。

結語:

真的是一頓操作猛如虎,跟空氣打架還打輸了的;日軍就靠著那麼一點意外居然意外打贏了美軍,或者說是“跑贏了美軍”?

其實真的沒想到空氣能夠恐怖如斯,為了三條軍犬的戰役,這也可以說是美國海軍的黑歷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