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揚州這條小巷走出過多位名人,其中一位位列“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揚州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這些個性張揚的書畫家,在古城揚州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歷史遺存。今天我們要逛的小巷——彌陀巷,就和“揚州八怪”有關。

揚州這條小巷走出過多位名人,其中一位位列“揚州八怪”

彌陀巷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南起綵衣街,北至鹽阜西路,全長316米。關於它名字的由來,有多種說法。綵衣街社區工作人員王芃介紹,有人說是以前這個巷子裡有座彌陀庵,有人說是天寧寺的彌陀殿就在這裡,還有人說這邊是百歲坊,因為清朝的時候,居住過好幾個百歲老人。彌陀巷不長,從南到北走幾分鐘就走完了,但是這一條小小的巷子,有很多名人在這裡居住過,其中就有羅聘故居。

揚州這條小巷走出過多位名人,其中一位位列“揚州八怪”

羅聘,清代畫家,“揚州八怪”領軍人物金農的入室弟子,也是“揚州八怪”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彌陀巷42號是羅聘的故居,宅名“朱草詩林”。“朱草”是一種紅色的草,古人視為祥瑞之物;“詩林”意為羅聘夫婦都能寫詩,同時這裡也是詩人、同道們常來相聚的地方。

王芃介紹,巷子裡面七彎八繞,平時能找到這裡的人很少,只有節假日的時候,有三三兩兩的外地遊客。也許因為遊人稀少,“朱草詩林”內十分清靜。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築,佔地400多平方米,是揚州傳統的三合院式住宅結構。宅內有花廳,有書齋,中間的庭院花草繁盛,幽靜雅緻。

揚州這條小巷走出過多位名人,其中一位位列“揚州八怪”

揚州市收藏協會書畫專委會主任倪剛介紹,羅聘的妻子叫方婉儀,當時是非常有名的畫家,喜愛畫梅花、花鳥,他的兩個兒子也愛畫梅花,所以當時有“羅家梅派”之稱。

兩百多年前,羅聘就是在這裡和夫人、子女一起吟詩作畫、逍遙度日。在“朱草詩林”內,也留下了羅聘和金農密切交往的痕跡。羅聘畫的金農像,金農看了後非常高興,就在邊上跟他藏跋、題字:“弟子廣陵羅聘,近工寫真,用宋人白描筆法,畫老夫午睡小影”。師生之間情誼濃厚,金農對羅聘一生的為人處世、詩書文化,都有很大的幫助和教誨。

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1763年,金農因病去世。患病期間,羅聘服侍左右;去世後,羅聘盡其所能,料理喪事。之後,羅聘聽從金農生前的囑咐,去了京城發展。倪剛介紹,金農對羅聘說,你這麼有才華,到京城後,會有更大的發展。果然,到了京城後,羅聘的《鬼趣圖》在京城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

羅聘的繪畫題材極其廣泛,人物、佛像、山水、花鳥無一不精,他汲取了金農的奇古樸拙、石濤的恣意奔放、華喦的生動靈趣,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作為他的代表作,《鬼趣圖》以鬼諷世,極盡其妙,轟動一時。2018年,《新聞女生》欄目曾經前往南京拍攝過《鬼趣圖》的真跡。德基美術館館長艾琳介紹,江湖傳言說,羅聘兩個眼睛是藍色的,雙目可視鬼,這是不是真的,已經無可考究了。但是我們更相信現在學術的論定,認為羅聘通過畫鬼,來表達一種對當時的人間、對於人的一種觀點。

清嘉慶四年,也就是1799年,已經名動天下的羅聘在“朱草詩林”去世。羅聘的成就,不光光是揚州的八怪,到了後期,他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

揚州這條小巷走出過多位名人,其中一位位列“揚州八怪”

在當今收藏界,如果誰能擁有一幅羅聘的真跡,那絕對是一件令人特別豔羨的事情。“揚州八怪”這個特立獨行的書畫群體,在揚州的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彌陀巷中,除了羅聘,還走出過兩位名人。

在彌陀巷21號門口,有一口古井,阮元的後人阮家偉介紹,這其實是一口“阮元井”。在揚州,關於阮元的井有兩處,一個是在阮元家廟,叫文選井,在揚州城裡,包括阮元后人,知道彌陀巷裡也有一口的人非常少。

阮元歷經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無論在做官還是治學上都有很大建樹,被譽為“一代文宗、三朝閣老、九省疆臣”。阮家偉介紹,在青少年時期,由於家道中落,阮元在揚州搬了四次家,其中有一次就住在彌陀巷。遷徙之中也是他成長的一個過程,對他做官做人、文學都有很大的促進。從一口井也看出來後代要向先祖學習的地方——吃水不忘挖井人。

揚州這條小巷走出過多位名人,其中一位位列“揚州八怪”

採訪現場,倪剛老師帶來了一本書——《蕪城懷舊錄》,這是近代揚州詩人董玉書寫的一本揚州地方風土著作,裡面提到了羅聘,也提到了阮元。倪剛介紹,羅兩峰墓在西鄉小胡家廠,夫人方氏和荷花同日生,自號白蓮,著有《百蓮半格詩》。

倪剛老師還帶來了藏品——董玉書寫的一幅扇面,字體俊美飄逸,內容是讚美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端硯的一首詩: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阮家偉介紹,祖先阮元在兩廣做總督,端硯產自廣東肇慶。他對廣東肇慶端硯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阮元還有一個名字叫“硯痴”,他的幾方端硯很有名氣。文人之間,冥冥之中都有聯繫。羅聘、阮元、董玉書,不同時期的文人,通過相同的地方、相似的愛好,完成了神奇的對話。著名學者、作家朱自清也曾在彌陀巷內居住過,當時他年歲尚小,只有十三四歲,懂事的他經常攙扶行動不便的爺爺,在巷中留下了孝順的背影。幾百年來,彌陀巷內一直瀰漫著文化氣息,受此薰陶,巷內的居民很多都是文藝愛好者。

揚州這條小巷走出過多位名人,其中一位位列“揚州八怪”

去年,在綵衣街社區的支持下,彌陀巷內的居民們成立了“羅聘有約”文藝黨小組,有空時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寫詩、唱歌。前不久,他們還出了一本詩集:天高氣爽迎國慶,熱血沸騰奔小康,國富民強把夢圓,掃黑除惡正氣揚。

彌陀巷居民陳玉英說,羅聘是個名人,也是巷子裡大家比較崇敬的人。大家經常把外地遊客送到羅聘故居,希望可以延續這份文化的氣息。

幾百年前,羅聘在彌陀巷內創作,在“朱草詩林”舉行雅集;幾百年後,巷內的後人把這份“文氣”和熱情好客的氣質完美傳承,這正是小巷存在的意義。有小巷在,這些寶貴的歷史遺存就在;有小巷在,揚州人的精氣神就在!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