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自知是知人的基礎;必先自知,方能詳驗人情


自知是知人的基礎;必先自知,方能詳驗人情


1

鬼谷子曰:“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

自知是知人的基礎;必先自知,方能詳驗人情


也就是說,要想知道對方實情,就要先了解自己,自知後才能知人。如此,則瞭解對方就如比目魚一般,如影隨形。分析對方的言辭,猶如磁石吸針萬無一失,如同舌頭吸取焦骨一樣得心應手。而我方暴露給對方的卻微乎其微,卻能迅速無誤地洞悉對方實情。

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很多人都發出過這樣的感慨。這是一種渴望被人瞭解,被人接受,被人讚許,被人響應的需求,乃人類普遍的情感。除了知己,人們對伯樂也同樣渴求,幾乎人人希望被伯樂賞識,從而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或達到自己的期望。

對人們來說,伯樂就是人生中一個不可錯過,甚至是足以影響人生命運的機遇。我們都在期待這樣的機遇,期望伯樂突然從天而降,帶我們平步青雲,達到理想的彼岸。可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難道沒有伯樂的出現,就意志消沉,朝夕只嘆命途多舛了嗎?這樣無法改變現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才是樂觀的生活態度。

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才能瞭解周圍令我們自感“糟糕”的生存環境,才能瞭解與我們接觸、共事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能瞭解並學會解決繁難問題的方法。

自知是知人的基礎;必先自知,方能詳驗人情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很多事情,其實不需要很好的機遇或者來自外界的幫助,完全靠自己就能夠解決,但是大多數人卻失敗了,這主要就是因為沒有能夠充分認識和了解自我,不知道自我真正的長處和短處、有利條件和無利條件,以至於不能在應對事件時揚長避短,因時制宜。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運用“反應術”中,非常強調知人和自知的和諧,只為實現瞭解對方的目的,而無視我方的自身條件和特點,不僅很容易暴露我方的意圖,令我方的計謀失敗,在特殊時候,還會危及自我的生命安全。

知人之智,是一種非常高的智慧,尤其以識人於微最難,見微知著最難。而自知則相對容易一點兒,只要避免自我性格上過於剛愎自用,目空一切就好。自知是知人的基礎。

如果我方要實現既定計謀,需要從對方那裡獲得情報,但是我們在套取情報的時候,卻完全不清楚自身的優勢和缺點,一旦對方以其所長與我方之短交鋒,我方則必敗無疑,如何能順利套取情報?如果我方對自己有通徹瞭解,就會在與對方交鋒中用我方優勢攻擊對方劣勢,則套取情報易如反掌。

3

漢高祖論取天下之道

自知是知人的基礎;必先自知,方能詳驗人情


當年,漢高祖劉邦不過是個市井粗人,竟然數年之內打敗無論在出身還是武功上都勝過自己的項羽,而最終霸有天下。就是因為他非常瞭解自己,所以才能做到知人善用。有事為證:天下平定後,有一次漢高祖與群臣宴飲,漢高祖對群臣說:“大家都不要隱瞞,說說我何以取得天下,項羽何以失去天下?”高起、王陵答道:“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打下之後就封給得勝之將,與天下同享利益;項羽則不然,有功者就被他迫害,賢能者就被他疑忌,所以導致他最終走向敗亡。”

漢高祖道:“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此三人,人傑也,我是因為能任用他們才最終取得天下。”

— 課程推薦 —


自知是知人的基礎;必先自知,方能詳驗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