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來源:影視工業網 ID:iloveCineHello 文:wuhu小精靈

Q:那您認為單從設計方面看,這部作品之所以能達到如今的理想成效,原因有哪些呢?另外在這裡也請您講講其中最難搞定的設計是什麼,設計過程中做了哪些方面的推敲?

張勃:從初期的主創團隊設置情況來看,已經為完成一部中國重工業硬科幻電影這個宏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概念、美術、攝影、特效這橫跨前中後期三個階段,涵蓋設計到執行的主創從項目開始的第一天就並肩一起不斷探討影片創作方方面面的問題,主創們坐在一起進行圓桌會議,奠定了設計到執行是一個攜手並進的過程,從而避免各環節閉門造車,各自為戰。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這種團隊氣氛也是我們所津津樂道的,與電影中的情節、氛圍、全球民眾齊心協力聯繫在一起,這種虛構和現實的暗合想想還是挺感嘆的。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會議討論地球飛行軸向的問題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主創制作會會間閒扯:左起美術師郜昂、概念設計/故事板張勃、特效總監丁燕來,製片人龔格爾,第一副導周易,攝影:攝影師劉寅

製片計劃中概念設計工作的週期長度有10個月時間,雖然和好萊塢1、2年的概念週期還有差距,但是相比我們經常遇到的2、3個月的設計時間條件已經非常優厚。

為了保證如期完成影片中所涉及的行星發動機、地下城、載具、武器、外骨骼裝甲、空間站、等眾多的設計項,到後期設計階段我幾乎動用了設計團隊全員的20人的人力參與其中,甚至一些從未參與過實拍電影的動畫設計人員也加入其中(我公司的概念設計團隊有分管實拍項目和動畫項目兩個固定團隊),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以前所未有的組織形式和決心予以堅決執行。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概念設計和故事板設計的部分團隊成員合影,一幫戰士!

單有創作熱情是不夠的,概念設計不單純是基於劇本表層的視覺轉化,也是根據大量調研尋求底層邏輯之上的準確視覺傳達,因此需要大量的新的知識攝取和研究:天體物理、機械工程原理、熱力學、航空航天等等學科都要了解,對於這其中的原理、美學研究是我們除了拼命設計、畫圖之外,利用大量其餘時間,夜以繼日瘋狂補足吸收的。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工作中日常讀物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學以致用

要說最難的設計項,莫過於行星發動機的設計。

行星發動機無疑是電影《流浪地球》創作的重中之重,屬於核心創作。這個設計項貫穿了我們的整個概念設計期。我們的設計工作真的是從它開始,到它結束。

這樣一個劇本概念中直徑33公里,高達11000米的龐然巨物,我們創作心態上當然是不敢小覷。這樣體量巨大的設計對象在劇作中也是經常出現,那麼在這個單體概念之下必然會有林林總總的數個分景以及細節。

我們為了試驗、確定我們的視覺語境和風格,先從一個特別局部的設計項開始了盲人摸象般的探索。

地下城電梯內景,這樣一個不足20平米的小空間就是我們概念設計的起點,它屬於延展到地面行星發動機的一個小細節設計,是連接地下城封閉空間和地面行星發動機開放空間的紐帶,是整個影片空間邏輯建立的重要樞紐。另外這個小設計,功能清晰,適於探索視覺風格。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前期概念,地下城電梯內景:關於工業感視覺風格的早期探索

在這個設計的前後,我和導演、美術基本一致確定本片的大的視覺設計方向:

蘇聯時期的重工業感

中國觀眾習慣了西方科幻電影所帶來的觀影感受,如何找到一個關聯,來橋接本土觀眾的觀影心理和影片的視覺表現至關重要,因為科幻一方面要有讓觀眾能夠“哇”出來的新奇並且可信的想象力,同時還要有情感上的心理認同。

“天馬行空”經常用來形容想象力的豐富,但這隻高高在上的“天馬”需要像風箏一樣有一根線牢牢拴在地上,讓人易於理解接受。這就是我們設計中採用類詞文學修辭“通感”或“移情”的原理,讓我們的藝術創作不僅能夠天馬行空,還要讓觀者感同身受,而不需過多解釋。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情緒板Moodboards中都是

工業感相關的視覺參考


那麼回到工業感的確立,近現代科技發展起源於西方,現代大量的科幻作品中的機械以及工程要素都是基於西方近現代的科學技術發展之上的。我們一致認為工程構件、機械設備等要素的體現很難逃脫出西方已經建立起的基本體系。這一點認清現實是解除思想束縛的第一步。不必為了創作而創作,避免造出什麼“中國感機械”的生硬怪胎概念。

既然從造型和原理上不能找到差異化,那麼我們就從情感上找共鳴。中國在五十至八十年代早期經歷了一輪非常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很多年輕人的爺爺輩就親歷了那個火熱的年代,首先它還是一個距離較近,可以觸摸感知的年代。

據此,我們認為本片不論是視覺要素可合理性相關性還是本土情感共鳴的考慮,視覺風格上確立了重工業風格的基本調性。而且這種風格視覺上粗糲,具有力量感非常符合電影故事上那種眾志成城,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集體主義精神內核。

而不同於像影片《遺落戰境》裡面那種高度數字化,光滑表面,全息影像等近年來西方科幻出現的符合消費品設計心理的美學風格。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關鍵幀概念 礦區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場景概念,工程車內景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概念圖 車內局部細節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概念圖 Moss 人工智能moss的早期設計中

也強調了工業感的造型元素。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概念圖,空間站局部草模基礎上的表面設計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概念圖 空間站局部表面設計

較多的直線造型,粗糲磨損的表面

大面積中性色彩的鋪陳是工業感設計裡面

我們主要把握的幾個特點!

在確立了蘇聯重工業風格之後,我們馬不停蹄開始了影片的“主角”行星發動機的外觀設計,因為我們深知這個作為全片科幻感最重要的設計任務不確定下來,很多其他設計項根本無法展開,它是成功的關鍵!

我們在草圖探索階段完成了數十稿的外觀設計。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經過充分認真的研討和論證,我們選定了其中一個方案作為基礎,進行深入設計,最終確定的外觀設計方案草圖。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選取的這個設計草圖主要是從合理性和易於理解兩方面考慮的。原文中也用山峰來命名行星發動機。這款外擴式設計是相對簡潔的一個三角形支撐結構,簡潔的外擴最有力量感,並且暗合“山”的意象。從可讀性角度來講,雖然由於體量巨大需要眾多的細節支撐體積感,但是基本結構簡潔,是由中間部分的發動機主體和放射佈局的七條腿,還是要備註一下具體的故事 形成三角支撐,很容易看出它的用途以及功能構成。

(拓展閱讀:在派拉蒙德科幻片《降臨》裡,令導演郭帆共鳴的最大的一個細節是:“外星人有七條腿”,很少有生物有這樣的設置,因此在這部作品中發動機的支撐腿是7條,太空站的噴射口有7個,救援小隊CN171-11的名字來源也是把他最感興趣的兩個數字雜糅在一起。他不久前說道:“我覺得11可能是我這個世界構成最基本的維度數,包括7也是,這兩個數字裡可能包含了特別玄妙的東西。”)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白板草圖:“發動機和七爪魚”

打比方和畫草圖是我們工作溝通的日常方式

另外考慮片中設定“流浪地球計劃”舉全體35億人類,不惜一切代價建造行星發動機一萬座分佈全球地表,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文字中傳達出一種悲壯的,毅然決然的、命運共同體的宿命感。

那麼我們想人類一定在資源有限情況下,經歷艱苦卓絕的奮鬥才能鑄就這樣一座座鋼鐵“山峰”,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故事中這個行星發動機的設計者想必也會以實用性,節約資源為主體思路來設計吧,於是下面支撐部分就做成經濟實用的開放性支撐結構,而不是更加厚實的的封閉結構,所以這個設計無論從大的山形外擴的相似上還是從結構的合理性上、可讀性上在眾多版本中最受認可。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概念圖,行星發動機

在此結論基礎上我們出了上面這個細化版本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利用建模和色彩初稿探索支撐部分的

表面分形結構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概念圖,多狀態下的行星發動機

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劇作功能性需要對這個設計的不同狀態在設計圖中作了界定。情節中行星發動機的類別大致分為推進發動機和轉向發送機。設定中轉向發動機相比推進發動機更大,是個巨無霸,劇情上所花費的的筆墨來看,轉向發動機也比推進發動機更加濃墨重彩,是絕對“主角”。

所以我們一開始設計發動機就把目標定在轉向發動機上,希望把最充沛的的精力放在這個“主角”設計上,並期待這個主角設計能夠為電影中其他設計奠定基礎並打開思路。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概念圖,轉向發動機和推進發動機比例

當發動機的基本設計新鮮出爐我們便開始針對劇情需要進行接下來的工作。把它放在劇情中經歷重重考驗。


首先是讓他經歷風霜!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接下來炸燬它!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然後歷經劫難九死一生!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最後再將它解剖!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因為劇情需要,我們要對這個設計的裡裡外外進行周密的漸進式設計。為了在後面拍攝製作中不用縮手縮腳,遮遮掩掩。發動機的裡裡外外以及表面細節,特別是負責發動機結構設計的大尼可(Nicolas Vallet)甚至連不會拍攝到的結構我們都設計了出來,踏踏實實地建立起這個幻想中龐然大物的真實存在感,讓每一位項目參與者都直覺的相信這個故事。我認為這是整個電影創作中里程碑式的一步。

之後為了讓這種存在感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們以三維概念建模的方式對這個設計的細節和分型美學進行更加細緻地推敲,力求影片中能夠準確地還原我們的設計,不留遺憾。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概念模型,行星發動機

團隊模型好手張鵬耗時2月餘推敲裝配各種設計細節

由於故事板設計有發動機噴口的特寫鏡頭,我們對這個細節也是尤為重視。該設計參考了火箭發動機最前沿的黑科技“氣動塞式線性發動機”的造型。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洛克達因公司的氣動塞式噴管發動機

代號XRS-2200的氫氧線性氣動塞式噴管發動

力求通過借鑑現有先進科技來貼合現實世界的物理設定,讓科幻的設計令人更加信服,同時這種發動機的設計比較新穎,幾乎沒有在其他科幻影片中見過,期望能給觀者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當然基於這個原型參考,我們對其佈局,細節以及輔助結構(如冷卻井、收縮擴張噴管、支架等)等設計上進行了細緻地推敲,力求在工程力學上達到可信,又尊重設計美學的平衡方案。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審核通過的發動機噴口概念設計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劇作中設定行星發動機的點火方式提到過脈衝點火,為了接地氣、和通感,主創內部還深夜進行了過度解讀。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關於這個設計也是反反覆覆好多其他方案

這張圖可能會引起密恐同學的不適

另外通過觀察原形參考,代號為xrs-2200“氣動塞式噴管發動機”的噴射視頻,我們發現他的噴射過程的效果很具美感而且與眾不同。於是就做了一個序列概念圖,將整個噴射過程的效果進行了設定。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序列概念設計

行星發動機噴射過程

影片中的後期團隊以超高的標準和細節完成了這一動人震撼的長鏡頭。我在影院看到時眼淚差點掉下來。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來源預告片片段(特效製作 MORE VFX)

《流浪地球》超詳細設計圖、理念分享(2)


故事板片段

觀影效果炸裂的長鏡頭,這個鏡頭是導演和我在故事板設計中很早就確定下來的。目的是用一個長鏡頭完整建立起影片從局部到整體的的空間感和體量感,因為片中很多物體的體量感是現實中很難想象的。觀影時大家可以好好期待一下片中這個鏡頭!

設計故事板時,我就擔心這個鏡頭的製作會不會被取消,因為這個鏡頭的空間跨度,以及資產量簡直是後期團隊和製片人的噩夢,沒想到正片中這個鏡頭不僅保留下來,而且完成效果特別震撼!感謝特效製作MORE VFX在這個鏡頭上創造性的完美展現!完整鏡頭比這個片段還長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