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鼓舌而进,精用各种言辞

鼓舌而进,精用各种言辞


1

鬼谷子曰:“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迎合对方欲望的,就是谄媚;用漂亮华美的言辞去奉承对方,就是吹嘘;根据对方的喜好、资质、条件来进献计谋,就是用权术;即便有所牺牲也不动摇,就是有决心;能揭示缺陷、勇于责难过失就是敢于反抗。

鼓舌而进,精用各种言辞


总结来说,以上所讲的也就是:谄媚之辞,吹捧之辞,权术之辞,果毅之辞和抗争之辞。这五种游说言辞各有各的妙用,可因人因事而灵活选用,或是欺骗对方,或是摧折对方,或是操控对方,无所不可。但前提依然是:不可用诡诈言辞陷害君子,此属不义之所为,人若不义,纵人不取之,天亦灭之。但是两国相争,就不必任何情况下都顾忌这个了,因为国家民族利益永远高过一切。

2

谄媚之辞

汉武帝时,有位王先生自荐跟随北海太守进京。

到了长安,王先生问太守:“皇上召见时,若问君是如何治理北海的,令郡无盗贼,君打算以何言语作答?”

鼓舌而进,精用各种言辞


太守道:“我就照实说,是以选贤任能,赏罚公正来治理北海郡的。”

王先生道:“君若这么作答,那就是自矜自伐了,不可。愿君如是作答:非臣之力也,全都是仰仗陛下神灵威武所致。”

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时,问:“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北海太守就照着王先生所教叩头答道:“非臣之力,全都是仰仗陛下神灵威武所致。”

汉武帝闻之,大笑道:“呜呼!这是从哪里学来的长者之语!谁人所教?”

北海太守如实作答,汉武帝遂召王先生进宫相见,拜其为水衡丞。

在这个例子中,王先生教给北海太守的那句话,显然就是谄媚之辞,汉武帝因为了解北海太守为人,所以猜出此话非出自北海太守本人,如此,王先生就借北海太守之口以一句谄媚之辞,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取得官爵。

3

权术之辞

战国时,秦国发兵攻打韩国的管城,魏王打算发兵救援韩国。大臣昭忌谏阻道:“秦乃强国,而魏国和韩国与其接壤,秦国不出兵进攻则罢,如果出兵,不是攻打韩国就是攻打魏国。现在幸而秦国攻打的是韩国,这无疑是魏国之福。大王若派兵救援韩国,被解围的,肯定是韩国管城,受攻击的,必然会变成魏国的大梁。”

魏王反驳道:“若不救韩,韩因怨恨魏国而投降秦国,秦、韩合一,魏国必危。”因此起兵救援韩国。

鼓舌而进,精用各种言辞


秦王见魏国发兵救韩,果然释韩国管城之围,移兵向魏国压来。魏王大恐,对昭忌说:“不用君之谋,以致兵祸,现在该怎么办?”昭忌请缨前往秦国游说秦王,魏王答应了。

昭忌到了秦国,对秦王说:“臣听闻英明的君主听政,不会挟私见治理国家,愿大王不要进攻魏国,听臣一言。”

秦王问:“你有何言?”

昭忌道:“山东诸侯合纵,时而相合,时而相离,大王知道是为何吗?”

秦王道:“寡人不知。”

昭忌道:“天下诸侯之所以相合纵,是因为大王没有确定进攻目标;天下诸侯之所以相背离,是因为大王已经确定了攻击目标。今大王攻打韩国管城,本来韩国已经危急了,可大王却在关键时刻移兵攻打魏国,那么天下诸侯想要合纵的想法,就因此而强烈起来了。他们认为秦国的求索,已经没有节制。所以为大王计议,不如将赵国和齐国选为进攻目标。秦如制赵,则燕国不敢不服从,楚国和齐国就不能独自合纵了。如果天下诸侯都争相与秦为敌,则秦国就会被削弱了。”

秦王闻言后,认为有理,因此下令撤兵。

在这个例子中,昭忌知道秦王雄心勃勃,进攻诸侯欲望大,但是仍保有理智,因此就以权术之辞游说,令秦王权衡利弊后,做出了撤兵的决定。

— 课程推荐 —

鼓舌而进,精用各种言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