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鼓舌而進,精用各種言辭

鼓舌而進,精用各種言辭


1

鬼谷子曰:“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也就是說,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而迎合對方慾望的,就是諂媚;用漂亮華美的言辭去奉承對方,就是吹噓;根據對方的喜好、資質、條件來進獻計謀,就是用權術;即便有所犧牲也不動搖,就是有決心;能揭示缺陷、勇於責難過失就是敢於反抗。

鼓舌而進,精用各種言辭


總結來說,以上所講的也就是:諂媚之辭,吹捧之辭,權術之辭,果毅之辭和抗爭之辭。這五種遊說言辭各有各的妙用,可因人因事而靈活選用,或是欺騙對方,或是摧折對方,或是操控對方,無所不可。但前提依然是:不可用詭詐言辭陷害君子,此屬不義之所為,人若不義,縱人不取之,天亦滅之。但是兩國相爭,就不必任何情況下都顧忌這個了,因為國家民族利益永遠高過一切。

2

諂媚之辭

漢武帝時,有位王先生自薦跟隨北海太守進京。

到了長安,王先生問太守:“皇上召見時,若問君是如何治理北海的,令郡無盜賊,君打算以何言語作答?”

鼓舌而進,精用各種言辭


太守道:“我就照實說,是以選賢任能,賞罰公正來治理北海郡的。”

王先生道:“君若這麼作答,那就是自矜自伐了,不可。願君如是作答:非臣之力也,全都是仰仗陛下神靈威武所致。”

漢武帝召見北海太守時,問:“何以治北海,令盜賊不起?”

北海太守就照著王先生所教叩頭答道:“非臣之力,全都是仰仗陛下神靈威武所致。”

漢武帝聞之,大笑道:“嗚呼!這是從哪裡學來的長者之語!誰人所教?”

北海太守如實作答,漢武帝遂召王先生進宮相見,拜其為水衡丞。

在這個例子中,王先生教給北海太守的那句話,顯然就是諂媚之辭,漢武帝因為了解北海太守為人,所以猜出此話非出自北海太守本人,如此,王先生就借北海太守之口以一句諂媚之辭,而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取得官爵。

3

權術之辭

戰國時,秦國發兵攻打韓國的管城,魏王打算髮兵救援韓國。大臣昭忌諫阻道:“秦乃強國,而魏國和韓國與其接壤,秦國不出兵進攻則罷,如果出兵,不是攻打韓國就是攻打魏國。現在幸而秦國攻打的是韓國,這無疑是魏國之福。大王若派兵救援韓國,被解圍的,肯定是韓國管城,受攻擊的,必然會變成魏國的大梁。”

魏王反駁道:“若不救韓,韓因怨恨魏國而投降秦國,秦、韓合一,魏國必危。”因此起兵救援韓國。

鼓舌而進,精用各種言辭


秦王見魏國發兵救韓,果然釋韓國管城之圍,移兵向魏國壓來。魏王大恐,對昭忌說:“不用君之謀,以致兵禍,現在該怎麼辦?”昭忌請纓前往秦國遊說秦王,魏王答應了。

昭忌到了秦國,對秦王說:“臣聽聞英明的君主聽政,不會挾私見治理國家,願大王不要進攻魏國,聽臣一言。”

秦王問:“你有何言?”

昭忌道:“山東諸侯合縱,時而相合,時而相離,大王知道是為何嗎?”

秦王道:“寡人不知。”

昭忌道:“天下諸侯之所以相合縱,是因為大王沒有確定進攻目標;天下諸侯之所以相背離,是因為大王已經確定了攻擊目標。今大王攻打韓國管城,本來韓國已經危急了,可大王卻在關鍵時刻移兵攻打魏國,那麼天下諸侯想要合縱的想法,就因此而強烈起來了。他們認為秦國的求索,已經沒有節制。所以為大王計議,不如將趙國和齊國選為進攻目標。秦如制趙,則燕國不敢不服從,楚國和齊國就不能獨自合縱了。如果天下諸侯都爭相與秦為敵,則秦國就會被削弱了。”

秦王聞言後,認為有理,因此下令撤兵。

在這個例子中,昭忌知道秦王雄心勃勃,進攻諸侯慾望大,但是仍保有理智,因此就以權術之辭遊說,令秦王權衡利弊後,做出了撤兵的決定。

— 課程推薦 —

鼓舌而進,精用各種言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