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你過得不好,就是因為什麼都想要

你過得不好,就是因為什麼都想要

最近,一個朋友過得很喪,沒事兒就愛觸景生情。

前幾天的一場暴雨,帶倒了幾棵路邊的景觀樹。她對著碗口粗的殘根感嘆,自己現在的狀態和這些樹一樣,平時看著生機盎然,實際上,根基不深、實力不足,禁不住一點錘鍊。

我知道,她是在為自己漫長的職業瓶頸期發愁。

剛入職的時候,她是同期裡的績優股,學歷和專業素養都屬上乘,上司看好、同事稱羨。可不到兩年,身邊有的人換部門、有的人跳槽,都混得風生水起;留下來的,個個也很拼,她當初的一點優勢已經不值得稱道。

俗話說,人在職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眼看著自己被別人追平超越,職位薪資還變化不大,她的危機感開始無法遏制地瘋長。

我只好勸她,先靜下心捋一捋,找突破口。她卻說,沒用的,越捋越亂,轉手給了我一張圖,上面列滿了關於未來發展的種種可能:原來,她不光考慮過換部門、換工作,還想過要發展一份副業,最好能用上自己的專長... ...更厲害的是,她的眼光放得極遠,每一個選項下面,都衍生出很多分支,最後形成了一幅龐大的樹狀圖。

她告訴我,自己早有改變現狀的想法,下班後在各種論壇上查資料,跟人打聽消息和風向,下了不少功夫。可是規劃完卻發現,對現在的她來說,哪條路都差不多,風險與收益並存。時間在不知不覺裡過去,自己依然活在焦慮裡,拿不了主意,定不下方向。

在職場,朋友這種糾結其實特別普遍。很多人到了瓶頸期,總想給自己多加一些選項,以為這樣就增加了抗風險能力,能做到遊刃有餘。但事實是,想得再多、再美,實力跟不上,多少選項都是無效。

那些有選擇恐懼症的人,不是不會選,而是明明只有做單選題的能力,卻急著做多選題。做不了,不甘心,所以陷入了漫長的糾結。

你過得不好,就是因為什麼都想要

你過得不好,就是因為什麼都想要

其實,選項很多,聽起來高大上,卻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盲人科學家希娜·亞格爾曾在TED做過一場演講,通過研究人們做選擇背後的心理,來探討選擇的藝術。

她提到,常識上,人們都認為自己擁有的選項越多,能做出的選擇就越好。所以超市往往擺滿琳琅滿目的商品,婚戀交友網站會提供各式各樣的約會對象,目標很簡單,吸引用戶、刺激消費。

但事實上,多樣化的選擇不能和自由直接劃等號。要一個人在他沒法分辨的東西間做出選擇,無異於一種折磨。

比如說,讓一個經歷了大半生物質匱乏的貧苦人,從20種口香糖裡選自己喜歡的;讓一個能力和見識都平平的職場小白,從各種亮閃閃的職業規劃裡,選出自己覺得最有前景的;甚至於,讓一個擇偶觀不明確的單身狗,在一群條件差不多的異性中,挑選自己最心儀的... ...

面對低差異選擇的人,一般會困惑又尷尬地表示,都挺好的、差不多,接著感到沮喪和消極,甚至開始懷疑選擇的意義。比如那些一到決策時,就拿深思熟慮來拖時間的人,其實是壓根兒不知道該怎麼決定,一頭霧水。

希娜認為,選擇的價值,要建立在能識別選擇差異的基礎上。如果這一堆選項對你而言區別不大,或者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類比分析,光是做這個決定,就已經很虧了。有實驗表明,僅列出10個以上的選擇,足以讓很多人崩潰。

物極必反,太多的選擇不僅不是自由,反而會變成令人壓抑的枷鎖。

你過得不好,就是因為什麼都想要

你過得不好,就是因為什麼都想要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越優秀的人,生活得反而越簡單。

喬布斯在世時也總是穿著他的代表性黑色高領衫,配上牛仔褲和球鞋。每天如此。他說:“我讓三宅一生為我製作了一些我喜歡的黑色圓領羊毛衫,他就做了一百件。這些夠我穿一輩子了。”

Facebook的創始人特扎克伯格也喜歡深色T恤+牛仔褲的標配。這是因為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決定疲勞”,如果一個人需要做很多決定,大腦就會覺得累,也就是說,如果你把精力都花在研究上班穿什麼,中午吃什麼,那麼你的工作效率就會底下。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給自己太多選項,他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在選擇上。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說,活到極致的人生都是素與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