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論語.八佾第三》25:盡善盡美會令人起膩嗎?

《論語.八佾第三》25:盡善盡美會令人起膩嗎?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試譯:

先生評價韶樂:“美極了!好極了!真是盡善盡美啊!”又評價武樂:“美極了,但還是略有不足啊!”

敬亭山言:

躺在沙發上,聽了一下午的歌,覺得人生的美好,莫過於此!當然,如果天天都能這樣,我也就絕不會有這種感覺了。可見,喜新厭舊確是人的天性,即使孔子在聽完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我也還是敢保證,他要是連續三個月天天聽韶樂,還是會懷念紅燒肉的。

所以孔子的這番話,當作他在某個下午的突發感慨聽聽就好,或許還能引起你的一陣共鳴,至於非要去深究背後的道理,嗯,當然也不是不可以了,至少有一種哲學認為,萬物皆有因果。那麼,聖人的感慨,即使只是感慨,背後必然會有某些緣故吧!

韶樂是歌頌舜的音樂,武樂是歌頌周武王的音樂,在孔子看來,舜是受堯禪讓,以皆大歡喜的和平方式得到天下的,而周武王,是經過長年征戰,滅掉紂王之後,才得到天下。對於不喜戰爭的孔子來說,舜的方式自然更勝一籌,從這個角度,歌頌舜的功德的音樂自然也比歌頌武王的音樂要更勝一籌了。

這樣解釋,未免有點說孔子是在因人論事的意思。但凡是藝術,都必然受到主觀的影響,粉絲們喜歡一個歌星而不是另一個,主觀的因素絕對超過客觀。孔子認同舜超過武王,由此影響到他對兩個音樂的判斷,並不是件什麼不可想像的事。

可惜,韶樂,我們聽不到了,武樂,我們也聽不到了。不過,“歡娛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巧”,歌功頌德的作品,真會那麼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