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论语.八佾第三》25:尽善尽美会令人起腻吗?

《论语.八佾第三》25:尽善尽美会令人起腻吗?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试译:

先生评价韶乐:“美极了!好极了!真是尽善尽美啊!”又评价武乐:“美极了,但还是略有不足啊!”

敬亭山言:

躺在沙发上,听了一下午的歌,觉得人生的美好,莫过于此!当然,如果天天都能这样,我也就绝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可见,喜新厌旧确是人的天性,即使孔子在听完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我也还是敢保证,他要是连续三个月天天听韶乐,还是会怀念红烧肉的。

所以孔子的这番话,当作他在某个下午的突发感慨听听就好,或许还能引起你的一阵共鸣,至于非要去深究背后的道理,嗯,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了,至少有一种哲学认为,万物皆有因果。那么,圣人的感慨,即使只是感慨,背后必然会有某些缘故吧!

韶乐是歌颂舜的音乐,武乐是歌颂周武王的音乐,在孔子看来,舜是受尧禅让,以皆大欢喜的和平方式得到天下的,而周武王,是经过长年征战,灭掉纣王之后,才得到天下。对于不喜战争的孔子来说,舜的方式自然更胜一筹,从这个角度,歌颂舜的功德的音乐自然也比歌颂武王的音乐要更胜一筹了。

这样解释,未免有点说孔子是在因人论事的意思。但凡是艺术,都必然受到主观的影响,粉丝们喜欢一个歌星而不是另一个,主观的因素绝对超过客观。孔子认同舜超过武王,由此影响到他对两个音乐的判断,并不是件什么不可想像的事。

可惜,韶乐,我们听不到了,武乐,我们也听不到了。不过,“欢娱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歌功颂德的作品,真会那么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