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河长制治出“雨城”好风光

龙陵素有“滇西雨屏”之称,每年雨季云雾不散、雨丝不断,县域内年降水量可达2300毫米,民间更有“象达姑娘、龙陵雨”的俗语,雨水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水系,而这些水系也养育着龙陵29万各族群众,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贯彻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龙陵县各级党员、干部、群众围绕河长制工作的开展,努力给出自己的答案。

强制度建队伍

龙陵制定出台了《龙陵县全面推行河长制行动计划(2017~2020年)》,在全县河湖库渠推行河长制。通过前期实地调研和检测,为河湖库渠进行系统性体检,完善了“河湖库渠问题清单”,形成“健康档案”,分级分类对解决河湖库渠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做到“一河一档”和“一河一策”,实现了治理保护底数清、状况明、对策实。同时,出台和完善河长制会议、信息共享、信息报送、日常巡查、工作督察、工作验收、考核问责、工作激励等配套制度,为落实河长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制度支撑。

目前,全县125条河流、49座水库、34条渠道、3个湖泊、19座坝塘,均按照“一河一长、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15名县级河长、95名乡镇河长、213名村级河长,实现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的全覆盖,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所有河湖库渠都找到了自己的“家长”。不仅如此,还将各级河长名单在政府网站进行公布,在重要河流和重点排污企业设置33块河长制公示牌、11块排污口监督牌,全面公开河长姓名、河道信息、保护情况、监督电话等。

勐糯镇丛岗村党总支书记罗波是三江口至金坑电站段怒江的村级河长,关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他介绍道:“作为村级河长,除例行巡河、进行村内河道管理、组织开展河流整治,督促巡查员、管理员、联络员落实责任外,还要检查环保设施是否运行正常,宣传推广使用有机肥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

明责任压担子

木城乡隔怒江与缅甸相望,其境内有5河、4沟、2水库,其中不少都汇入怒江,最终流入缅甸,保护好这里的河流生态系统,不仅造福当地百姓,也惠及了下游的缅甸群众。“乡级河长每月巡河不得少于2次,乡级联系单位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巡河要常态化,对水质不达标、问题较多的河道还要加密巡查频次。乡纪委会定期、不定期对河长制落实情况进行督察检查,一经发现未按要求开展河道日常管理工作的,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 该乡纪委书记闫华介绍,按照河长制要求管护境内河流以来,木城水环境改善明显,垃圾难觅,河清见底。

龙陵立足于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实行境内河沟全域化管理,构建县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村级党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各负其责,村级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做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并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重要监督手段,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为强化河长制工作监督检查,还设立县级督察长3名、乡级督察长20名,聘请社会监督员30名,对各级河长履行职责、县河长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落实情况等进行督察,河长制工作落实不力的通报批评,责成整改,工作弄虚作假、失职渎职、违纪违法的严格责任追究。

龙江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的“稻花鱼节”吸引着大量游客,“鱼肥水美稻谷香”的美名得到远播。这里的干部群众都清楚,没有洁净的水质,种不出飘香的稻谷,也养不出鲜美的稻花鱼,乡村旅游更无从谈起。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该乡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发参与,大力开展“清河行动”,疏通沟渠、清理垃圾,使得龙江成为天蓝水美、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孟柳社区街子组的杨卫波是龙江“清河行动”的成员之一,他说:“我们龙江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养稻田鱼,靠着鱼儿每年都能收入好几千块。没有好水就种不出好稻花,就养不出稻花鱼,要保护好我们龙江的财源,不仅河长要尽职尽责,我们老百姓也要参与进来。”

为宣传好河长制以及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该县充分发挥政府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村组广播等作用,召开群众会和户主会,进组入户宣传,还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群众参与到河流生态的管理和保护之中,逐步构建起了河长制落实和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和生活环境已经呈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