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河長制治出“雨城”好風光

龍陵素有“滇西雨屏”之稱,每年雨季雲霧不散、雨絲不斷,縣域內年降水量可達2300毫米,民間更有“象達姑娘、龍陵雨”的俗語,雨水造就了這裡豐富的水系,而這些水系也養育著龍陵29萬各族群眾,如何保護和利用好水資源,貫徹落實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龍陵縣各級黨員、幹部、群眾圍繞河長制工作的開展,努力給出自己的答案。

強制度建隊伍

龍陵制定出臺了《龍陵縣全面推行河長制行動計劃(2017~2020年)》,在全縣河湖庫渠推行河長制。通過前期實地調研和檢測,為河湖庫渠進行系統性體檢,完善了“河湖庫渠問題清單”,形成“健康檔案”,分級分類對解決河湖庫渠突出問題提出對策,做到“一河一檔”和“一河一策”,實現了治理保護底數清、狀況明、對策實。同時,出臺和完善河長制會議、信息共享、信息報送、日常巡查、工作督察、工作驗收、考核問責、工作激勵等配套制度,為落實河長制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制度支撐。

目前,全縣125條河流、49座水庫、34條渠道、3個湖泊、19座壩塘,均按照“一河一長、屬地管理”的原則,明確了15名縣級河長、95名鄉鎮河長、213名村級河長,實現縣、鄉、村三級河長體系的全覆蓋,不留盲區、不留死角,所有河湖庫渠都找到了自己的“家長”。不僅如此,還將各級河長名單在政府網站進行公佈,在重要河流和重點排汙企業設置33塊河長制公示牌、11塊排汙口監督牌,全面公開河長姓名、河道信息、保護情況、監督電話等。

勐糯鎮叢崗村黨總支書記羅波是三江口至金坑電站段怒江的村級河長,關於自己的日常工作,他介紹道:“作為村級河長,除例行巡河、進行村內河道管理、組織開展河流整治,督促巡查員、管理員、聯絡員落實責任外,還要檢查環保設施是否運行正常,宣傳推廣使用有機肥和無公害農產品種植……”

明責任壓擔子

木城鄉隔怒江與緬甸相望,其境內有5河、4溝、2水庫,其中不少都匯入怒江,最終流入緬甸,保護好這裡的河流生態系統,不僅造福當地百姓,也惠及了下游的緬甸群眾。“鄉級河長每月巡河不得少於2次,鄉級聯繫單位不少於1次,村級河長巡河要常態化,對水質不達標、問題較多的河道還要加密巡查頻次。鄉紀委會定期、不定期對河長制落實情況進行督察檢查,一經發現未按要求開展河道日常管理工作的,將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約談。” 該鄉紀委書記閆華介紹,按照河長制要求管護境內河流以來,木城水環境改善明顯,垃圾難覓,河清見底。

龍陵立足於縣、鄉、村三級河長制,實行境內河溝全域化管理,構建縣級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相關部門各負其責,村級黨政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班子成員各負其責,村級村(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具體負責的責任體系,做到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並以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為重要監督手段,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為強化河長制工作監督檢查,還設立縣級督察長3名、鄉級督察長20名,聘請社會監督員30名,對各級河長履行職責、縣河長制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落實情況等進行督察,河長制工作落實不力的通報批評,責成整改,工作弄虛作假、失職瀆職、違紀違法的嚴格責任追究。

龍江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每年的“稻花魚節”吸引著大量遊客,“魚肥水美稻穀香”的美名得到遠播。這裡的幹部群眾都清楚,沒有潔淨的水質,種不出飄香的稻穀,也養不出鮮美的稻花魚,鄉村旅遊更無從談起。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該鄉黨員幹部帶頭、群眾自發參與,大力開展“清河行動”,疏通溝渠、清理垃圾,使得龍江成為天藍水美、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孟柳社區街子組的楊衛波是龍江“清河行動”的成員之一,他說:“我們龍江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養稻田魚,靠著魚兒每年都能收入好幾千塊。沒有好水就種不出好稻花,就養不出稻花魚,要保護好我們龍江的財源,不僅河長要盡職盡責,我們老百姓也要參與進來。”

為宣傳好河長制以及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法規,該縣充分發揮政府新聞網站、微信公眾平臺、村組廣播等作用,召開群眾會和戶主會,進組入戶宣傳,還將水資源節約和保護教育納入學校教學內容,融入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多種方式引導群眾參與到河流生態的管理和保護之中,逐步構建起了河長制落實和生態環境保護全民參與、全民監督的良好氛圍,“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和生活環境已經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