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微信支付寶互懟,「保護隱私」和錢財安全衝突?

微信支付寶互懟,「保護隱私」和錢財安全衝突?

近日,廣東的一位黃先生通過微信轉賬給表妹時,錯將 8 萬元轉給了微信暱稱與表妹一樣的他人賬戶。事發後,對方將黃先生拉黑了。黃先生與騰訊客服聯繫後,得到的回覆是,該筆資金已經成功進入對方零錢,資金支付成功後無法撤回。

由於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公安和法院表示無法立案。事件在這幾天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有媒體報道,目前騰訊已經和用戶溝通聯繫,將會配合警方來解決此事。

微信支付寶互懟,「保護隱私」和錢財安全衝突?

如果是銀行轉賬出錯,我們還可以與銀行聯繫,要求公安機關介入,甚至通過法院的民事訴訟拿回。

在移動支付盛行的國內,當用戶轉錯賬陷入死循環了以後,這是用戶的錯,還是平臺的鍋?

微信官方表示,由於此事涉及用戶隱私,不會向個人提供賬號的用戶信息。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號寫道,騰訊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要對所有用戶負責,只要司法機關要求微信官方協助,他們肯定義不容辭,但如果是個人需要,不能突破底線」。

微信支付的友商支付寶在事發後的 7 月 9 日表示:

「保護隱私」 就沒法保護錢的安全?對不起,我們比較笨,沒領會這個精神。

微信支付寶互懟,「保護隱私」和錢財安全衝突?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我們平時最常使用的移動支付手段,也是大家轉賬出錯的重災區。

就在 5 月初,鄭州一個包子鋪的老闆在清點賬目時發現,有位顧客使用支付寶支付,錯將支付密碼當做支付金額來輸入,花了 14 萬買一個包子。最後他們在媒體和支付寶的協調下,將錢款歸還。

相比之下,微信和支付寶在轉賬細節上,確實有著蠻多不同的細節。

微信轉賬時,顯示對方的頭像、微信暱稱,以及真實姓名的最後一個字,在輸入支付密碼之前,並不會有校驗過程。

微信支付寶互懟,「保護隱私」和錢財安全衝突?

在額度上,微信支付賬戶零錢單日支付額度超過 2000 元后,使用零錢支付需要向銀行預留手機發送驗證碼,以完成安全驗證。如果是安裝了數字證書的,單日零錢支付超過 2000 元無需驗證,單日零錢限額還將提到 50000 元。

如果在微信裡遇到了欺詐騙錢行為,可以直接對其進行投訴。點擊對方的頭像,再點擊詳細資料頁面右上角的三個點,找到「投訴」這一項,根據對方的行為進行投訴即可。

支付寶轉賬

支付寶轉賬時,如果對方是自己的支付寶好友,可以看到對方的真實姓名,當然你也可以選擇隱藏真實姓名。

如果對方並不是自己的支付寶好友,除了會顯示對方的頭像、暱稱、支付寶賬號,隱藏姓氏後的名字,還有一個補全對方真實姓名的校驗步驟。

微信支付寶互懟,「保護隱私」和錢財安全衝突?

支付寶還在新浪微博裡面,向大家說了轉錯賬的處理方式:

支付寶轉賬給陌生人,一定金額以上是需要輸入對方正確姓氏校驗成功才可完成轉賬。要是支付寶好友之間已經轉錯賬了,可以撥打支付寶客服電話 95188,在不透露對方隱私的情況下支付寶小二會直接聯繫對方,協商幫助找回(不能保證一定可以)。

在轉賬額度方面,支付寶裡的餘額寶從 2017 年 8 月 14 日起,個人交易賬戶最高持有額度調整為 10 萬,在此之前持有的金額可超過 10 萬。此外,餘額寶轉賬給個人,單筆、單日上限為 20 萬元。

選用戶隱私,還是選錢款安全?

微信是一個帶有轉賬和支付功能的聊天軟件,支付寶是一個企圖做社交但又選擇放棄的支付軟件。它們都已經是國人的數字錢包了。

今年兩會上,馬化騰表示,「微信紅包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 8 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這也就意味著,微信支付已經覆蓋了 10 億微信用戶中的絕大多數。 5 月份阿里巴巴最新的財年報告顯示,支付寶在全球有 8.7 億年活躍用戶,其中國內用戶有 5.52 億。

微信支付寶互懟,「保護隱私」和錢財安全衝突?

圖片來自:第一財經

自行轉賬出錯屬於個人行為,責任主要在用戶,微信表示,保護用戶是他們的底線。但平臺也應該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進行協調。

科技公司以保護用戶隱私為由拒絕合作的經典案例,要數蘋果。在今年 1 月美國曼哈頓的網絡安全國際會議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表示,他們已經累積了將近 8000 臺無法破解的蘋果設備。

這些設備無法破解,導致他們也沒有辦法解釋獲得犯罪嫌疑人手機裡的重要信息。由於蘋果拒絕協助解鎖這些設備,FBI 只能找第三方的破解公司來解決。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隱私保護方面有著不同的法規。微信的回應是,如果司法機關要求,就會盡力配合。就在 7 月初,公安部公佈,警方在微信的配合下,查明並摧毀了利用微信進行賭博的產業鏈條。

沒有後悔藥的支付,也是平臺大漏洞

雖然微信一直在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對黑產進行打擊。但在微信裡,轉賬操作過於流暢、轉錯賬無法找回的特點,事實上已經讓微信支付已經成為了不少黑產詐騙斂財的工具。

微信支付寶互懟,「保護隱私」和錢財安全衝突?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先給大家分享我的同事劉 XX 玩微信漂流瓶發生的故事。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同事劉 XX,在壓力和焦慮爆表的 5 月初,偶爾打開微信漂流瓶,發現跟他聊天的人並沒有和他談論人生、哲學,只是在對話框裡發了個賣片兒的二維碼。

他並沒有上當受騙,而是先在朋友圈中分享了這一次經歷,順帶將帶有二維碼的截屏作為圖片。接著,朋友圈有人評論說截圖中的二維碼可以識別,他就去識別了一下,點開鏈接後是「4.99 元付款看片兒」的頁面提示。

「我以為是利用宅男激動的心情,騙你 4.99 元,給你一部葫蘆娃,我於是點擊了付款」,然後激動人心的時刻來了,支付的金額並沒有跟提示語一致。

不是 4.99 元,而是 499 元。然後沒注意我就按指紋了,付出了 499 元的教訓。

這 499 元並沒有辦法找回。估計很多同樣被騙的朋友,只能和我的這位同事一樣,默默地接受花 499 元買教訓的事實,然後感慨「互聯網上都是騙子,漂流瓶都是賣片兒的」。類似的騙局,在微信漂流瓶裡並不鮮見。

短短几秒鐘,手指憑藉肌肉記憶、條件反射,行雲流水地完成了支付,直到扣費信息或者提醒發到手機才徹底反應過來。這是支付方式養成後,無法避免的一個使用場景,也成為被越來越多的黑產利用。

移動支付讓我們免卻了找零和收到假鈔的煩惱,但也帶來新的風險。轉賬出錯,一開始是用戶的錯誤,但當這些錯誤越來越多,或者成為了黑產斂財的漏洞時,那這就是產品的缺陷,平臺的漏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