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乾隆不從第三代、第四代中選人繼承皇位?

四言成詩


關於立嗣的問題,一般遵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清朝雖遵循滿人習俗,對候選人採用養蠱制度,有能者即位,但乾隆受漢文化影響很深,早期立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之子永璉為接班人,可惜永璉早逝,後又打算立皇長子永璜為太子,但永璜犯了錯誤(皇后富察氏病逝,永瑛在迎喪時未能盡哀),23歲就去世了。

接二連三的事故,讓乾隆立儲遇到了大麻煩,雖有17個兒子,但能選位接班人的並不多。

也許有人會問:乾隆為什麼不從皇孫中選擇接班人呢?

乾隆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被廣泛熱議的綿恩。

皇長子永璜去世以後,留下兩個兒子,長子綿德,次子綿恩,綿德繼承了父親的親王爵位,但因為與官員往來而削爵,由其弟綿恩襲爵,作為長子次孫,由於乾隆對兒子永璜的死感到愧疚,對綿恩帶著一份補償心理,一直把他當做長房長孫看待,綿恩在孫輩中第一個被賞賜黃馬褂,十分受寵。

綿恩自身條件也不錯,史書記載他身材魁梧,儀表出眾,武功超群,長期擔任京師禁衛軍的領導,負擔保衛北京的重擔,而且比嘉慶大了14歲,年齡上比較成熟,足以堪當大任。以至於朝鮮王朝使臣來訪回國後認為,清朝皇帝繼承人將在十五子永琰和皇次孫綿恩之間產生,綿恩的可能性更大。

但乾隆最終還是選擇了嘉慶。與其說是對嘉慶更滿意,不如說是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選擇皇孫即位這種做法於理不合,雖然兒子選擇範圍有限,但有兒子的情況下選擇孫子,缺乏說服力。

第二,選擇孫子風險很大,一大幫叔叔在那,孫子如何擺平?朱元璋選擇朱允炆造成靖難殷鑑不遠。乾隆就曾當著眾大臣的面批評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釀成後來的燕王造反,早早給這件事情定了基調。

至於嘉慶,雖然後世對他評價不高,但他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也算不上昏君,乾隆是個極度戀權的皇帝,做了太上皇還牢牢抓住權柄,而嘉慶毫無怨言,正好符合乾隆心意。



日慕鄉關


如果乾隆從孫子中擇儲,選擇餘地很大。比如,當年冤死的皇長子的第二個兒子綿恩,才幹超群,看起來似乎能成大器,但是這個念頭只能一閃而過。中國皇帝是父死子繼的傳統,這個傳統一旦打破,會不利於國家的穩定,明朝的靖難之役就是前車之鑑,乾隆帝曾批評過明太祖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埋下了後來骨肉相殘的禍根。因此沒有立孫子的打算。再者 父子之間畢竟是最近的血緣關係,捨近求遠,不是聰明的舉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