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斜目而視·雙重尋找中的價值建構

在當代文壇上,劉醒龍屬於那種懷有強烈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意識的作家,一直“冷靜地直面”“生活的真實狀況”和“相互關係”,敏銳而固執地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於時代的觀察和思考。無論是他早年的《鳳凰琴》《挑擔茶葉上北京》,還是近年的《天行者》《蟠虺》,無不貫穿著一根紅線,那就是試圖從傳統中發掘可資轉化的精神資源,為浮躁迷茫的時代重鑄靈魂。他的長篇新作《黃岡秘卷》,依然延續著這一主題。

《黃岡秘卷》是一個具有多重意蘊的題目。首先,它指的是流行於全國的高考複習習題“黃岡秘卷”,寓指黃岡的文脈傳統。其次,它指的黃岡特有的人文歷史,包含著“五水蠻”文化、蘇東坡的傳說、林家大垸秘事等等,特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黃岡人的獨特“風骨”。第三,它指的是家族秘史,包含從曾祖父、祖父到父親的傳奇故事,隱含著傳統倫理、革命精神等等。“我”一方面尋找著“黃岡秘卷”的策劃者、炮製者,一方面也在尋找“精神父親”誕生的秘密。這個雙重尋找既是對於“初心”的追尋,也是對於價值理想的重新建構。

小說的主人公“父親”本名劉聲志,也叫老十哥,是劉家大垸“最有出息的男人”。他自尊、頑強、堅定、果敢、大氣而又不乏細膩,既有黃岡人“一根筋”的性格,又有著傳統士人的“風骨”。年輕時他在獄中受到共產黨人國教授的影響,從此堅定了獻身“組織”、為人民謀福利的信念。他長期在基層最艱苦的地方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生是組織的人,死是組織的鬼”,一生珍惜、維護“組織”的名譽。小說以“我”對《組織史》上“劉聲志簡介”的解讀為線索,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一個老一輩優秀共產黨人的形象、一個頂天立地的“父親”形象。尤為可貴的是,劉醒龍在生動地表現父親的“黨性”的同時,還深入地揭示了他身上豐富的“人性”。老十哥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背誦起豪邁而纏綿的《訣別書》,堅信唯有個人的“福利”服從天下人的“永福”,社會才能真正進步。當個人生活與“組織”要求發生矛盾時,他堅決服從組織決定,斬斷了與海棠的情緣;但是,他畢生懷念她的那枚“福特車”髮卡,還有她舔冰激凌時的可愛動作……革命者身上散發出的小布爾喬亞情調,非但沒有抹黑他的形象,反而將他烘托得更加真實可愛。老十哥無比珍視“人情”,所以他才能超越階級性的單一尺度,以“大愛”燭照他的理想、事業和人生。劉醒龍在這部小說中維護了對於人的整體性認識,在新的向度上對人性作了深入開掘,塑造出的“這一個”父親形象,煥發出奪目的人性光彩。

老十哥畢生對於組織的尊重、服從和維護,其實就是對於理想和信仰的忠誠。劉醒龍在小說中稱呼他為“我們的父親”,不僅是指他是幾個孩子的生身父親,而且也是暗喻他就是“我們”共同的“精神父親”。

在這部小說中,劉醒龍沒有簡單地將不同的觀念和立場進行二元對立的處理,而是試圖在複雜的歷史語境和現實生活中進行創造性轉化與整合。在劉家大垸人看來,劉聲志象徵的是“道”,劉聲智(與劉聲志同時出生的鄰居,走了不同的人生路;他成功策劃“黃岡秘卷”,成為大老闆)代表的不過是“器”。當“志”與“智”統一了,才是理想的人生態度;當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統一了,才是具有現代性的價值理念。這部小說有兩條並行的敘事線索,一條是續編《劉氏家志》,一條是解讀《組織史》。前者隱喻“小家”,後者隱喻“大家”;前者象徵著重審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後者象徵著追尋革命倫理和價值理想。重修“家志”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建構新的價值系統,在老十哥看來,必須立足當下,整合、吸納各種有益的“傳統”,這樣才會“受到歷史的尊重”。

總而言之,《黃岡秘卷》堪稱一部堅持“人民立場”的優秀之作,表達了作家在社會急劇轉型時代對於理想和信仰的深情禮讚與召喚。當然,這部小說也提出了一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在這個日趨原子化的時代,作為“父親”之子的“我們”是否真的存在?怎樣才能建構出一群願意用心去“尋找”的“我們”呢?

·斜目而视·双重寻找中的价值建构

蔡家園 評論家、作家。換一種視角直面文學與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