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這裡是白城——露天電影

這裡是白城——露天電影

作者 | 李振仲

選自《這裡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誌資源開發立項項目

——

  現如今,去電影院看場電影,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再尋常不過的一件事情。時光倒流幾十年,看一場電影卻是生活中很奢侈的享受,無論大人小孩會像過節一樣興奮。當時,白城農村幾乎沒有什麼娛樂場所,就是縣城也只有一二家簡陋的電影院。逢年過節,住在農村的大人,孩子能到城裡逛一逛,花一二角錢看一場電影就覺得老幸福了。可到城裡看電影畢竟是少數,對於那個時代的農村人來說,看免費的露天電影就成了當時節日般的一大愉悅之事。放露天電影,對環境要求一點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就行。在這塊空地上立兩根柱子,兩根柱子並排站立,間距大概有十幾米,用繩子將一塊白色幕布的四個角拉起,牢牢地拴在柱子上(有時也就地取材,拴在兩棵相鄰的大樹上),到了晚上,它就變成了銀幕。

這裡是白城——露天電影

  露天電影是幾代白城人共有的記憶。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淡出歷史舞臺,露天電影一直是豐富城鄉生活的重要娛樂項目,尤其在廣大農村。一面幕布、一個放映員、一束光,自己搬來板凳的人們,幾乎構成了露天電影的全部要素。換片的“中場”,會有人影或大腦袋映在幕布上,幕布白光閃著321倒計時一樣,電影又開始。觀眾是本村男女老少,當然也少不了附近幾個村聞訊趕來的青年男女和小孩,很多時候,看露天電影也成了當時不同村男女互相相個面或是談對象的好場所與好藉口。

  露天電影多是縣電影公司或鄉里文化站為豐富枯燥的農村文化生活而放的,農村放露天電影要挨個村排號或事先預約。到了那天,生產隊要派出一輛馬車去拉發電機、放映機、擴音機、影片盒、幕布、電線、汽油等放映設備。那時能當個放映員可是“牛”得很,大馬車一把他們拉進村,就享受不一般的待遇,村幹部前呼後擁,老鄉們笑臉相迎,孩子們興奮異常。放映員一般安排在稍好的農家就餐,豬肉粉條燉上,農村小笨雞熬上,60度的燒酒擺上。放映員常年在外奔波,見多識廣,身邊總有一些小夥子、大姑娘聽他們講一些城裡和南北屯的新鮮事。有的漂亮姑娘時不時送些“秋天的菠菜”,如果真能嫁給放映員,就像“山窩裡的金鳳凰”落到了梧桐樹上,賊拉讓人羨慕。那時的農村來了放電影的,通過人們口耳相傳,消息不脛而走,哪天要在哪塊放電影,人們早早就知道了,整個村子都“開了鍋”。各家各戶忙著接親迎友,老丈母孃、七大姑八大姨、嫁出去的女兒都來了。主人們殺雞蒸饃,自留地、菜院子裡摘下新鮮蔬菜,忙得“不亦樂乎”,整個屯子就像過節一樣,大人孩子都盼望著太陽早點下山好能看電影。

  放露天電影多選在寬敞的農家四合院。有的農家院子寬敞平坦,容納幾百人綽綽有餘。生產隊派出的勞力在院子裡埋兩根長木杆,把那幅大大的白銀幕掛在中間。然後支好放映機,再把“電鍋”(發電機的俗稱)搬到院外發電,當“電鍋”發出“突突”聲響時,露天電影就可以上映了。天還沒黑,孩子們就拿著小板凳早把地方佔好了。他們蹦蹦跳跳,瞧這看那,對放映機充滿好奇。小夥子、大閨女,早早地吃了飯,便三五成群地向放映地集中。爺爺領著孫子,母親懷裡抱著吃奶的孩子,哥哥姐姐領著弟弟妹妹,還有孝子用手扶著年邁的老孃慢慢走來。南北二屯的人也不遠十里八里的趕來了,各自搶佔有利位置。自帶小板凳的坐小板凳上,沒帶小板凳的找塊磚頭、坯塊、木樁坐著,找不到的就站著看。不一會就擠滿了黑壓壓一群人。再後來者擠不進去,臉被人擋著,急得踮起腳來看。還有的父親讓小孩子騎在自己脖子上,也有的淘氣包騎在人家牆頭上。有的乾脆來到銀幕後邊看“反片”,大家吵吵嚷嚷,院裡一片沸反盈天的景象。但電影一放映,所有人都屏息靜氣、鴉雀無聲了。放映之前,村幹部還要磕磕巴巴的講幾句話,說說村裡的重要事,什麼交公糧了,積糞了,但不能多說,因為大家都盼著看電影。正片放映前,先放“加演”,什麼《紅軍橋》、什麼《大鬧天宮》,十幾分鍾後開始放映正片。那時的電影大都是《地道戰》《地雷戰》《苦菜花》《南征北戰》《英雄兒女》《兵臨城下》《渡江偵察記》《冰山上的來客》《上甘嶺》《白毛女》等革命教育片,鄉親們看得心情激盪。因為露天電影只有一架放映機,一部電影要換四次拷貝,大家正看在興頭上,電影就斷了。換拷貝時必須耐心等待,偶爾也有換錯拷貝的,這時情節接不上,老鄉們就會大喊:“不對,不對,放錯了!放錯了!”於是,放映燈又亮起來,放映員手忙腳亂地趕緊換片。等到大大的“完”字或“劇終”出現在銀幕上時,鄉親們仍意猶未盡,戀戀不捨,搬起板凳向四周散去。

  第二天,放映隊到別的屯去放映,人們雖然看過了,還要跑五六里地去反覆的看,有的電影能看五六次,電影裡精彩的故事情節都會成為田間地頭的熱門話題,那些經典話語臺詞被觀眾記得滾瓜爛熟,如《地道戰》的“高家莊、馬家河子”“高、高,實在是高”的臺詞,會成為很長時間內的熱詞,說者聽者都會感到那種十分親切的詼諧、輕鬆。《我的祖國》《英雄讚歌》《毛澤東思想閃金光》等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也會成為姑娘小夥口中常哼唱的曲子。曾經有一段時間,無論哪裡放映朝鮮電影《賣花姑娘》,全場都會一片哭聲,“買花來呀、買花來呀,快快來買鮮花呀,花兒最美、花兒最鮮,賣花賣花聲聲唱”的歌詞已經刻進一代人的腦海裡,永遠難忘!

  如今的白城農村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家家戶戶有電視機、微機,還有手機,“坐在家裡看電影”的願望早已實現,甚至逛街時也能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農民有時還開著轎車到城裡看大片。露天電影雖然已經消失,但它曾經給人們帶來的節日般的樂趣,卻讓許多人終生難忘,直到現在人們說起露天電影,都會油然而生一種鄉愁般的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