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血糖控制的好,就不會出現併發症了嗎?

王起藥


血糖降下來了,為什麼還會得併發症?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王先生35歲時就被確診為糖尿病,為了控制好血糖,王先生啟動了瘋狂的降糖模式,強制節食,加大藥量。

可別說,效果還可以,血糖一下子從19降到了6.5,這一下子王先生可高心懷了,可好景不長,王先生髮現視力越來越模糊,看東西有了重影。

醫院診斷說,王先生因為血糖降得過快導致眼部併發症,原來當血糖快速下降時,血漿滲透壓驟降,使眼球內組織的水分增加,引起眼球屈光度改變,從而導致視物時出現重影,引起視力模糊。

類似情況在很多糖友身上都會發生,高血糖被糖友認為是控糖大敵,想把血糖分分鐘降下來,但是,血糖降得太快不僅會損傷眼睛,還會引發低血糖、心肌梗死等多種併發症。

大部分糖友都會存在一個誤區就是,糖尿病只要把血糖降下來就不會得併發症,其實血糖控制的非常理想也只能減少30%的併發症,一次,控制併發症不能只降糖。

糖尿病不止糖代謝存在紊亂,還有脂肪、蛋白質、水、電解質等代謝紊亂,只降糖是無法阻止其他代謝紊亂的。糖尿病併發症病因複雜,涉及血管,神經,代謝,免疫等系統,只降糖無法阻止併發症發生發展。比如:糖尿病足與血管堵塞、神經病變、傷口感染等有關,只降糖不能阻止糖尿病足的發生發展,必須綜合治療。

因此,想要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必須要做好基礎。制定符合自身病情的飲食、運動、監測方案,能夠把各項指標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能夠及時的發現隱性病變,並把併發症消滅在萌芽狀態。

同時還要遵醫囑用藥,糖尿病是終身疾病,需要糖友有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和用藥策略,每種藥物都有一定的適應症和禁忌症,糖尿病患者切不可自行調整藥物,以免出現不可挽回的後果!


依安諾海參肽


血糖控制良好,只是降低了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概率,但不是說就從此規避了得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併發症的可能。

因為除了血糖,還有很多因素,也會關係到你是不是會出現糖尿病併發症。

年齡:

這個無法改變,年齡越大,出現併發症的概率相對越高。但嚴格的飲食控制、積極的運動鍛鍊、良好的心態、合理的作息,可以延緩年齡因素所致的相關疾病。

遺傳:

這個也無法改變。同樣的,注意飲食、運動、心理的調節,最大限度的延緩遺傳因素所致的危害。

肥胖:

肥胖除了可以加重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控制不佳,還可以影響糖脂代謝的調控因子,進而出現腎臟病變等併發症。所以儘量把體重指數控制在18.5~23.9之間。

血壓 & 血脂:

血糖控制好,血壓與血脂不注意,同樣會出現血管硬化、動脈閉塞、冠心病、腦梗死等併發症的。所以,定期測量血壓,定期醫院複查血脂等檢查很重要。

菸酒:

這個可以控制。自己努力,儘量戒了。

焦慮/抑鬱:

心理因素對於併發症的出現,也影響很大。因此,一個平和的心態,對於疾病的預後是相當有幫助的。

提示:這個問題,是我的寫過的某一篇文章的標題?!不知道哪位網友,有意還是無意間又提到了這個問題,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直接查看原文。

內分泌糖尿病醫生小白


好血糖≠無併發症

很多糖尿病患者經常會有疑惑:為什麼我血糖控制得很好,為什麼還會有併發症呢?

其實在糖尿病早期,大血管併發症可能就已經開始,並不是只出現在患病後,所以嚴格控制血糖並不能預防所有的併發症。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有些患糖尿病多年併發症不明顯,有些患者發病不久併發症就已經很多了。或者在病程和血糖條件相似的患者中,有的患者發生了眼底病、腎病,有的則沒有,這是由於遺傳因素造成的差異。

在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血糖的波動性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血糖波動大,更容易造成組織器官的損傷,因此要嚴格控制血糖波動,以減少血糖波動帶給身體的傷害。

另外,血壓、血脂、肥胖、吸菸等因素也會助紂為虐,加速併發症的發展,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千萬不要放鬆對他們的關注。

綜上所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減少併發症,但並不等於完全沒有併發症。在控制血糖的同時一定要將各項危險因素多手一起抓。

關注“七感生物”,您的貼心營養管家,每天為您分享最專業的營養知識~

野生營養師木子


清風徐來,不請自來。

我認為在所有慢性病中,痛苦的就是患糖尿病。油大了不能吃 ,甜食不能吃,植物蛋白不能吃,稀飯不能喝,含糖飲料不能喝,還要堅持運動,更要防止低血糖,併發症的預防更是少不了。

糖尿病人每天的飲食要定時、定量。哪頓飯不吃,就不能打餐前胰島素。每個人 調控血糖的藥物都不盡相同,有短效、中效、長效之分,用藥量還得配合飲食和運動。


一個人就算再自律,也不可能每天飲食一層不變,也不可能控制到每天運動量相同,而每天吃相同的藥物 相同的劑量,就不能保證每天的血糖波動控制在正常範圍。所以很難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有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如視物模糊),糖尿病周圍 血管病變(如血管斑塊、心梗、腦梗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皮膚瘙癢、皮膚刺痛、蟻行感等),糖尿病腎病。

所以嚴格控制血糖,只能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子馨12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幾個問題要強調:

1.血糖控制好是怎麼界定的,監測血糖控制的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血糖波動幅度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反映最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很多糖友僅僅監測空腹血糖,而不注重餐後血糖的監測,很多情況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後血糖還未達標,餐後血糖與糖尿病導致的大血管併發症相關性更強,因此,僅僅空腹血糖正常並不能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糖友應該定期檢測空腹和三餐後兩小時血糖,每三個月測糖化血紅蛋白,使血糖全面達標才會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2. 糖尿病的血管併發症(主要指心血管、腦血管及下肢血管)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高尿酸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等。因此,僅僅控制血糖而不控制其他危險因素對於併發症的防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同時控制血壓、血脂、血黏及體重達標才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具體涉及到阿司匹林腸溶片和他汀類藥物的應用,有興趣可以翻看我在今日頭條發表的文章)。

因此,對於此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內分泌科趙永才醫生


在我們身邊有些糖尿病患者儘管血糖控制得不理想,但沒出現眼底病、腎病等併發症;有的患者儘管血糖控制得不錯,但依然出現併發症。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否意味著控制血糖沒有意義呢?

首先要明確的是,國內外大量的臨床研究均已證實,控制高血糖能有效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併發症分三類:急性併發症,包括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滲性昏迷;微血管併發症,如糖尿病眼底病、腎病和神經病變;大血管併發症,如心血管、腦血管和周圍血管病變。若血糖不高,前兩者都不會發生,而大血管併發症並非糖尿病患者特有,即使沒有高血糖,這些併發症照樣可以發生發展。所以,嚴格控制高血糖能夠預防的只是大部分併發症。

其次,併發症的發生發展與一定遺傳背景有關。例如,在同樣長的病程和同樣高的血糖條件下,有的患者發生了眼底病、腎病,有的則沒有。


第三,現在通常檢查的血糖,只是反映患者當時的血糖水平。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發展是個漫長的過程,高血糖的影響同樣是長期的。假如初發病時高血糖沒有控制好,若干年後才引起重視,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這種情況在我國糖尿病患者中屢見不鮮。假如出現了嚴重的眼底病、腎病、心血管疾病,此時即使控制好血糖,併發症也難以逆轉。當然,控制血糖仍然要比不控制的結果好得多。


第四,在糖尿病併發症的發展中,血糖波動也很重要。研究證實,血糖波動大,容易造成組織器官的損傷。儘管這個血糖波動幅度靠空腹血糖或從糖化血紅蛋白均難以反映,但結合臨床還是能看出端倪。如空腹血糖多次檢查正常,而糖化血紅蛋白始終很高,這就說明,患者餐後或其他時間段的血糖是高的,只有加強血糖監測才能觀察到。


第五,糖尿病併發症的危險因素中,高血糖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還有一些重要因素與併發症的發生發展關係密切,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吸菸、肥胖等。我們的研究觀察到,高血壓在糖尿病眼底病、腎病、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收縮壓、舒張壓僅僅高出幾個毫米汞柱,人群糖尿病併發症的患病率就會有明顯差異。因此,控制糖尿病併發症應建立在控制多種相關危險因素的基礎上。


第六,在降血糖的過程中,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低血糖。嚴重的低血糖除了可以致殘甚至致死以外,還可以加重併發症的發展。例如,一次嚴重的低血糖可以引起嚴重的眼底出血,誘發高血壓而導致心衰 。 所以,血糖正常,並不意味著就不發生糖尿病併發症。況且,我們許多患者是自以為血糖“正常”,實際上,這個正常或是僅僅建立在空腹血糖正常的基礎上,或是建立在偶爾測1—2次血糖的基礎上。很多血糖“正常”是在併發症已經發生之後,而患者本人可能還不知情。


因此,要想更好地防治糖尿病併發症,在治療中,必須貫徹安全、儘早、長期、有效降糖的原則,聯合多種藥物治療,加強多種危險因素的控制。


邱青峰


糖友們都很清楚,僅是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隨之而來的併發症.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表現的慢性代謝障礙疾病.五年以上的糖尿病,出現各種各樣併發症概率會急劇升高,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神經病變,腎臟病變,讓人心驚膽戰.

於是,自從確診糖尿病,大部分的糖友開始控制飲食,長期運動,按囑服藥,每日測血糖,盡一切辦法來保證血糖值.如果發現血糖值在正常的範圍,一天的的心情都會格外的美麗.但血糖數值好,就能夠避免併發症了嗎?事實是肯定的,控制血糖的糖友確實會比不控制血糖的人患併發症的概率更低,但不意味著不會有併發症.主要為以下這4方面原因:

大血管併發症

大血管併發症(心臟,腦部,下肢血管)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而且也是糖尿病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想要預防這種併發症,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危險因素,不僅要控制血糖,還要同時嚴格控制血脂,血壓,血液粘稠度,體重方面,達到正常指標。

高血壓

高血壓、糖尿病屬於同根源疾病,同時患有這兩種疾病,對身體的危害是1+1>2的。它們會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高血壓對於腎臟病變、眼部病變、心腦血管病變都屬於主要影響因素。所以糖友們一定要控制血壓在130/80mmHg以下為宜。

餐後血糖高

有些糖友只測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值穩定就覺得沒事了。這樣是不正確的,空腹血糖只是一方面,餐後血糖是否穩定也很重要。而且,餐後血糖比空腹血糖對身體的影響更大,所以餐後血糖是否穩定同樣要長期監測。一兩次的餐後血糖穩定,並不能說明血糖沒問題。

血糖波動危害大

如果血糖值經常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更容易讓身體器官受到傷害。血糖波動值越高,波動次數越多,患有的慢性併發症就會越多。所以,減少血糖波動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高血糖要控制,低血糖要避免,儘可能減少血糖波動的損害。


點擊右上角關注 智凡E健康 ,讓你的健康管理更簡單!資深實戰健康管理專家解答,只為更健康的你!


智凡e健康


答覆:口服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後血糖控制的看似正常但卻是一種假象,屬於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之治法,因為都沒有解決各系統代謝紊亂問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隨著病程的延長而吃的藥會越來越多胰島素劑量不減反增大但病情還會逐漸加重及出現併發症的根本原因。


用戶58834373561


這個誰也不敢說控制好了一定不會出現併發症,糖尿病在幾十年前還沒有呢,那時候人們生活水平都不好,想得這個病都難,沒有幾十年的案例可以供人類參考,也就不能確定說控制好了一定不會出現併發症。

右上角關注幫忙點擊一下,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識的文章給您!

糖尿病併發症為什麼可怕



糖尿病併發症的可怕之處在於不可逆,殘疾,無聲無息。

大部分糖尿病併發症因為血糖的關係,都是潛移默化的,很多人突然才發現自己眼睛有些看不清物體,或者是足底有些輕微的潰爛,而這個時候,往往已經進入併發症的階段了。

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原因是血液中長時間的高血糖導致了毛細血管的病變,進而影響微循環。

糖尿病併發症主要有哪些症狀?

糖尿病的併發症一般都發生在毛細血管多的器官,像眼睛,起初是視力模糊,進而就是眼底出血,造成白內障,最後視網膜引起病變,造成失明。


糖尿病足部的病變,最初是手腳發麻,進而經常水腫,最後就是潰爛,截肢。

糖尿病腎的病變,起初是夜尿增多,進而會出現腎功能減退的症狀,最後會有腎衰竭,尿毒症等疾病發生。

糖尿病腦部的病變,起初病人會有輕微的耳鳴,進而就會出現心慌氣短,渾身無力,嚴重的會導致失聰,腦梗塞等。

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

目前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預防的重點就是餐後血糖,如果保持餐後血糖在11以下,那麼就不會出現併發症,也就是說,只要常年都保持餐後血糖在11下,就不會加重病情。

所以餐後血糖才這麼重要,需要糖尿病患者每天都測量並控制糖分的攝入。

維持餐後血糖最好的辦法第一就是控制糖分的攝入,包括澱粉的攝入,第二就是感覺自己今天餐後血糖有可能升高以後,可以加上運動,運動可以非常有效的控制餐後血糖的升高。


糖尿病併發症真的非常可怕,只有長時間的控制血糖的增高,才能有效的防止病情的惡化。

喜歡請關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識的文章給您!


養拉布拉多的老中醫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代謝性疾病。治療糖尿病的目的在於預防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為了達到此預期,不僅需要降血糖,還需要定期篩查有無靶器官損害,預防損害進一步加重。那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達標,就不會出現併發症了嗎?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不僅與血糖水平的升高有關,還與血糖波動關係密切。所以,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在控制血糖水平達標的同時,還應減少血糖波動。

血糖水平的控制不僅需要控制空腹血糖、餐後血糖,還需結合糖化血紅蛋白綜合判斷。對於年輕、病程短、無心血管併發症、無低血糖發作的患者,血糖控制比較嚴格,空腹血糖應低於6.5mmol/L,餐後2小時血糖低於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低於6.5%;普通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10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7%以下。上述兩類患者由於無嚴重併發症,故血糖控制較嚴,以預防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如果已經發生嚴重併發症,年齡大,預期壽命短,頻發低血糖的患者,此時血糖控制以預防低血糖為主,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2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5-8%以下。

血糖控制達標的同時,還應減少血糖波動。血糖波動是導致心血管併發症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甚至超過了血糖水平的升高。所以,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不僅需要降低血糖水平,還應較少血糖波動。一日內最高血糖與最低血糖之差應低於4.4mmol/L,餐後2小時血糖與餐前血糖差應低於2.2mmol/L。因此,我們在制定降糖方案時,在考慮降低血糖水平的同時,還應考慮平穩性,預防血糖降幅太大或低血糖的發生,尤其是餐後血糖的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糖尿病早期就已經發生了併發症,但病變程度輕,不易發現,隨著病情的進展,表現會愈加明顯,故部分患者雖然血糖控制達標,還是發生了併發症,除了與血糖波動有關,還與糖尿病早期已經出現相關靶器官損害有關。所以,糖尿病併發症的預防,還在於早發現、早治療。

綜上,糖尿病患者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不僅需要血糖達標,還需要減少血糖波動,重在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感謝大家的閱讀!

醫學莘期待大家的關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識!

注: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繫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