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武漢61歲患者建微信群,感謝“以命相博的青島人”

“武漢和青島,都是臨水而居的美麗城市,一個江邊一個海邊,武漢同濟醫院,是‘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的原工作單位,有著全國知名的醫療團隊,這次參加抗疫,再立新功!青島距離武漢一千多公里,我曾經三十年前去過一次,非常美麗的一個城市,青島海鮮,青島啤酒全國知名,武漢鴨脖、熱乾麵聞名全國。”

這段文字,摘自“武漢—青島雙城記”群說明。作者是同濟光谷院區E1-9樓一名新冠肺炎患者,61歲的李叔,退休前他在湖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工作。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們看看青島援鄂醫療隊成員、青島市立醫院東院神經內二科主管護師姜莉的日記。

武漢61歲患者建微信群,感謝“以命相博的青島人”

李叔建了一個微信群,名字叫做“武漢—青島雙城記”,他說建群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感謝,感謝以命搏命的青島人。

李叔是隔離病房中一個溫情的註腳。我第一次給他輸液,只記得他頭頂一圈剛長出來的白髮和略顯憔悴的面孔,我要豎起耳朵,靠近他才能大概聽懂他的武漢話,後來關注到他,是因為當我們在隔離病房工作時,每次進他的房間,他總是非常客氣,不吝感激之情。我們隊醫護人員對病人細緻入微的照顧,他全看在眼裡,而他,也非常信任醫生護士,也冷靜、理智,從他對我們工作全方位的配合就可以看出來。

大夫查房,護士巡視,我們都一遍遍叮囑他,要多吃飯增強抵抗力,平時用手機不要太長時間,休息為主,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儘管說,因為您左下肢靜脈血栓不排除,一定抬高制動,右下肢可以做踝泵運動,我們給他演示怎樣做踝泵運動……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希望疫情結束,可以帶我們看看魅力武漢,也要聯合其他病友,去青島感謝救命恩人。

出乎我意料的是,李叔說他這次生病,心理上並沒有多大波動,源於他28年前做的胃部手術,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沒準備下手術檯,後來感覺多活一年就多掙一年。”李叔說自己不是一個外向的人,也沒有什麼特長,疫情過後,希望重新學習書法繪畫,靜心療養。他也會像我們的父輩一樣,喜歡發早安晨語,他將看到的正面報道都發到群裡,也會對一些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疫情期間個別人自私的行為加以斥責。和他成為微信好友以後,我告訴他,您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武漢人,通過跟他聊天,他的形象慢慢立體起來,擔心他用手機會影響休息,我特意告訴他,我的微信,您回不回覆,什麼時候回覆都沒有關係,請一定保證休息。

細想很奇妙,本不想關的兩個人,因為疫情聯繫在一起,我來到陌生的城市,看到了凌晨四點的武漢,認識了可愛的武漢人。

他非常關注醫護感染情況,發微信一遍遍提醒我們小心防護。“你們是用自己的命換我們的命,永記心中,閨女謝謝你”。那語氣像極了一位仁慈的家長,也請你相信,隔著手機屏幕,我對你的關懷和祝福分毫未減!有人說一個國家的韌性不在於英雄,而在於無名之輩,正是這一個個無名之輩,撐起了武漢的魂,中國的魂。

我們總是在談醫患關係,醫患關係的本質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就比如說你從月球上看地球,它就是一個光溜溜的球,但是當你開始靠近,會慢慢看到冰川河流峽谷,那無不記錄了它過往的痕跡,讓人感嘆它的豐富與豐盛,人和人也何嘗不是如此,前提是,你願意去靠近。

武漢61歲患者建微信群,感謝“以命相博的青島人”

我徵求他的意見拍張照片,他仔細地梳了偏分把他的白髮都蓋住了,比我第一次見他的時候年輕了很多,甚至比他一年前的微信頭像都要年輕,真替他開心。我把文章傳給李叔看,他希望最後可以加上:隔離病房只隔離病毒,不可能隔離愛心,武漢人民,青島人民心連心,中國加油!湖北加油!武漢加油!這是他每天都想說的話。

今天跟他通話感覺精神頭很足,他的家裡人也快解除隔離了,希望他早日康復,閤家團圓!(來源:大眾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